粤教粤科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 1.4 空气还藏在哪儿(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粤科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 1.4 空气还藏在哪儿(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8-06 08: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空气还藏在哪儿》教案
一、教材分析
《空气还藏在哪儿》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4课。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海绵里的气泡”,活动2是“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本课是承接上一课,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物体里面有空气吗?学生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利用上节课的方法,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能否挤出气泡来判断干海绵是否藏有空气。然后再去探究更多的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学情分析
本单元第3课学生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都有空气,空气会流动。学生也进行了“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他们已经很清楚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就说明有空气。
教学策略
在让学生进行“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的实验前,可以调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袋子里面有空气?那怎样才能知道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呢?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知,指导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干海绵里面是否有空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干海绵、粉笔、砖块等物体里面会藏有空气。
2.能力目标
(1)把干海绵放入水中并挤一挤,观察现象并判断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
(2)把粉笔、砖块、围棋等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有空气。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通过现象能判断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
教学难点:
把粉笔、砖块、围棋等物体分别放入水中,通过现象能判断粉笔、砖块里面藏有空气。
六、教学准备
干海绵、粉笔、砖块、围棋、水
七、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打一物质)谜底:空气
(教师朗读谜语,学生很快就猜出:空气)
师:空气是“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那课室有没有空气呀?
生:有
师: 我们有办法把空气找出来吗?
生:用一个袋子装空气,袋子会鼓起来。
生:可以把装好的空气放进水里,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来的。
师:空气很爱玩捉迷藏,它除了会藏在你们熟悉的空旷的大课室里面,那还会藏在哪儿?
设计意图:通过一年级学生容易接受的谜语,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引出课题。另通过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寻找空气的两种方法。
2.活动:海绵里的气泡
(教师手里拿了一块干海绵)
师:那空气会不会藏在海绵里面呢?认为空气会藏在海绵里请举手
学生猜测
师:你认为海绵里面有空气,那你有什么办法找出来呀?
生:可以把海绵放进水里,挤一挤,有气泡出来就可以知道有空气藏在里面。
师:我们一起尝试这位同学的办法,把干海绵放进水中挤一挤,看看会不会有气泡出来? 我们得学会怎么去挤海绵哦!
播放“干海绵放在水里挤空气”示范操作
师:(实验注意事项)把海绵快速地压到水中,用力挤海绵;不要用手遮住海绵哦;把海绵起来要把水挤干后再次实验;要用毛巾抹干桌面并整理好器材;记录员把实验现象画在这个图上哦。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吧。
生:有气泡冒出。
师:哪里有气泡冒出呀?
生:海绵在水里面有气泡冒出。
师:海绵在水里怎么样才会有气泡冒出呀?
生:用力挤压。
师:海绵在气泡冒出说明了什么呀?
生:说明海绵里面藏有空气。
师:请你再详细地说一说实验现象。
生:把干海绵放到水中挤压有气泡冒出,说明海绵里面藏着空气。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了“猜、做、画、说”四个步骤,使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索的简单过程,要求浅,指导多,扶助多,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科学习惯没有养成的现实。
师:如果不把干海绵放进水中,你还有办法把藏在里面的空气找出来吗?
生:可以把海绵装到塑料袋里面,塑料袋就会鼓起来
(当学生想不出答案时,老师给一个小提示:塑料袋)
教师用袋子装空气,问:袋子有什么?
生:空气
教师把海绵装到袋子里面,问:袋子里面有什么?
生:海绵和空气
教师捋平袋子赶走空气,再问:现在袋子有什么?
生:海绵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告诉学生这个实验的重要前提:必须尽可能地赶走袋子里空气。
师:压一压或挤一挤海绵;小组成员轮流地进行实验操作。(为了减低难度,每组派发装有干海绵的打结塑料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看到袋子会鼓起来。
师:说明了什么呀?
生:袋子鼓起来,说明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
师:今天你们很厉害哦,学会了两种方法找到藏在海绵里的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体验,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有多种办法。
师:为什么空气能流进海绵里?(ppt出示海绵空隙放大图)
生:因为海绵里面有很多小洞洞
师:对的,这些小洞洞也叫做空隙。
2.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
师:海绵里面有很多空隙,所以空气藏在里面,那么其他物体是否也会藏有空气呢?
生:应该会有。
师:粉笔、砖块、围棋里也藏着空气吗?
学生猜一猜(分发用袋子装好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单)
师:用哪种办法帮助我们知道粉笔、土块、橡皮擦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生:把它们放进水里,看看会不会有气泡冒出
师:你上课很认真,学以致用。
师:那可以把它们一起放进水里面呢?
生:不能
师:我们要将它们轮流地放进水里观察,藏起来的空气很调皮的哦,同学要认真细心地去观察才能看到它哦;要记得放进水中再松手再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把粉笔、砖块、围棋放在水中,发现粉笔和砖块都气泡冒出,围棋没有气泡冒出。
设计意图:学生猜测是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他们的猜测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他们鼓励与信心,并引导他们带着自己的猜想去实验验证。
3.拓展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还藏在哪儿?
生:海绵、粉笔和砖块还藏有空气。
师:为什么它们会藏有空气呀?
生:这些物体能藏空气是因为它们有一些小空隙。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两种办法可以找到藏起来的空气。请同学课后运用这两种办法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藏有空气?甚至可以更大胆一点,探究还有哪些新的方法可以证明空气藏在了哪里?我相信你们的收获会更多。
八、板书设计

空气还藏在哪儿
空隙
九、教学反思
随着《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一、二年级增加了科学课。低年级学生不听话,组织教学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弱,科学探究难以开展。这些问题对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区视导课上,我执教了这一节一年级科学课。有以下三点反思:
1.关注学生,善用科学语言
面对一年级新生,教师的科学语言需要儿童化,这一点不同于面对高年龄段的学生,语言的规范、准确、清晰仅是基本要求,科学语言的儿童化是对一年级学生的语言习惯、稚嫩心理的积极应对。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能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更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课前的谜语导入,课堂上宜采用故事性儿童化的语言把谜语朗读出来。课堂上还可以多采用鼓动性的语言,如“猜一猜”“试一试”“玩一玩”“比一比”等引导语,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关注科学记录,乐用画图法
一、二年级的学生还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主要表现在直观情景概括和具体特征概括水平上。在科学探究中,画图法是运用图形、符号或简单文字描述现象、结果,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低年级的小学科学探究中,合理运用画图法,能帮助学生直观、具体地认识事物,运用好画图法对帮助他们构建科学概念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空气还藏在哪儿》活动一“海绵里的气泡”中就采用了画图法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出空气藏在物体的空隙中的科学概念。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然后画出实验现象图(见下图)。学生画图过程也是思考过程,他们想象并画出空气原先藏在海绵空隙中,然后被挤压后逃出海绵的空隙跑到水里变成气泡。那藏在海绵里看不见空气具体的图画。
30238702628900070897821431200
3.关注小组合作,巧用课堂评价
一年级学生具有组织能力差、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等特点。如何在一年级的科学课上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巧用课堂评价对小组合作非常有必要。
教师要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成员的整体参与情况,以引导他们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各小组在实验、讨论、汇报时,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评价对学生的鼓励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如表扬有责任心得组长“你是一个很负责人的组长,每一次实验后都能把器材摆得整整齐齐的。”;表扬记录员“你是一个优秀的记录员,不仅把观察到的现象都详细地记录下来,而且汇报得很流利和详细。”在重视学习过程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给予一下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