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6 21:56:21

内容文字预览

9
桃花源记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本是《桃花源诗》的序文,作者陶渊明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百姓和乐的“世外桃源”。而当时社会战乱纷争不断,苛捐杂税繁重,民不聊生。他借此阐释了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社会,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理想社会生活的向往。在学习本课时,要注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并且注意积累文言词语。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时,可借助诵读,也可借助想象,让学生深入体味,真正感受到文章的内在意蕴。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读,并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内在意蕴。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后来渔人再去寻找桃花源,却“不复得路”?
(3)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伴着这悠扬空灵的音乐,眼前的这一张张图画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我们无限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放下忧伤,在这里有我们对未来的畅想,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世外桃源的地方。“世外桃源”这个词,同学们知道这个词出自何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起去探究他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提示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此中人语云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一开始很有可能不能读懂全文,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意在训练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三)朗读课文,把握感情
1.学生通过自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朗读课文。
2.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以下停顿: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
(一)学生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二)小组内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各组,指导点拨。
(三)教师帮助学生分类积累文言词语。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3.一词多义:
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4.词类活用
(1)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2)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5)语(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四、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一)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课文,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一个打渔的武陵人,无意中闯入了一片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并受到桃花源村民的热情款待。出来后想带其他人再去寻找桃花源,却再也找不到了。
(二)师生共同梳理情节: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三)根据情节,背诵课文。
学生反复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温故知新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形式检查背诵情况,全篇背诵和段落背诵相结合。
品读课文,探究主旨
(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比如从文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花源环境优美安静,人民安居乐业,一片祥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恰当地点拨,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陶渊明简洁文字所隐含的桃花源生活的美好,教师也可进一步进行朗读指导,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相”要突出重读并拖长一点,以表现出桃花源的宁静、美好。
明确: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二)桃花源的生活在今天看来很是平常,请大家想一下,在陶渊明生活年代这样的理想社会真的存在吗?从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阅读课文,畅谈自己的发现。
明确:文章最后写渔人从桃花源出来后,一路做标记,并且“诣太守,说如此”,太守立即又派人去寻找桃花源,但是没找到。南阳的刘子骥“欣然规往”,也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以至后来再也没有人提到桃花源了。这些都暗示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只在于想象中。陶渊明通过渔人的眼睛把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展示出来,但又以后人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
教师补充当时社会背景:太元是东晋时孝武帝的年号,总共21年,可是期间爆发了大小战争约60场,战争频仍,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百姓无法安宁度日,民不聊生。
师生共同探究明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三)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赏析语言,体味美感
(一)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提示:渔人向桃花源人说的是世上战乱繁仍、苛捐杂税、混乱不堪、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情形。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的社会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而叹惋。
2.文中写到渔人回来后“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如此”包含什么?想一下渔人会对太守说什么?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明确:“如此”包含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的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二)齐读课文第三、四段,体会文章的言简而意丰的特点。
四、发挥想象,描绘画面
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各有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示例:沿溪前行,曲径通幽,一路景致奇绝,竟忘记了身在何处。突然眼前的一片绯红漫天铺开,如火如霞,绚丽美艳,让人震撼,让人陶醉。你看,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色的云霞。地上的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纷飞的花瓣,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如一阵阵花雨,飘扬、飞落,落在溪面上,清澈的溪水宛如开出了瓣瓣粉莲,让人忍不住伸出手,想去捞一个春天,那花儿却从指间随着溪水流走了,去往了一个满是梦的地方。落花流水本无意,而人却兀自沉醉。
再读描写桃花林和桃花源的文字,体会文字背后画面的美感。
作者简介,情感升华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沉醉,仿佛先生便是桃花源中人,你可知陶渊明的生活经历?
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的血腥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最终,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正如梁衡在《心中的桃花源》中所说“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人生总不会一马平川,有梦总会一路向前。愿你亦能在生活的纷乱中觅得一片宁静,愿你亦能在现实的困扰中把梦留在心田。
附: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环境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
生活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亦真亦幻
人情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再寻,不复得路9
桃花源记
一、巩固基础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仿佛若有光 
   
良田美竹子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便要还家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二、思考探究
4.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并说说这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属:类。
交通:交错相通。
悉:全,都。
要:同“邀”,邀请。
志:做记号。
3.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5.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