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
黄亦波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够理解并运用重点词语。
学习目标
1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3
理解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的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的。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
会写的字
多音字
fà:白发 理发
?
fā:发现 发明
xiànɡ:相片 吉人天相
xiānɡ:互相 相得益彰
理发
发
相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笔陡:形容坡度很大。
造句:天都峰有一个笔陡的山崖。
发颤:颤动。
造句:这我看见他的手在发颤。
白发苍苍:头发灰白的样子,形容人的苍老。
造句:我的爷爷已经白发苍苍了。
近义词
笔陡——(陡峭) 发颤——(发抖)
奋力——(尽力) 终于——(终究)
纪念——(怀念) 鼓舞——(鼓励)
反义词
笔陡——(平坦) 仰起——(俯下)
奋力——(松懈) 鼓舞——(打击)
汲取——(释放)
词语辨析
鼓舞 鼓励
相同点:都有“鼓劲,使人振作”的意思。
不同点:“鼓舞”侧重指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它的对象可以是人心、士气等抽象事物,也可以是具体的人。“鼓励”侧重于激发、勉励,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人。
运用示例:
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 )下,我们相互( ),战胜了困难。
鼓舞
鼓励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写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第二部分(2~5):写“我”在天都峰脚下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一老一小就决定爬上天都峰。
第三部分(6、7):写“我”、爸爸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第四部分(8~10):写“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爸爸的话点明了文章中心。
2.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课文的叙述顺序: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也可以说是按“我”的心理变化顺序来叙述:面对天都峰天险犹豫、畏惧→树立信心、鼓起勇气→用于攀登,战胜天险。
1.第2自然段哪些地方体现了天都峰的险?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突出描写天都峰的险呢?
①天都峰的险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在云彩上面哩!”;二是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一个“挂”字,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
②写天都峰的险是为下文写爬天都峰做准备。这样的天险,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发颤。
课文解读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两个人互相询问的言外之意。
老爷爷看见天真可爱的小朋友,问:“你也来爬天都峰?”言外之意是:这个孩子这么小就来爬天都峰,真勇敢啊!表达了老爷爷对“我”有勇气爬天都峰的赞叹。“我”看见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问:“您也来爬天都峰?”言外之意是:这位老爷爷这么大岁数了,还来爬天都峰,真了不起!表达了“我”对老爷爷不怕困难、勇登险峰的敬佩。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心理描写)
2.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动作描写)
佳句积累
写法借鉴
对话描写
对话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本文中描写了大量“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可通过写人物对话来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该怎样做呢?首先,要把自己当作所写的那个人,站在他(她)的角度,掌握人物的心理。其次,要仔细设计对话,揣摩一下怎样的对话才能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第三,要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人物的对话是否能反映其思想感情的变化。如果没有,再做适当修改。当然,把对话与人物的神态、动作结合起来描写,会相得益彰,收到锦上添花的表达效果。
1.AABC式词语
白发苍苍 硕果累累 千里迢迢
风尘仆仆 议论纷纷 生机勃勃
2.带“笑”字的ABB式词语。
笑呵呵 笑哈哈 笑嘻嘻
笑眯眯 笑盈盈
拓展延伸
3.描写山险峻的词语
悬崖绝壁 危峰兀立 高耸入云
壁立千仞 拔地而起 高不可攀
悬崖绝壁
课文记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及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堂小结
结构图示
来到天都峰
在天都峰脚下
爬上天都峰
爬上天都峰之后
爬天都峰
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克服困难,勇于攀登
当堂测试
怎样理解爸爸的话?
爸爸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揭示了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