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鹅
任大霖
掌握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
学习目标
1
2
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感受“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
3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
会写的字
多音字
臂
zhènɡ:挣脱
zhēnɡ:挣扎
bì:手臂 三头六臂
bei:胳臂
挣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根本:从头到尾,始终,全然。
造句:他根本就没想过这些问题。
衣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造句:虽然汗水已经打湿了衣襟,但她仍然坚持做完练习。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造句:这次班长选举,大概就是小明当选了。
助威:帮助增加声势。
造句:学校运动会上,同学们不断为运动员呐喊助威。
近义词
害怕——(畏惧)
顽皮——(调皮)
欺负——(欺侮)
反义词
安全——(危险)
顽皮——(规矩)
故意——(无意)
摇摇摆摆——(稳稳当当)
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写由于牛和鹅看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做法也不同——不怕牛、怕鹅。
第二部分(5~13):写“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
第三部分(14、15):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对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
课文解读
1.学习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段写出人们对牛和鹅的认识,为下文写“我们”对牛和鹅的不同态度、做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我们”对牛是怎样的态度?对鹅又是怎样的态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拍、摸、触、扳、骑”等一连串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我们”对牛一点儿也不畏惧。从“完全两样”“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绕个大圈子”等语句可以看出“我们”很怕鹅。
2.学习第二部分。
(1)第5自然段是怎样描写鹅的?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出了鹅的傲慢和嚣张,为下文“我”被鹅追赶欺负做好铺垫。
(2)“我”和鹅相遇后,人和鹅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
“我”的表现:“腿也软了”,被鹅“赶上了”,被咬住衣襟,拉住不放,“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吓得“又哭又叫”。面对鹅的进攻,“我”狼狈不堪,慌忙逃窜。
鹅的表现:“跑了过来”“赶上了我”“一口就咬住”“拉住我不放”“拖我”“啄我”“扑打我”“大叫着助威”。面对胆怯的“我”,鹅显得凶狠且不可一世。
(3)金奎叔是怎样“制服”鹅的?表现了什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表现了金奎叔力气很大,而且一点儿也不怕鹅。最终的结果是鹅纷纷逃走了。
鹅落荒而逃
(4)金奎叔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金奎叔的话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他教育了“我”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3.学习第三部分。
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这一句话?
这句话表现了金奎叔意味深长的一番话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为他教会了“我”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解决矛盾。
1.带“牛”字的成语
九牛一毛 牛头马面 汗牛充栋
庖丁解牛 对牛弹琴 多如牛毛
吴牛踹月 隔山打牛 气冲斗牛
拓展延伸
2.与鹅有关的诗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
——杜甫《得房公池鹅》
所以我们看到牛,一点儿不害怕,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敢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呢!……有的孩子还敢扳牛角,叫它跪下来,然后骑到牛背上去。我那时虽然不敢这样,可是用拳头捶捶牛背还是敢的。(动作描写)
佳句积累
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课堂小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
结构图示
提出共识:不怕牛 怕鹅
具体描述:“我”被鹅追赶
得到金奎叔的帮助和教育
改变态度和做法:不怕鹅
不欺负牛
看到事物的角度
不同,得出的结
果也不同
牛和鹅
课后习题
“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伸出胳膊来比我的腿还粗”一句有什么作用?
此句是插叙,为下文金奎叔“制服”鹅做铺垫。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