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6 12:3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戎不取道旁李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文言词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学习目标
1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明白“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3
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会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世说新语》
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雅量》
《雅量》是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六门,共42则。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就要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强调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会写的字
生字学习
多音字



kàn:看见 左顾右看kān:看门 看守

zhé:折腰 不折不扣
zhē:折腾 折跟头
shé:折本 折耗
词语学习
尝:曾经。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走:争着跑过去。
唯:只有。
信然:的确如此。
词语理解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朗读指导
1.请将内容翻译为现代汉语。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整体感知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课讲述了王戎和小伙伴玩耍时,看到路边果实累累的李树,判断李子是苦的,其他人摘取果实一尝,确实是这样的。
1.从哪句看出王戎聪明?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王戎聪明在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课文解读
3.王戎做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个判断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李子是甜的,又在路边,早被路人摘掉,怎会留下这么多果实?所以王戎判断李子是苦的。
4.思考: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感想?
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文章中,王戎仅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  
1.描述善于观察的成语。
拨草瞻风 洞若观火 望表知里
洞隐烛微 公听并观 望影揣情
拓展延伸
2.描述善于思考的名言警句。
(1)生活中没有小事,每一件事都是值得思考的大事。生活需要认真思考,也值得认真思考。
(2)有两种容易悄悄过生活的方法,就是相信一切或怀疑一切。两种方法都使我们省却思考。
(3)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结构图示
诸儿:竞走取之→问之→取之→信然
多子折枝
王戎:不动——→李苦
1.比一比,再组词。
竞( ) 诸( )
? 竟( ) 猪( )
唯( )
难( )
当堂测试
竟然
诸位
竞争
小猪
困难
唯一
2.解释“去”的意思。(古今异义字)
古义:___________。(众皆弃去。)
今义:___________。
离开
到;往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