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1.
有感情朗读并能背诵本诗。
2.
了解作者,了解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
分析小令中的意象,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
感悟这首诗表达的思乡之情。
学习目标
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马致远:
作者简介
文体介绍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元曲
杂剧
散曲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又名“叶儿”,只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解
题
《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
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
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
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
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
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
写作背景
读准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
[昏鸦]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天涯]
干枯的枝蔓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住户、农家。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骨如柴的马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天边,极远的地方,相对于故乡较远的地方
理
解
词
意
精读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是抒情的?写景的句子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抒情
藤、树、鸦、道、
风、马,阳
(萧瑟荒凉)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温馨)
精读探究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2.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3.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创设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
5.“小令”的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像一幅一幅幽远恬静的水墨画,给人温馨恬淡之感。
7、第二句写景与其他几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恬静温馨)
(萧瑟荒凉)
反衬
对比
萧瑟荒凉的秋野景象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古道西风瘦马
8、概括第三句诗中所描写的景致。(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
萧瑟凛冽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小桥流水人家
(“我”的境况)
(别人的生活)
对比
通过对比,更能衬托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侧面描写
夕 阳 西 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最后一句还是在描写景致么?
抒情
10.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写
景
11、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前面的写景与后面的抒情是什么关系?
萧瑟荒凉
思乡之情
借
景
抒
情
情
景
交
融
烘托
抒
情
1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本文的主旨。你能说说“断肠人”在想些什么?
羁旅之苦,漂泊之悲
思乡之情,悲秋之思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情景再现
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诗的意境:
艺术特色:
1、言简意丰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藤、树、鸦、桥
、水、家、道
、风、马,一字一景,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2、多方映衬
-----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它们涂上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突出游子情怀。
3、情景交融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刻划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
人感到具体生动。
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
当堂检测
2.《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元代著名
、
。他与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小令
曲牌名
题目
马致远
杂剧作家
散曲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秋思之祖
枯藤、老树、西风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5.“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
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拓展阅读
《天净沙》
平沙细草斑斑,
曲溪流水潺潺,
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
黄云红叶青山。
这首元曲写的是一幅秋天的景色,分成近景和远景两句,前一句“平沙细草斑斑”是说溪边的细沙上长着斑斑的矮矮细细的青草,“曲溪流水潺潺”说的是溪水蜿蜒流去,水声潺潺,“塞上清秋早寒”塞上就是古外长城附近就是河北内蒙陕西向北的地
方,这句是说塞外的秋天冷得比较早.这一句是总写交待时间地点,写的是近景是诗人眼前看到的东西.第二句以一生雁叫打破这个近景,让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顺着雁叫声从眼前的景色向远处看去的动势,远处是黄云红叶青山,颜色绚烂,好一幅塞外清秋景象!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首先从景物暗示了送别的情景。“长亭”、“古道”、“芳草”都寓意了离别。古时城外专设有用以送别的亭子,故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古道”即道路,但加一“古”字,便有了几分荒凄之感。古诗词中每每用着一意象来辅助离愁别绪。,而芳草在古诗词中也常是离愁别绪的比附对象。因为草有生命力顽强、生长普遍的特征,故用以比附离愁别绪之深是很准确的。“芳草碧连天”一方面写出了离愁的浩荡无涯,另一方面又把离别置于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中。芳草连天,茫茫一线,长长的直线给人以
广阔之感,而广阔的背景无疑加深了送别的内涵,强化了送别的典型意义。
板书: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天净沙
秋思
绘景
(断肠)人(在天涯)
--------写人
秋原黄昏
行旅图
言简意丰
多方映衬
情景交融
(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