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
会认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系”,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学习目标
1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3
通过学习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雷 达
雷达是一种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雷达因为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所以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知识链接
蝙蝠 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
会写的字
系
xì:(关系)( 系列)
jì:(系鞋带)(系紧)
多音字
sāi:(瓶塞)( 塞车)
ài:(塞外)(塞翁失马)
sè :(阻塞)(茅塞顿开)
塞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清朗:凉爽晴朗。
造句:清朗的夏夜,我们坐在院子里吹着风,数着星星。
灵巧:灵活而巧妙。
造句:她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敏锐:(感觉)灵敏;(眼神)尖锐。
造句:老鹰的眼光特别敏锐。
横七竖八:有的横着,有的竖着,形容纵横杂乱。
造句:过道里横七竖八地放着各种东西。
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造句:王教授是研究古生物化石的专家。
揭开:使暴露出来。
造句:事实的真相终于被揭开了。
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这做。
造句: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的声波,能够产生许多特殊效应。
造句:超声波探测仪能够快速精确地探查出工作内部的缺陷。
近义词
漆黑——(黝黑) 反复——(重复)
灵巧——(灵活) 障碍——(阻碍)
模仿——(仿照) 启示——(启发)
横七竖八——(杂乱无章)
反义词
秘密——(公开) 清楚——(模糊)
灵巧——(笨拙) 安全——(危险)
敏锐——(迟钝) 横七竖八——(整整齐齐)
词语辨析
启示 启发 启迪
相同点:三个词都有“引起联想使人领悟”的意思。
不同点:“启发”着重点在“发”,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例道理,促使对方思考、领悟。
“启示”着重点在“示”,指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有所认识。
“启迪”着重点在“迪”,指开导、引导,使人有所领悟。
另外,“启发”可与“性”“式”结合,构成“启发性”“启发式”,“启示”“启迪”则没有这种构词能力。
运用示例:
1.李明巧妙的对话( )了他。
2.滴水穿石这种现象给了我很深的( )。
3.科普读物能够( )孩子们的心灵。
启发
启示
启迪
1.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整体感知
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部分(3~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8):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夜航。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5. 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雷达模仿蝙蝠夜间探路,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荧光屏上可以分辨出前方是否有障碍物,从而引导飞机安全飞行。
4. 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内容分别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第一次: 为蝙蝠设置飞行障碍物,同时蒙住蝙蝠的眼睛,发现蝙蝠依然能够安全飞行。得到蝙蝠在夜间安全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这个结论。
第二次:与第一次同样的条件,除了将眼睛蒙住换成将蝙蝠的耳朵塞住。发现蝙蝠无法安全飞行。
第三次:与第一次同样的条件,除了将眼睛蒙住换成将蝙蝠的嘴巴封住。发现蝙蝠还是无法正常安全飞行。
综合第二次与第三次试验,得出结论:蝙蝠在夜间飞行与它的嘴和耳朵有关,而且两者缺一不可。
课文解读
开头不写“蝙蝠和雷达”而写“飞机”,有设置悬念的作用,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用这样的小片段故事作为开头,还可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1. 学习第1、2自然段,思考问题:文章的标题为“蝙蝠和雷达”,为什么却从夜航的“飞机”写起?
2. 学习第3~7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3自然段中的“极细”和“灵巧”说明了什么?
“极细”一词说明了障碍物之小;“灵巧”一词说明了蝙蝠的动作灵活,是夜间飞行的高手。
(2)第4自然段中“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这句话中运用了两个“许多”,你觉得重复吗?为什么?
不重复。因为两个“许多”说明绳子和铃铛数量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蝙蝠视觉不敏锐,动作不灵活,就会撞上绳子,碰响铃铛。这样写可以把蝙蝠夜间飞行的高超本领表现得更加具体、更加神奇。
(3)第6自然段有什么特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三次试验的结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引出下文。
文章中用一定词句或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或过渡段。这样的句子或段落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独立成一段的过渡段一定是在文章的中间出现,内容上和上下两端都有联系。
过渡段的作用:从结构上讲,就是承上启下;从内容上讲,就是要由上面的内容向下过渡,引出下面的内容。所以一般来讲,应把过渡段划分到下一部分去。
(4)从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反复”“终于”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试验的结果只是表面想象,科学家还需要进行“反复”研究,才能探索出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的。“终于”一词说明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的。
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体会到了科学家为解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由此可见,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3.学习第8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请说说雷达的功能。
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嘴) 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耳朵)上——驾驶员根据荧光屏上的显示决定飞行路线。
4.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的启发?
萤火虫——人工冷光;
蛙眼——电子蛙眼;
动物的爪子——现代起重机的挂钩;
鱼鳍——桨;
苍蝇的眼睛——复眼照相机。
写法借鉴
设 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比如本文第2自然段就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间写出了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关注和思考。正确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行文层次分明,结构紧凑;还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波澜起伏,变化有致。
我们在运用设问时,要掌撐它的三种形式:
(1)一问一答,即提出一个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这种设问形式能迅速集中读者的注意力。
(2)几问一答,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这种设问形式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3)连续问答,即迁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这种设问形式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当的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此外,要注意区分设问句和反问句。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连用,答案就在句子当中。例:“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含有数字的成语
横七竖八 十全十美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九牛一毛 百里挑一
千秋万代 一目十行 五湖四海
一落千丈 一呼百应 五颜六色
七上八下 五花八门 六神无主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蝙蝠不用眼睛却可以在茫茫黑夜里安全飞行,这个现象多么神奇啊!那它靠什么在夜里飞行呢?科学家最终用实验证明蝙蝠是依靠它嘴里发出的超声波在夜间飞行的。我们佩服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更佩服反复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借鉴蝙蝠的本领,研制出了雷达,这样,我们的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飞行了。我们也要向那些科学家们学习,观察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立志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结构图示
蝙蝠和雷达
总:飞机夜航来自蝙蝠的启示
分
总:飞机夜航模仿蝙蝠探路
模仿蝙蝠
发明雷达
科学研究乐趣无穷
全靠超声波
提出问题 进行试验
反复研究 揭开秘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