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节 图像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1. 2011年海南卷
8.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所示。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在0~6s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30m
B.在0~6s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40m
C.在0~4s内,物体的平均速率为7.5m/s
D.在5~6s内,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负功
答:B C
【解析】在0~5s,物体向正向运动,5~6s向负向运动,故5s末离出发点最远,A错;由面积法求出0~5s的位移s1=35m, 5~6s的位移s2=-5m,总路程为:40m,B对;由面积法求出0~4s的位移s=30m,平度速度为:v=s/t=7.5m/s C对;由图像知5~6s过程物体加速,合力和位移同向,合力做正功,D错
2. 2013年浙江卷
17.如图所示,水平板上有质量m=1.0kg的物块,受到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用力传感器测出相应时刻物块所受摩擦力Ff的大小。取重力加速度g=10m/s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5s内拉力对物块做功为零
B.4s末物块所受合力大小为4.0N
C.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
D.6s~9s内物块的加速度的大小为2.0m/s2
答案:D
解析:由图可得,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4N,物体从第4秒开始运动,在第4秒-第5秒内发生位移,因此做功不为零;4秒末物块所受合力为0,4秒以后,物块所受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可求得动摩擦因数为0.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得加速度为2.0m/s2。此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的物理情景的分析。
3. 2012年理综天津卷
8. 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地面的物块A,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F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设物块与地面的静摩擦力最大值fm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
A.0—t1时间内F的功率逐渐增大
B.t2时刻物块A的加速度最大
C.t2时刻后物块A做反向运动
D.t3时刻物块A的动能最大
答案:BD
解析:由F与t的关系图像知:0~t1拉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物块静止,F的功率为0,A错误;在t1~t2阶段拉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物块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在t2~t3阶段拉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物块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在t2时刻加速度最大,B正确,C错误;在t1~t3阶段物块一直做加速运动,在t3~t4阶段拉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物块开始减速,在t3时刻速度最大,动能最大,D正确。
4. 2012年物理海南卷
6.如图,表面处处同样粗糙的楔形木块abc固定在水平地面上,ab面和bc面与地面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且α>β。一初速度为v0的小物块沿斜面ab向上运动,经时间to后到达顶点b时,速度刚好为零;然后让小物块立即从静止开始沿斜面bc下滑。在小物块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可能正确描述其速度大小v与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是 ( )
答:C
解析:小物块沿斜面ab向上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为;沿斜面bc向下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为, v -t图像均为直线,D错;由于克服摩擦做功,到达c点的速度要小于初速度v0,A错;v0>vt,s15. 2013年安徽卷22.(14分)
一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Ⅰ所示,已知物体所受水平拉力F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物体相应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求:
(1)0~8s时间内拉力的冲量;
(2)0~6s时间内物体的位移;
(3)0~10s时间内,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答案:(1)18N?S(2)6m(3)30J
解析:(1)由图2知
(2)由图3知物体的位移为
(3)由图2知,在6~8s时间内,物体作匀速运动,于是有f=2N
由图3知,在0~10s时间内,物体的总位移为
6.2014年物理上海卷
16.如图,竖直平面内的轨道I和II都由两段细直杆连接而成,两轨道长度相等。用相同的水平恒力将穿在轨道最低点B的静止小球,分别沿I和II推至最高点A,所需时间分别为t1、t2;动能增量分别为△Ek1、△Ek2,假定球在经过轨道转折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且球与I、 II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 ( )
A. B.
C. D.
【解析】小球从最低点到最高点受到的克服摩擦力做功:
Wf=μ(mgcosθ+Fsinθ)×S=μmgx水平+μFh
两次情况水平位移相同,竖直高度相同,可知沿两轨道运动时,摩擦力做功相等,拉力做功相等,重力做功相等,根据动能定理得:WF-mgh-Wf=ΔEk,则动能的变化量相等,即ΔEk1=ΔEk2。所以两球到达A点时的速度相同,A、C选项错误;沿I轨道运动时,开始阶段的加速度较小,后来加速度较大,沿II轨道运动时,开始阶段的加速度较大,后来加速度较小。将小球的运动看做直线运动,画出其速率随时间变化的v-t图象,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路程。由于两次情况的路程相等,可知沿II轨道运动的小球先到达,由图可知t1>t2。选项B正确。
7.2019年全国卷Ⅱ 18.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其机械能E总等于动能Ek与重力势能Ep之和。取地面为重力势能零点,该物体的E总和Ep随它离开地面的高度h的变化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取10 m/s2。由图中数据可得
A. 物体的质量为2 kg
B. h=0时,物体的速率为20 m/s
C. h=2 m时,物体的动能Ek=40 J
D. 从地面至h=4 m,物体的动能减少100 J
答案:AD
解析:因为Ep=mgh,所以Ep-h图像的斜率为mg,故,解得m=2kg,故A正确;
h=0时,Ep=0,Ek=E总-Ep=100J-0=100J,故,解得:v0=10m/s,故B错误;
h=2m时,Ep=40J,Ek= E总-Ep=85J-40J=45J,故C错误;
h=0时,Ek0=E总-Ep=100J-0=100J,h=4m时,Ek’=E总-Ep=80J-80J=0J,故Ek0- Ek’=100J,故D正确
8.2019年全国卷Ⅲ20. 如图(a),物块和木板叠放在实验台上,物块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绳与固定在实验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细绳水平。t=0时,木板开始受到水平外力F的作用,在t=4s时撤去外力。细绳对物块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木板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c)所示。木板与实验台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重力加速度取g=10m/s2。由题给数据可以得出
A. 木板的质量为1kg
B. 2s~4s内,力F的大小为0.4N
C. 0~2s内,力F的大小保持不变
D. 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答案:AB
解析:结合两图像可判断出0-2s物块和木板还未发生相对滑动,它们之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此过程力F等于f,故F在此过程中是变力,即C错误;2-5s内木板与物块发生相对滑动,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由图(c)可求得两段过程的加速度,,
由牛顿运动定律,在2-4s 内 F-f=ma1 , 在4-5s内 -f=ma2
可解出质量m=1kg,2-4s内的力F=0.4N,故A、B正确;由于不知道物块的质量,所以无法计算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故D错误.
9.2019年全国卷Ⅱ 19.如图(a),在跳台滑雪比赛中,运动员在空中滑翔时身体的姿态会影响其下落的速度和滑翔的距离。某运动员先后两次从同一跳台起跳,每次都从离开跳台开始计时,用v表示他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其v-t图像如图(b)所示,t1和t2是他落在倾斜雪道上的时刻。则
A. 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比第一次的小
B. 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比第一次的大
C. 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平均加速度比第一次的大
D. 竖直方向速度大小为v1时,第二次滑翔在竖直方向上所受阻力比第一次的大
答案:BD
解析:由v-t图像包围的面积表示竖直方向的位移,由图像明显看出第二次包围的面积大于第一次包围的面积,故第二次在竖直方向下落的位移大于第一次下落的位移,所以选项A错误;由于两次是同一个斜面,由于第二次竖直方向的位移大,因此水平方向的位移自然也大,故B正确;由于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第一次斜率大、第二次斜率小,即第一次加速度大、第二次加速度小,或由, 易知a1>a2,故C错误;由图像斜率,速度为v1时,第一次图像陡峭,第二次图像相对平缓,故a1>a2,由mg - fy = ma,可知,fy1< fy2,故D正确。
10. 2014年理综四川卷
7.如右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1匀速运动,小物体P、Q由通过定滑轮且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t = 0时刻P在传送带左端具有速度v2,P与定滑轮间的绳水平,t = t0时刻P离开传送带。不计定滑轮质量和摩擦,绳足够长。正确描述小物体P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
【答案】BC
【解析】若P在传送带左端具有速度v2小于v1,则小物体P受到向右的摩擦力,使P加速运动,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直加速运动,另一种是先加速度运动后匀速运动,所以B正确;若P在传送带左端具有速度v2大于v1,则小物体P受到向左的摩擦力,使P减速速运动,则有三种可能:一种是一直减速运动,二种是先减速度运动后匀速运动,三种先减速度运动到v1,摩擦力反向,继续减速度直到速度减为0,再反向加速运动并且摩擦力反向加速度不变,从左端滑出,所以C选项正确。
11. 2014年理综福建卷
15.如右图,滑块以初速度v0沿表面粗糙且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从顶端下滑,直至速度为零。对于该运动过程,若用h、s、v、a分别表示滑块的下降高度、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t表示时间,则下列图像最能正确描述这一运动规律的是 ( )
答案:B
解析:在下滑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故加速度保持不变,故选项D错误;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其v-t图像应为倾斜直线,故C错;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可得B正确;下降的高度,所以选项A错。
12.2016年海南卷5.沿固定斜面下滑的物体受到与斜面平行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其下滑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已知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在0~5s,5~10s,10~15s内F的大小分别为F1、F2和F3,则
A.F1F3
C.F1>F3 D.F1=F3
【答案】A
【解析】根据v-t图像可以知道,在0~5s内加速度为a1=0.2m/s2,方向沿斜面向下;
在5~10s内,加速度a2=0;在10~15s内加速度为a3=-0.2m/s2,方向沿斜面向上;受力分析如图:
在0~5s内,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sinθ-f-F1=ma1,则:
F1= mgsinθ-f-0.2m;
在5~10s内,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sinθ-f-F2=0,则:F1= mgsinθ-f;
在10~15s内,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F3-mgsinθ=ma3,
则:F3= mgsinθ-f+0.2m
故可以得到:F3> F2> F1,故选项A正确。
13.2018年海南卷8.如图(a),一长木板静止于光滑水平桌面上,时,小物块以速度滑到长木板上,图(b)为物块与木板运动的图像,图中、、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由此可求得 ( BC )
A.木板的长度
B.物块与木板的质量之比
C.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D.从开始到时刻,木板获得的动能
解析: 设木块和木板的质量分别为m和M,在速度时间图象上,斜率等于加速度,
可得: ①, ②,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m=μmg ③ f=MaM=μmg ④
①②③④联立可求得物块与木板的质量之比和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选项B、C正确;
由动量守恒定律 解得
从开始到时刻,木板获得的动能,由于只能求出两者的质量比,不能知道木块或木板的质量,所以无法求出木板获得的动能,选项D错误。故选BC。
14.2018年全国卷III、
19.地下矿井中的矿石装在矿车中,用电机通过竖井运送到地面。某竖井中矿车提升的速度大小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图线①②分别描述两次不同的提升过程,它们变速阶段加速度的大小都相同;两次提升的高度相同,提升的质量相等。不考虑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对于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 ( AC )
A.矿车上升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B.电机的最大牵引力之比为
C.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为
D.电机所做的功之比为
解析:设第①次所用时间为t,根据速度图象的面积等于位移(此题中为提升的高度)可知,
×2t0×v0=×(t+3t0/2)×,解得:t=5t0/2,
所以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所用时间之比为2t0∶5t0/2=4∶5,选项A正确;
由于两次提升变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相同,在匀加速阶段,由牛顿第二定律,F-mg=ma,可得提升的最大牵引力之比为1∶1,选项B错误;
由功率公式,P=Fv,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等于最大速度之比,为2∶1,选项C正确;
加速上升过程的加速度a1=,加速上升过程的牵引力F1=ma1+mg=m (+g),减速上升过程的加速度a2=-,减速上升过程的牵引力F3=ma2+mg=m(g -),匀速运动过程的牵引力F2=mg。
第①次提升过程做功W1=F1××t0×v0+ F3××t0×v0=mg v0t0;
第②次提升过程做功W2=F1××× + F3×××+ F2×× =mg v0t0;
两次做功相同,选项D错误。
15. 2013年新课标I卷
21.2012年11曰,“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着舰成功。图(a)为利用阻拦系统让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快速停止的原理示意图。飞机着舰并成功钩住阻拦索后,飞机的动力系统立即关闭,阻拦系统通过阻拦索对飞机施加一作用力,使飞机在甲板上短距离滑行后停止。某次降落,以飞机着舰为计时零点,飞机在t=0.4s时恰好钩住阻拦索中间位置,其着舰到停止的速度一时间图线如图(b)所示。假如无阻拦索,飞机从着舰到停止需要的滑行距离约为I000m。已知航母始终静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则
从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约为无阻拦索时的1/10
在0.4s-2.5s时间内,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在滑行过程中,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2.5 g
在0.4s-2.5s时间内,阻拦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儿乎不变
【答案】AC
【解析】由v-t图象面积的物理意义可以求出飞机滑行的距离约为100m,是无阻拦索滑行时的十分之一,A选项对;在0.4s~2.5s的时间内,飞机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阻拦索对飞机的合力不变,但两个张力的夹角变小,所以两个张力变小,B选项错;由图象可知,飞机最大加速度约为,C选项对;阻拦系统对飞机的功率等于两个张力合力对飞机的功率,由P=Fv可知,功率逐渐减小,D选项错。
16.2015年理综新课标I卷20.如图(a),一物块在t=0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运动的ν-t图线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及图中的v0,v1,t1均为已知量,则可求出 ( ACD )
A.斜面的倾角
B.物块的质量
C.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D.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
解析:小球滑上斜面的初速度v0已知,向上滑行过程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末速度0,则平均速度为,所以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远距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向上滑行过程a1=,
向下滑行a2=,
整理可得,从而可计算出斜面的倾斜角度θ以及动摩擦因数μ,选项A、C正确。根据斜面的倾斜角度可计算出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选项D对。仅根据速度时间图像,无法找到物块质量,选项B错。故本题选ACD。
17. 2013年广东卷
19.如图7,游乐场中,从高处A到水面B处有两条长度相同的光滑轨道。甲、乙两小孩沿不同轨道同时从A处自由滑向B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的切向加速度始终比乙的大
B.甲、乙在同一高度的速度大小相等
C.甲、乙在同一时刻总能到达同一高度
D.甲比乙先到达B处
答:BD
解析:由受力分析及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甲的切向加速度先比乙的大,后比乙的小,故A错误;当甲乙下降相同的高度h时,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即:,可知,B正确;由v-t图像可知,C错误,D正确。
C 、D 答案判定,画切向速度函数图象如下: 分析过程:经分析甲乙开始一段时间,切向加速度甲比乙大,切向速度存在上面图一到图三
3种可能,排查只有图一才合理,假设 图二成立,从0到末时刻有s甲>s乙、末时刻速度大小相同,表示下降同一高度,然后用水平线去截甲乙轨迹如图四,有s甲18.2015年上海卷19.一颗子弹以水平速度v0穿透一块在光滑水平面上迎面滑来的木块后,二者运动方向均不变。设子弹与木块间相互作用力恒定,木块最后速度为v,则 ( AC )
(A)v0越大,v越大
(B)v0越小,v越大
(C)子弹质量越大,v越大
(D)木块质量越小,v越大
解析: 子弹穿透木块过程中,作用力不变,两者都做匀减速运动,子弹的位移与木块的位移之和等于木块的厚度,保持不变,若质量不变,加速速度也不变,当子弹的初速度v0越大时,如答图1所示,子弹位移也越大,木块的位移就越小,而木块的初速度和加速度不变,所以末速度v就越大,故A正确,B错误;子弹的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初速度一定,位移越大,如答图2所示,
木块的位移就越小,而木块的初速度和加速度不变,所以末速度v就越大,故C正确;木块的质量越小,加速度越大,初速度不变,末速度越小,如答图3所示,故D错误。
19. 2014年理综新课标卷Ⅱ
24.2012年10月,奥地利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乘气球升至约39km的高空后跳下,经过4分20秒到达距地面约1.5km高度处,打开降落伞并成功落地,打破了跳伞运动的多项世界纪录,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m/s2
(1)忽略空气阻力,求该运动员从静止开始下落到1.5km高度处所需要的时间及其在此处速度的大小
(2)实际上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阻力,高速运动受阻力大小可近似表示为,其中为速率,k为阻力系数,其数值与物体的形状,横截面积及空气密度有关,已知该运动员在某段时间内高速下落的图象如图所示,着陆过程中,运动员和所携装备的总质量m=100kg,试估算该运动员在达到最大速度时所受阻力的阻力系数(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解:(1)设该运动员从开始自由下落至1.5km高度处的时间为t,下落距离为s,在1.5km高度处的速度为v,根据运动学公式有
①
②
根据题意有 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 ④
v=8.7×102m/s ⑤
(2)该运动员达到最大速度vmax时,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⑥
由所给的v-t图像可读出 vmax=360m/s ⑦
由⑥⑦式得 ⑧
20. 2012年理综北京卷23.(18分)
摩天大楼中一部直通高层的客运电梯,行程超过百米。电梯的简化模型如1所示。考虑安全、舒适、省时等因索,电梯的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已知电梯在t=0时由静止开始上升,a一t图像如图2所示。电梯总质最m=2.0×103kg。忽略一切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1)求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最大拉力F1和最小拉力F2;
(2)类比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对于直线运动,教科书中讲解了由v-t图像求位移的方法。请你借鉴此方法,对比加速度和速度的定义,根据图2所示a-t图像,求电梯在第1s内的速度改变量△v1和第2s末的速率v2;
(3)求电梯以最大速率上升时,拉力做功的功率P;再求在0~11s时间内,拉力和重力对电梯所做的总功W。
解析:(1)如图2所示a一t图像可知0~11s电梯处于超重,加速度越大拉力越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N
30~41s电梯处于失重,加速度越大拉力越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N
(2)v-t图像中根据面积求位移,那么在a-t图像中根据面积求速度的改变
第1s内的速度改变量等于a-t图像与t轴所夹的前1s内的三角形面积
m/s
由于初速为0,第2s末的速率v2等于a-t图像与t轴所夹的前2s内的梯形面积
m/s
(3)由于前11s一直在加速,所以11s末电梯以最大速率上升,此时速度等于a-t图像与t轴所夹的前11s内的梯形面积
m/s
此时电梯的加速度为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拉力做功的功率
W
电梯受拉力和重力两个力,拉力和重力对电梯所做的总功W就是合力的功,根据动能定理等于前11s内动能的改变量
J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