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0年高考物理试卷分类汇编之025.碰撞(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2020年高考物理试卷分类汇编之025.碰撞(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07 11:3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5节 碰撞
1.2015年理综天津卷9、(1)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的左侧固定一竖直挡板,A球在水平面上静止放置,B球向左运动与A球发生正碰,B球碰撞前、后的速率之比为3∶1,A球垂直撞向挡板,碰后原速率返回,两球刚好不发生碰撞,A、B两球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A、B碰撞前、后两球总动能之比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4∶1,9∶5
解析:A球与挡板碰后两球刚好不发生碰撞,说明A、B碰后速率大小相同设为v,规定向左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由题意知vB∶v=3∶1, 解得mA∶mB=4∶1,
碰撞前、后两球总动能之比为
2. 2013年江苏卷
5. 水平面上,一白球与一静止的灰球碰撞,两球质量相等. 碰撞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据此可推断,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约占碰撞前动能的
(A)30% (B)50% (C)70% (D)90%
答案:A
解析:碰撞过程的频闪的时间间隔t相同,速度,如图所示,相同时间内,白球碰前与碰后的位移之比大约为5∶3,速度之比为5∶3,白球碰后与灰球碰后的位移之比大约为1∶1,速度之比为1∶1,又动能,两球质量相等,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为碰前动能减去系统碰后动能, 除以碰撞前动能时, 两球质量可约去, 其比例为,故A对,B、C、D错。
3. 2012年理综全国卷
21.如图,大小相同的摆球a和b的质量分别为m和3m,摆长相同,并排悬挂,平衡时两球刚好接触,现将摆球a向左边拉开一小角度后释放,若两球的碰撞是弹性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第一次碰撞后的瞬间,两球的速度大小相等
B.第一次碰撞后的瞬间,两球的动量大小相等
C.第一次碰撞后,两球的最大摆角不相同
D.发生第二次碰撞时,两球在各自的平衡位置
【答案】AD
【解析】根据碰撞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得,,且,解得,,所以A正确,B错误;根据,知第一次碰撞后,两球的最大摆角相同,C错误;根据单摆的等时性,经半个周期后,两球在平衡位置处发生第二次碰撞,选项D正确。
4. 2011年理综全国卷
20.质量为M、内壁间距为L的箱子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箱子中间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小物块与箱子底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小物块停在箱子正中间,如图所示。现给小物块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小物块与箱壁碰撞N次后恰又回到箱子正中间,井与箱子保持相对静止。设碰撞都是弹性的,则整个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为
A. B. C. D.Nμm gL
答案:BD
解析:设最终箱子与小物块的速度为v1,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v=(m+M)v1,则动能损失△Ek=mv2-(m+M)v12,解得△Ek=v2,B对;依题意:小物块与箱壁碰撞N次后回到箱子的正中央,相对箱子运动的路程为S=0.5L+(N-1)L+0.5L=NL,故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即为系统瞬时的动能:△Ek=Q=NμmgL,D对。
5. 2014年理综大纲卷
21.一中子与一质量数为A(A>1)的原子核发生弹性正碰。若碰前原子核静止,则碰撞前与碰撞后中子的速率之比为 (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设碰撞前后中子的速率分别为v1,v′1,碰撞后原子核的速率为v2,中子的质量为m1,原子核的质量为m2,则m2=Am1.
根据完全弹性碰撞规律可得m1v1=m2v2+m1v′1,
解得碰后中子的速率,因此碰撞前后中子速率之比,A正确.
6.2014年理综大纲卷24.(12 分)
冰球运动员甲的质量为80.0kg。当他以5.0m/s的速度向前运动时,与另一质量为100kg、速度为3.0m/s的迎面而来的运动员乙相撞。碰后甲恰好静止。假设碰撞时间极短,求:
⑴碰后乙的速度的大小;
⑵碰撞中总机械能的损失。
【答案】(1) 1.0 m/s (2) 1400 J
【解析】 (1)设运动员甲、乙的质量分别为m、M,碰前速度大小分别为v、V,碰后乙的速度大小为V′ . 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v-MV=MV′ ①
代入数据得 V′=1.0 m/s ②
(2)设碰撞过程中总机械能的损失为ΔE,应有
mv2+MV2=MV′2+ΔE ③
联立②③式,代入数据得ΔE=1400 J ④
7.2019年海南卷13.如图,用不可伸长轻绳将物块a悬挂在O点:初始时,轻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现将a由静止释放,当物块a下摆至最低点时,恰好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块b发生弹性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b滑行的最大距离为s。已知b的质量是a的3倍。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1)碰撞后瞬间物块b速度的大小;
(2)轻绳的长度。
答案:(1) (2)4μs
解:(1)碰后对物块b由动能定理得,得
(2)当物块a下摆至最低点碰撞前的速度为v0,由机械能守恒得 ,
由弹性碰撞中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得,
解得
代入上面的结果,解得丹阳 庞留
8.2020年北京卷13.在同一竖直平面内,3个完全相同的小钢球(1号、2号、3号)悬挂于同一高度;静止时小球恰能接触且悬线平行,如图所示。在下列实验中,悬线始终保持绷紧状态,碰撞均为对心正碰。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将1号移至高度释放,碰撞后,观察到2号静止、3号摆至高度。若2号换成质量不同的小钢球,重复上述实验,3号仍能摆至高度
B.将1、2号一起移至高度释放,碰撞后,观察到1号静止,2、3号一起摆至高度,释放后整个过程机械能和动量都守恒
C.将右侧涂胶的1号移至高度释放,1、2号碰撞后粘在一起,根据机械能守恒,3号仍能摆至高度
D.将1号和右侧涂胶的2号一起移至高度释放,碰撞后,2、3号粘在一起向右运动,未能摆至高度,释放后整个过程机械能和动量都不守恒
答案∶D
解析∶A.1号球与质量不同的2号球相碰撞后,1号球速度不为零,则2号球获得的动能小于1号球撞2号球前瞬间的动能,所以2号球与3号球相碰撞后,3号球获得的动能也小于1号球撞2号球前瞬间的动能,则3号不可能摆至高度,故A错误;
B.1、2号球释放后,三小球之间的碰撞为弹性碰撞,且三小球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但整个过程中,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所以系统动量不守恒,故B错误;
C.1、2号碰撞后粘在一起,为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有机械能损失,所以1、2号球再与3号球相碰后,3号球获得的动能不足以使其摆至高度,故C错误;
D.碰撞后,2、3号粘在一起,为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有机械能损失,且整个过程中,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和动量都不守恒,故D正确。
故选D。
9. 2014年理综广东卷35.(18分)
图24 的水平轨道中,AC段的中点B的正上方有一探测器,C处有一竖直挡板,物体P1沿轨道向右以速度v1与静止在A点的物体P2碰撞,并接合成复合体P,以此碰撞时刻为计时零点,探测器只在t1=2s至t2=4s内工作,已知P1、P2的质量都为m=1kg,P与AC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AB段长L=4m,g取10m/s2,P1、P2和P均视为质点,P与挡板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1)若v1=6m/s,求P1、P2碰后瞬间的速度大小v和碰撞损失的动能ΔE;
(2)若P与挡板碰后,能在探测器的工作时间内通过B点,求v1的取值范围和P向左经过A点时的最大动能E.
【解析】(1)P1、P2碰撞过程,动量守恒mv1=2mv ①
解得 ②
碰撞损失的动能 ③
解得 ΔE=9J ④
(2) 由于P与挡板的碰撞为弹性碰撞.故P在AC间等效为匀减速运动,设P在AC段加速度大小为a,由运动学规律,得
μ(2m)g=2ma ⑤

v2=v-at ⑦
由①⑤⑥⑦解得 ⑧
由于2s≤t≤4s 所以解得v1的取值范围10m/s≤v1≤14m/s ⑨
v2的取值范围1m/s≤v2≤5m/s
所以当P向左经过B 点时最大速度为v2=5m/s,
P经过B点向左继续匀减速运动,经过A点时有最大速度v3:
则P向左经过A点时有最大动能
10.2018年海南卷14.(16分)如图,光滑轨道PQO的水平段,轨道在点与水平地面平滑连接。一质量为的小物块A从高处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在点与质量为的静止小物块B发生碰撞。A、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假设A、B间的碰撞为完全弹性碰撞,碰撞时间极短。求
(1)第一次碰撞后瞬间A和B速度的大小;
(2)A、B均停止运动后,二者之间的距离。
解:(1)设第一次碰撞前瞬间的速度为,物块A下滑到O的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设第一次碰撞后瞬间、的速度分别为、,取向右方向为正。A、B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相等,有


联立①②③式得


即第一次碰撞后瞬间A和B速度的大小分别为和。
(2)A、B碰撞后,A自O点向左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返回到O点,设A两次经过QO段运动的时间为t,有

B碰撞后向右运动,设A、B在地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设B在地面上向右运动的时间为,由运动学公式得

联立④⑤⑥⑦⑧式并代入题给条件得

由⑨式可知,当A再次回到O点时B已停止运动。由和⑦式知,A、B将再次碰撞。设B从O点以速度开始运动到速度减为0的过程中,运动的距离为,再次碰撞前瞬间A的速度大小为。由运动学公式有

?
设再次碰撞后瞬间和的速度分别为和,由完全弹性碰撞的规律,可得类似于④⑤式的结果
?
?
由④⑤⑦⑩??式知,即再次碰撞后,A不能运动到O点。设再次碰撞后和走过的路程分别为和,由动能定理有
?

联立④⑤⑦⑩?????式得,A、B均停止运动后它们之间的距离为
?
11. 2013年广东卷35.(18分)
如图18,两块相同平板P1、P2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均为m。P2的右端固定一轻质弹簧,左端A与弹簧的自由端B相距L。物体P置于P1的最右端,质量为2m且可以看作质点。P1与P以共同速度v0向右运动,与静止的P2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P1与P2粘连在一起,P压缩弹簧后被弹回并停在A点(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P与P2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P1、P2刚碰完时的共同速度v1和P的最终速度v2;
(2)此过程中弹簧最大压缩量x和相应的弹性势能Ep
解:(1)P1、P2碰撞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
mv0=2mv1 ①
解得 ②
对P1、P2、P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
mv0+ 2mv0=4mv2 ③
解得 ④
(2)当弹簧压缩最大时,P1、P2、P三者具有共同速度v2,弹簧压缩量最大,
对系统由能量守恒定律
P刚进入P2 到P1、P2、P 第二次等速时,由能量守恒得;

由③④得:,
12.2011年理综重庆卷
24.(18分)如图所示,静置于水平地面的三辆手推车沿一直线排列,质量均为m,人在极短时间内给第一辆车一水平冲量使其运动,当车运动了距离L时与第二辆车相碰,两车以共同速度继续运动了距离L时与第三车相碰,三车以共同速度又运动了距离L时停止。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恒为车所受重力的k倍,重力加速度为g,若车与车之间仅在碰撞时发生相互作用,碰撞时间很短,忽略空气阻力,求:
⑴整个过程中摩擦阻力所做的总功;
⑵人给第一辆车水平冲量的大小;
⑶第一次与第二次碰撞系统功能损失之比。
解析:(1)设运动过程中摩擦阻力做的总功为W,则
W=-kmgL-2kmgL-3kmgL=-6kmgL
(2)设第一车的初速度为,第一次碰前速度为,碰后共同速度为,第二次碰前速度为,碰后共同速度为.
……………①
………②
…………… ③
动量守恒
……………④
……………⑤
人给第一辆车水平冲量的大小………⑥
⑶由①⑥解得………⑦
由④⑦解得………⑧
第一次碰撞系统动能损失………⑨
由③解得………⑩
由⑤解得………
第二次碰撞系统动能损失………
第一次与第二次碰撞系统动能损失之比……………
13.2015年广东卷36.(18分)如图18所示,一条带有圆轨道的长轨道水平固定,圆轨道竖直,底端分别与两侧的直轨道相切,半径R=0.5m,物块A以V0=6m/s的速度滑入圆轨道,滑过最高点Q,再沿圆轨道滑出后,与直轨上P处静止的物块B碰撞,碰后粘在一起运动,P点左侧轨道光滑,右侧轨道呈粗糙段、光滑段交替排列,每段长度都为L=0.1m,物块与各粗糙段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1,A、B的质量均为m=1kg(重力加速度g取10m/s2;A、B视为质点,碰撞时间极短)。
(1)求A滑过Q点时的速度大小V和受到的弹力大小F;
(2)若碰后AB最终停止在第k个粗糙段上,求k的数值;
(3)求碰后AB滑至第n个(n<k)光滑段上的速度Vn与n的关系式。
答案:(1) v=4m/s,F=22N;(2)k=45;(3) (其中n=1、2、3、…、44)
解析:(1)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解得A滑过Q点时的速度V = 4m/s
在Q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有:
解得:A滑过Q点时受到的弹力 F = 22N
(2)AB碰撞前A的速度为VA ,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得:VA = V0 = 6m/s
AB碰撞后以共同的速度VP前进,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A = (m + m)VP
得: VP = 3m/s
总动能
滑块每经过一段粗糙段损失的机械能ΔE = fL = μ(m + m)gL = 0.2J
则:
(3)AB滑到第n个光滑段上损失的能量E损 = nΔE = 0.2n J
由能量守恒得:
代入数据解得:,(n < k)
14.2020年山东卷18.如图所示,一倾角为的固定斜面的底端安装一弹性挡板,P、Q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和4m,Q静止于斜面上A处。某时刻,P以沿斜面向上的速度v0与Q发生弹性碰撞。Q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等于tanθ,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P与斜面间无摩擦,与挡板之间的碰撞无动能损失。两物块均可以看作质点,斜面足够长,Q的速度减为零之前P不会与之发生碰撞。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1)求P与Q第一次碰撞后瞬间各自的速度大小vP1、vQ1;
(2)求第n次碰撞使物块Q上升的高度hn;
(3)求物块Q从A点上升的总高度H;
(4)为保证在Q的速度减为零之前P不会与之发生碰撞,求A点与挡板之间的最小距离s。
【答案】(1) P的速度大小为,Q的速度大小为;
(2)(n=1,2,3……);
(3); (4)
【解析】 (1)P与Q的第一次碰撞,取P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①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②
联立①②式得 ③ ④
故第一次碰撞后P的速度大小为,Q的速度大小为
(2)设第一次碰撞后Q上升的高度为h1,对Q由运动学公式得

联立①②⑤式得 ⑥
设P运动至与Q刚要发生第二次碰撞前的位置时速度为,第一次碰后至第二次碰前,对P由动能定理得 ⑦
联立①②⑤⑦式得 ⑧
P与Q的第二次碰撞,设碰后P与Q的速度分别为、,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⑨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⑩
联立①②⑤⑦⑨⑩式得


设第二次碰撞后Q上升的高度为h2,对Q由运动学公式得

联立①②⑤⑦⑨⑩⒀式得 ⒁
设P运动至与Q刚要发生第三次碰撞前的位置时速度为,第二次碰后至第三次碰前,对P由动能定理得

联立①②⑤⑦⑨⑩⒀⒂式得 ⒃
P与Q的第三次碰撞,设碰后P与Q的速度分别为、,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联立①②⑤⑦⑨⑩⒀⒂⒄⒅式得


设第三次碰撞后Q上升的高度为h3,对Q由运动学公式⑩得
?
联立①②⑤⑦⑨⑩⒀⒂⒄⒅?式得
?
总结可知,第n次碰撞后,物块Q上升的高度为
(n=1,2,3……) ?
(3)当P、Q达到H时,两物块到此处的速度可视为零,对两物块运动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
解得 ?
(4)设Q第一次碰撞至速度减为零需要的时间为t1,由运动学公式得
?
设P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需要的时间为t2,由运动学公式得
?
?
设P从A点到Q第一次碰后速度减为零处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3
?
当A点与挡板之间的距离最小时
?
联立?????式,代入数据得
?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