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古诗三首:示儿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古诗三首:示儿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6 21:1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朝读经典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同学们,在上今天的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位诗人。(出示陆游画像)他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2、了解作者;
3、学生回顾学习过陆游的古诗,教师指生交流。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陆游的另一首古诗《示儿》(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交流,检查:?
? 指名读(及时纠音);再指名读,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3、指导朗读: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教师出示划了节奏的古诗,指生朗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接下来我们就走进古诗,去理解一下古诗的意思吧!
1、解题意:
示儿: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2、理解诗意:
(1)死去元知万事空
①元:同“原”,本来。理解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的“说”是“悦”的通假字,是“快乐”的意思,“悦”便是本字。
②元知:本来就知道。
③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虽然我知道人死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2)但悲不见九州同
①但:只是。
②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九州同:全国统一。
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
①王师:君王的军队,这里指南宋军队。
②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
北定:指收复北方。
③“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4)家祭无忘告乃翁
①家祭:祭祀祖先。
②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③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悟诗情: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临终前的遗嘱,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示儿》
2、课外收集有关陆游的古诗。??
板书设计:
示儿
(南宋)陆游
毕生的愿望
全国统一 爱国之情
无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