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1259967014272895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城市遇到的问题。
2. 学会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乡村聚落的差异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
难点: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指认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使用】
“乡村游”的视频,教材图文以及师生搜集的世界各地民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和 。
2.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 、 、
等问题。
3.乡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沿 、 或 分布。
4.在中国,云南 、 山西 等古城,以及 古村落、
土楼等民居也得到妥善的保护。
二、探究展示
1.聚落的形态
(1)阅读教材第60~61页文字和图3-17、3-19、3-19,完成“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表格
聚落形态
交通
人口
建筑
生产活动
城市
乡村
(2)结合教材中“乡村民居”分布的特点,讨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
地形: 气候:
资源: 交通:
【活动】1.读教材图3-20至3-25,想一想,城市发展过程中还会产生哪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2.读教材第63页“活动”:(1)想一想,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
(2)读图3-27、3-28,说出下列民居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读教材第64页文字,说一说,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价值?
(2)读教材第64页文字,说一说,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读教材第64页文字,列举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拓展阅读】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为保护文化遗产,1985年11月22日,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截至2019年7月6日,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中国与意大利并列第一(55项)。
三、提升反馈:
1.周末“乡村游”成为“城市森林” 人的休闲去处。下列不是乡村聚落特点的是( )
A.人口稀疏 B.空气清新 C.田园广布 D.楼房高大
2. 传统民居反映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房屋建筑外貌最明显的不同是 ( )
A.屋顶的陡缓 B.墙体的厚薄 C.门窗的大小 D.房屋的朝向
3.在西亚和北非等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多是用泥土夯实的厚墙、平顶、小窗。窗户小的作用是( )
A.防寒 B.防雪 C.防雨 D.防沙
4.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不属于我国的是( )
A.丽江古城 B.平遥古城 C.阿布·辛拜勒神庙 D.皖南古村落
5.在景区常见到一些:题名留念的“文艺范儿”、攀援登高的“飞人”、边吃边扔的“潇洒哥”。读下列一组图片,你认为应该“点赞”的是哪一位?( )
6.读图,完成问题。
(1)①②③ 处能形成聚落吗?为什么?
(2)①②③ 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哪一个?为什么?
【归纳小结】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 1.城市 乡村 2.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 环境污染 3.河流 山麓 公路 4.丽江 平遥 皖南 福建
二、探究展示
1.
聚落形态
交通
人口
建筑
生产活动
城市
便利
密集
密集、多高层
非农业为主
乡村
不发达
稀疏
分散、低层建筑
农业为主
2.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
【活动】1.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污染加剧、噪声干扰、 供水不足、 犯罪率上升等。控制城市人口数量,修建拓宽城市道路, 提倡公交出行或骑自行车(绿色出行),治理各种污染,植树种草等
2.(1)寒冷地区的气候:风劲、雪大。民居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壁炉或火炕,保持屋内暖和;窗小、窗户双层玻璃,可减少热量的散失。高耸的屋顶,便于积雪滑落。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利于通风散热,可以保持屋内干爽;雨水多,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利于排水。 (2) 东南亚高脚屋:竹木结构、墙体薄,屋顶坡度大、房屋高脚。反映了东南亚气候湿热的地理环境特点。 北非地区传统民居窗户较小、采用石材和泥土等材料修建、墙体较厚实。反映了北非气候炎热干燥的地理环境特点。
3.(1)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等。 (2)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重大工程处的文化遗产进行迁移等。 (3)云南丽江、山西平遥等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等民居。
三、提升反馈:
1.D 2.A 3.D 4.C 5.A
6.(1)能。它们都在河流沿岸。 (2)②。它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交汇,水源丰富,水运联系范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