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术、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
A.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提高中国国防实力 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
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目的是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强中国的国防能力。
答案:C
2.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利用了苏联的技术
B.中国原子弹是完全在自己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支持下研制成功的
C.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也是为了进攻
D.原子弹研制成功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解析:中国原子弹的研制是在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在没有任何国家的帮助下独立完成的,成功后中国政府严正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因此选项A、B、C三种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D
3.1954年,毛泽东询问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这段材料表明( )
A.核武器虽然有很大威慑力,但中国不必有核武器
B.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国家
C.体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D.中国当时没有研制核武器的条件,也不用研制核武器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苏联不愿意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它不愿意看到强大的中国威胁到自己在社会主义阵营的霸主地位,由此也可看到中国与苏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裂痕,那么中国要想在国际上独立自主,就要研制和拥有核武器。
答案:C
4.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开始蹒跚学步了,这是指(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
解析:“走出了自己的摇篮”是指中国人离开地球,走向太空,因此选D。
答案:D
5.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提取关键信息:“原子弹、氢弹”、“卫星”、“重要影响的大国”。由材料中关于“原子弹、氢弹”、“卫星”与中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的关系可判断①②③正确。④与中国现代的史实相符。
答案:A
6.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的乐曲响彻全球。然而为这颗卫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却未能等到这一刻。无端受到诬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就已经含冤去世。不少科学家是在“牛棚”中听到“东方红”乐曲的。据此判断,“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年代是( )
A.1950年 B.1960年 C.1970年 D.1980年
解析:“牛棚”这一关键词是从“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中来的,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是在1966年6月《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提出来的,是“文革”刚刚开始时出现的。综合各种因素可以判断C项正确。
答案:C
7.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是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1年度的获得者,人们赞誉他的发明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他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的领域是
( )
A.航天 B.农业 C.工业 D.信息
解析:题干所指的人物是袁隆平,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于农业。
答案:B
8.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这主要是因为
( )
A.该品种有高科技含量
B.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C.促进了水稻种植的推广
D.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解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考虑,此题答案为D。
答案:D
9.“双百”方针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是( )
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倡导科学技术文化领域的自由开放
C.克服把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D.处理好人民的内部矛盾,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解析:“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是三大改造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而提出的。B项倡导科学技术文化领域的自由开放显然是不正确的,C项克服把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虽然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D项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也不是根本目的。历史事件有主要目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要分清和理解题干的要求,并且要能清楚最根本的目的是最终的目的。据此可判断出符合要求的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答案:A
1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哪两方面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
①经济 ②国防 ③文艺 ④科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据此可判断出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11.“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建立
B.文学艺术和学术思想可以自由发表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发展有利
解析:主要理解毛泽东的百花齐放概念,从中我们知道毛泽东在新中国的文艺和科学研究领域,主张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表,形成百家争鸣。但并不是什么思想都可以传播,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
答案:C
12.右图能够反映出的信息是(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百花凋零” ③“样板
戏”独占舞台,长久上演 ④“双百”方针被反革命集团恣意篡改和歪曲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解析:图片是革命样板式京剧《红灯记》的剧照,与之有关的选项为②③④。
答案:B
13.右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观看绍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六
小龄童的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
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双百”方针的推动
D.文艺工作者积极性的高涨
解析:“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使人们的眼界开阔起来,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答案:C
14.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大家自由言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发表言论
B.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C.在宪法范围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进行
解析:“双百”方针是我党领导科学研究和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各种思想的宣传、各种意见的发表体现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A、B、D三项也正确,但都不全面。
答案:C
15.“满怀豪情下农村”“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指的是( )
A.“红卫兵”大串联运动
B.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解析:1968年底,《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批示,全国随即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持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上千万初、高中毕业生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根据材料信息“满怀豪情下农村”,可以判断出答案为D。
答案:D
16.有一位同学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检索“《人民日报》”,看到了一篇《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这张《人民日报》是下列哪个时期的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内容,可以判断是“上山下乡”运动,进而可知是“文革”时期。
答案:C
17.“×××,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A.“教育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
解析:A项表述有误,“教育革命”对教育是大摧残;C项与该教授无关;D项中的《义务教育法》颁布于20世纪80年代。
答案:B
18.1957年与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
年份 学校数目 招生人数 在校学生
1957年 229所 10.5万 44万
1960年 1 289所 32.5万 96万
以上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
A.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B.实施“教育大革命”
C.“文化大革命”
D.高校扩招
解析:解题关键是把握表格中的时间是1957年与1960年的对比,很容易判断B项正确。
答案:B
19.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姓名 张卫红 推荐评语
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20多年
性别 男
年龄 35岁
家庭出身 贫农
文化程度 小学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实施
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革”后恢复高考
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此人出身贫农,小学文化水平,能上大学,说明这是“文革”时期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答案:C
20.为彻底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国以来我国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扫盲教育 ②普及义务教育 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④支持发展民办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 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技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技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3年 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启动运转 我国最大的核电站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材料三 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增长了3.2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1976~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 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 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千克计算,这些年解决了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
——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二和材料三所述内容出现的原因。
(4)由材料三,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本题围绕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命题,展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成就。本题大量问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来回答,这点很重要。
答案:(1)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而且有些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二,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
(4)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三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材料四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一拍摄于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该时期我国的教育状况如何?
(2)恢复高考是在哪一时期?党重新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分子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史实和材料二,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的?
(4)材料三中的“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怎样的意义?
(5)依据材料四,归纳江泽民的报告的主要观点。
(6)简要概括上述四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解析:本题通过四则材料来阐述教育与民族素质、科技、经济、生产力发展、国家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一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然后据所学知识逐问回答即可。
答案:(1)拍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该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文革”后的两年徘徊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3)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6)发展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