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和小矮人历险记》教案
教材分析:本科设置了富有趣味性和想象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校通过想象来表达“旅行”中的不同景象。课程中主要是描绘人物周围的事物。从上节课《肚子里的故事》的“内部世界”到本课的“外部世界”的学习情境来看,两课既有一定的关联又有相对的比较关系。
学生分析:这个年龄的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故事的引入,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对点线面已有一定的掌握能力,而且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大小对比的表现手法会让学生感觉很新奇。引导学生运用“变形”与“组合”进行对事物的创意表达与绘画创作,能让他们更好的表现自己想象的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感知巨人与小矮人的视觉形象对比与角色变化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夸张对比与组合的手法表现童话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分别从巨人与小矮人的角度去观察身边事物的形象特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扩大想象空间,增大奇思妙想的力度。
教学难点:如何以周围环境承托出自己的变大或变小。
兴趣点:欣赏与讲述有趣的童话故事;模拟巨人或小矮人的角色游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巨人和小矮人”的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欣赏感受:
欣赏PPT中的巨人和小矮人的生活图片,体验变大变小的奇特感觉。
师:谁变大了?谁变小了?
生:……
观察课本中的图片,感受变大变小。
总结:环境的大小可以衬托出主体物的大小。
学生尝试体验:
黑板上有两个方框,框中有同样大小的两个人物。
师:我需要两个小小魔术师,让左边的人物变成小矮人,右边的人物变成大巨人。谁可以来试试?
生:踊跃举手!
师:其他同学选其中一个在自己的画纸上尝试一下。
变成巨人后房子会变得很小,变成矮人后水杯都能装下自己了……
师:大家都掌握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运用环境的大小来衬托物体的大小。
欣赏学生作品:学生讲述画面故事,感受变大变小会发生的事情。
想一想:假如你变大了、或者变小了,会在那里?会有怎样的奇遇?
说一说:变大或变小能为人们提供的帮助。
学生分享,体验感受巨人/小矮人的角色。
注意事项:提示绘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作业:动手练习,画出你变大或者变小之后的故事,然后把故事讲出来分享给大家。
展示评价:自己讲解;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教学反思:
魔术师环节可以给每人准备一个半成品,学生在自己位置上也可以体验。
讲解故事的时候激情不够。
注意讲课的层次关系,再分明一点。逻辑顺序在明确一点。
评价时要善于运用投影,展示给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