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光世界巡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作用,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4)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知道光的三基色。
2、过程与方法
(1)
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学习用“作图法”分析影子的成因等光学现象。
(2)
经历把太阳光分解为七种色光的实验过程,从色散现象中认识到白光是复色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光的用途,意识到物理知识与身边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联,从而激发认识“光”、研究“光”的兴趣。
(2)通过研究光的色散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体会自然现象的神奇美妙,体验探究与发现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
2、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光线”这一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
三、教具准备:
激光笔
、盛有清水的大烧杯、牛奶、滴管、果冻(大块的)、光屏、玻璃砖、装有烟雾的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利用美丽的光现象,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一组精彩的光现象的图片,拉近光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这个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世界。在同学们畅想中拉开本节课的光学之旅。
(二)讲授新课
一、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利用刚刚的图片作为引玉之砖,告诉学生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里,光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服务,引导学生讨论: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光的作用。并让学生设想:假如没有光,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从而体会到光的重要性。
既然光如此重要,那么关于光,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有的问题正是接下来所要研究的,可板书下来;有的问题本节不能解决,可向学生说明;有的超越初中范畴,仍要给学生积极评价)
二、光是怎样传播的
1、光源:
接前一个环节,学生自由提问引出问题:光来自何处?针对问题,首先让学生举例说明。例如,太阳、点灯等都能发光。然后归纳这些物体的共同之处
。引入光源的定义: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应强调光源概念中“自行发光”的含义)播放一些图片,介绍各种自然光源、人造光源,以拓展学生视野。
2、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光源后,自然过渡到下以个知识点:光从光源发出后,是怎样传播的?(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会用到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而在实验中得出实验结论)。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环节。
(1)提出问题
拿出一支激光笔,射出一束光,请学生说说这束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的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激光笔、装有烟雾的矿泉水瓶、盛有清水的大烧杯、牛奶、滴管、果冻、玻璃砖。
学生4人一组,分别用激光灯射向气体、液体和固体中,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4)进行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操作,自主地去挖掘知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5)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让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老师概括得出正确结论: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
光的传播是实际存在的,人们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而画的带箭头的直线叫做光线,它是表示光的一种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也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物理模型法。
4、活动1:手影游戏
此游戏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由学生竞相表演,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可做示范,再让学生做。
在做完手影游戏后,让学生讨论阐述影子的成因;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画光路图进行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一些光现象:(天狗吃月亮)日食、月食等。(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可以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思想教育。)
三、光的传播有多快
提问: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如能引起学生争辩,效果更好),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自学课文。
提问: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最快的吗?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相同吗?
1、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c=3×m/s。
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小
。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十分接近3×m/s。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是在真空中速度的2/3。
光在水中的速度是在真空中速度的3/4。
为帮助学生理解光速有多快,可以把光的传播跟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如:从北京到香港,坐火车约用24h,乘飞机约用3h,而光则只需0.0066s.又如:光在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七圈半。
还可以与声音的传播作对比进行教学。
2、光年:光在真空中1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km,这一长度叫做1光年。
四、光的色散
接第一个环节,学生提的问题也许有: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色彩?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2:研究光的色散现象
学生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认识到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本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得出结论: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在色散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对白光的分解和组成有了感性认识,对单色光、复色光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三基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是无法用其他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不同的组合,能获得各种颜色的光。
最后说明彩电画面上的色彩。
彩虹形成的原因解释: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
(三)课堂反馈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理想模型)
4、光直线传播应用: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排队等。
5、色散:太阳光射到三棱镜上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的现象。
6、三基色:红、绿、蓝
(四)课堂小结
学生发言: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能力培养
(六)板书设计:
3.1
光世界巡行
一、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二、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光的传播有多快
四、光的色散
光的作用
学生提出的问题
1、光源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
1、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c=3×m/s。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十分接近3×m/s。
2、光年
1、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三基色:红、绿、蓝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科学探究找到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大量器材,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思考,交流,动手,探索,感悟。从中会发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
初二的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阳光照射过树林等。让学生进行手影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