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一)数的认识|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一)数的认识|北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07 08:5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总复习(一)——数的认识
教学要求 经历对本学期各个领域所学内容进行梳理的过程,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
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难点 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数的认识”。
二、回顾整理
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
1、出示0—20数字卡片,关于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做归纳整理。
(1)基数与序数。
我们都学过哪些数?
“1”可以表示什么?
(2)数的排列顺序。
你能按一定顺序数一数0—20吗?
(3)比大小。
复习“>、<、=”。
(4)计数器。
复习“个位、十位”。
从右起,第一位是什么?第二位是什么?
个位上的1个珠子表示什么?十位上的1个珠子表示什么?
拨一拨:13、20,说一说是由几个一和几个十组成的?
三、练习
(课件出示)
1 数数。
1个1个数,2个2个数……
2 写数。
3 数的组成。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
五、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练习”板块的习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
生:0、1、2、3……
生:表示几个,或第几。
学生顺着数、倒着数。
用手势表示。
个位的1表示1个一,十位的1表示1个十。
学生自由发言。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课 题 总复习(二)——数的运算
教学要求 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数的运算”。
二、回顾整理
1、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情境图)
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方法?怎样解决?
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第一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组口算:“凑十”游戏。
第三组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8 + 6 =14的。
方法一:8 + 2 =10,10 + 4 =14
方法二:6 + 4 =10,10 + 4 =14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总结方法:细心、认真、反复练习。
3、提问题。
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和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解答。
三、练习
(课件出示)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练习”板块的习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意。
看图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开火车”形式口答。
师生对口令。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都是用“凑十”法。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内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看图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自我总结评价
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课 题 总复习(三)——常见的量
教学要求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整体上认识钟表,会用整时或半时描述一天的活动。
通过观察和动手拨一拨等活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知道要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整体上认识钟表,会用整时或半时描述一天的活动。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动手拨一拨等活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钟表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的内容是“常见的量”。
二、回顾整理
1、小组讨论,我们在“认识钟表”这一部分内容中都学习了什么?
复习钟面:时针、分针;
复习:整时、半时。
2、认读整时、半时。
(课件出示情境图)
交流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
3、我说你拨。
一人拨时间,另一人认读。
说一说是怎样认的?怎样拨的?
整时和半时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
(课件出示)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练习”板块的习题。
小组内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钟面。
学生认时针、分针,读时间。
总结看表的方法,交流。
同桌合作完成。
认一认,连一连。
自我总结、评价。
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课 题 总复习(四)——图形的认识
教学要求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教学难点 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练习法
课前准备 几何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的内容是“图形的认识”。
二、回顾整理
1、想一想,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
(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能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独立思考,辨认认几何体。
2、图形的认识。
(1)复习长方体。
想一想,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找出生活中是长方体的物品。
(2)复习正方体。
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找出生活中是正方体的物品。
(3)复习圆柱和球。
想想这两种物体有什么不同之处?
找出生活中是圆柱或球的物品。
三、练习
猜一猜:同桌两人进行游戏。一人描述物体形状的特点,其另一人猜一猜是什么?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练习”板块的习题。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分类,并动手分一分。
看一看、摸一摸
辨认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学生说圆柱和球形状的特点。
同桌两人进行游戏。
学生总结、评价。
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课 题 总复习(五)——图形与位置
教学要求 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练习法
课前准备 几何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的内容是“图形与位置”。
二、回顾整理
1、小组讨论,我们在“图形与位置”这一部分内容中都学习了什么?
我们一般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复习前后、上下、左右。
(1)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面是谁?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2)说一说,教室的前后、上下、左右都有什么?
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3)说一说,教室里某位同学的位置。猜一猜这位同学是谁?
他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在谁的左面,在谁的右面。
三、练习
猜一猜,说的是什么物品?
(课件出示情境图)
结合情境图,进行“我说你猜”的活动。
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猜的,交流思考判断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练习”板块的习题。
小组内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通过描述班里某位同学的位置,猜一猜他是谁。
学生通过观察,简单推理后作出判断。
师生互动。
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猜的,交流思考判断的过程。
学生总结、评价。
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