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角的表示方法,会读角。
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
3.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思考、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课前准备:
电子课件、量角器,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问题1:角由什么组成?画角,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一个顶点、两条边。引入: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问题2:两条边有什么特点?是线段?直线?射线?
生:角的两边是射线,它的一端可以无限延伸。
问题3:将角的两边延长,角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1)延长角的两边。
(2)观察角张开的大小,明确角的大小变化。
你知道这个角有多大吗?怎么表示这个角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说明
1、习旧的知识,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2、直观的引入课件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授
(一)角的表示
师:每张图中都有这么多的角,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出示课件
师:给它们各自取个名字,好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表示一个角,怎样去读角。
角的表示方法:
(1)可以标出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
(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在中间)
(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可以写作:∠B读作:角B
(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写作:∠1,读作:角1。
(5)注:区别“∠”和“﹤”的不同,请同学们随意画几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
(6)画角:让每个学生都自己画一个角,并给它命名,和同桌画的角进行比较,看看哪个大哪个小。
(三)角的度量
1.引入
展示图片《比较角的大小》
个别回答,集体核对。
师:我们以前学过用米、分米、厘米等计量线段的长度,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种合适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
2.介绍量角器
师生同时拿出量角器。
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量角器像一个半圆形的扇子,但是一点也看不明白,是不是?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个扇子上有4座重点: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扇子,看看你能找到它们吗。
反馈:请找到中心点的小朋友,指着它 (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总结: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内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内刻度线, 外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外刻度线。
以右边的0°为起点,起点处的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的刻度线。
3.认识1°角
课件演示。
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表示1度。
4、学生尝试量一量自己刚才画过的角,并说一说你的测量方法和结果。
师总结:角的测量方法
①用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②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③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量角的方法。
注:在学习了角的种类后,让学生先判断角的种类
口诀
中心对顶点
零线靠一边
它边读度数
内外要分辨
设计说明
1、了解角,认识角,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并命名加深对角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不但明白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为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
3、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巩固深化,提高能力
1、出示试一试
学生独立测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出示“练一练”
第一题:测量三角板的角的度数,有什么发现吗?此处要总结吗?给出明确的结果吗?
第二题:估计一下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的度数
第三题: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后有什么想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