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点拨:
这一板块讲解了如何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阅读时,要仔细品味,特别是抒情的语句要重点关注。平时要多读多思考,结合现实生活场景,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交流平台
———————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下面几篇课文结尾的特点。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词句段运用
——————————
第一篇课文的结尾是自然式结尾。这种结尾是事情记叙完了,结果也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
第二篇课文的结尾时回应文题,表达了作者对桂花鱼的感情之深。
第三篇课文的结尾是启发式结尾。这种结尾是把通过某件事之后得到的启示、明白的道理写出来,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2.读下面的两段话,想象画面,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第一段场景描写,表明母亲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挣钱十分艰辛,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衬托出母亲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的血汗钱让儿子买书的慈祥与伟大。
第二段场景描写,饥肠辘辘的父子看到各种食品,早已垂涎欲滴,但是懂事的我不敢也不忍心让父亲买,衬托出家庭生活的艰难,也表现了穷人的孩子早懂事。
3.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段话。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示例:
我第一次走夜路是在六岁时,我挺起胸,昂起头,大摇大摆地往前走。一会儿看见一个人,胖胖的,可只有我一半高,可把我吓坏了。我马上叫爸爸,爸爸几步跨过来,走近一看,笑了。爸爸把我叫过去让我自己看一看。因为有爸爸壮胆,我小步挪了过去,一看,原来是个大树墩。我和爸爸都笑了起来。我的胆子也大了一些。
第一次竞选班干部的时候,我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紧张得不得了。我不敢看台下的七十多位同学,拿着演讲稿的手抖个不停,声音也很小。我好不容易完成了演讲,耳旁突然传来了热烈的掌声,我紧张的心顿时放松了下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
翻译: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日积月累
—————————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因被封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他。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唐]魏征
翻译:
在安定的环境,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要戒除奢侈,提倡节俭。
作者介绍: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翻译:
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
翻译:
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得来多么不容易;用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有多少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
作者介绍:
司朱用纯(1627—1698),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