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单元检测卷】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单元检测卷】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检测(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7 10:1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19-2020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提升卷)
(人教版教材使用)
试卷满分为100分,用时10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记事文体的“传”,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先秦对孔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传注行为的产物,而且注释的对象都是《春秋》,但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公羊》《谷梁》更多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去解释《春秋》,虽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但其更多侧重于对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多具有注释性质。《左传》的作者是以“史”这一职官和史学学者身份来解释具有历史记述性质的《春秋》,总结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教训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因而,《左传》虽也有对《春秋》体例的解释,但更多的是依据历史记载,恢复《春秋》以“微言”掩盖了的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化《春秋》之隐晦为明白晓畅,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复原了《鲁春秋》”。也正是这种出于行为目的需要的复原,《左传》将“传”这一注释典籍的方式,基本上转换成为一种历史记述的文体。
《左传》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故仍然采用了编年之体,有着不少解释性及梗概式记事的文字。受传注体例的限制,《左传》将一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过程的记述,分解在不同的年份,且这一年份内还要记述不同诸侯国或不同性质的行为事件。但是,《左传》却对各种事件的发生采取了全视角记述。它不仅记述了每一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相关记述,记述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如记晋文公复兴晋国,通过僖公前后二十多年的记载,记述了晋骊姬之难、重耳出亡、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楚国攻宋、晋国救宋、重耳随从的品格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的视角,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较之《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更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至于司马迁创造的以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传”,也当与《左传》称之为“传”有密切关系。《史记》卷六一“索隐”谓:“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先秦的“传”多用于经典的注释。《左传》虽有传注的性质,虽非以人为主叙事,更非专记某人之行事,但却涉及到了不少人物的生平行事;它虽也有对孔子《春秋》体例的一些注释,但却是以记事为主。故《史记》“列传”之“传”的产生,当不仅是借用先秦《左传》的文体名称,而且当与《左传》一样,具有真实记载历史人物行事的性质。所以,“列传”传记体的产生,当是在《左传》详细叙事的“传”的基础上,融入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专记一人之事的元素,从而创造了“列传”这一史学体式,用于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故可以说,记载人物之“传”,是经典的传注之“传”的进一步发展。
(节选自《经与先秦说、解、传的发生及演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传同为给《春秋》作注行为的产物,但《左传》和《公羊》《谷梁》的作者身份的差异,作注目的的不同,使得《左传》别具一格。
B.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左传》沿用了《春秋》编年体的体例,受此限制,《左传》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分散而不连贯。
C.《国语》在叙骊姬之难时,角度较为单一,不及《左传》视角覆盖诸多领域、可以比较完整地展示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
D.《左传》和《史记》之“列传”同中有异:同为历史著作,前者有传注的性质,以记事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叙事,且一传多专记某人之行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其他两传与《春秋左氏传》比较,意在论证《左传》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三段举出“晋文公复兴晋国”的例子,论证《左传》全视角记述的特点:记述历史事件,既交待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也记述了事件大的历史背景。
C.第四段结合《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意在论证司马迁创造《史记》之“列传”的史学体式,缘于他善于继承和发展。
D.文章论述“传”的生成和演化,既有对于相关书籍横向的比较,也有对于不同时期书籍在“传”发展过程中源流关系的纵向探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羊》《谷梁》解释《春秋》,其作者都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同样侧重于对字、词进行解释,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
B.《春秋》隐晦,《左传》明白晓畅,但两者均关注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可以说《左传》既尊重了《春秋》,又有所创造。
C.《左传》之“传”和“列传”之“传”,前者兼有“注释和记事”之意,而后者据司马迁的解释,在“记事”之外,还有“流传”之意。
D.“列传”传记体,固然是司马迁的天才创造,但一定离不开对《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历史著作的叙述传统的吸收借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指麻、葛等材料做的衣服,用于指代一般平民,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从事:处置;也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去做。
C.顿首:磕头。古代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是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拜礼。后常用于书信的末尾。
D. 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加给的某种称号,以寓褒贬善恶。
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B.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暗中封秦的降将为王抗汉,刘邦很生气,想攻打项羽。他手下的大将都反对,萧何更是以利害关系说服刘邦。
C.刘邦十分信任萧何。刘邦即位后论功行赏,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他为酂侯。功臣们不满,刘邦采用比喻说服了功臣们。
D.萧何先后辅助过汉朝两代皇帝。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译文:
(2)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来分别形容项羽和乌骓马的特点,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但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最终导致项羽乌江自刎。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之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 , ”。
(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 ”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地服务并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同时侠士以依附政治人物为工具性手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其政治依附性因其所拥有的侠义精神而独具特点。
有些侠士,其行为主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客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春秋时,专诸因伍子胥引荐被公子光赏识重用,后来舍身刺杀王僚只是为报公子光的 ,而客观上却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更多的侠士因其臣属或门客的身份,而导致行为直接以政治为导向。战国时唐睢面对骄横狂妄的秦王, ,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威胁秦王,也是基于自身使者的身份,希望不辱使命。
侠士的政治依附性还表现在侠士往往会成为政治人物的牺牲品。在他们的无畏的行为中常隐藏着 ,即便是一生追随, ,备受诸侯权贵的青睐,其结局也是其政治依附性的一种悲剧性体现。战国时聂政、荆轲等人皆在刺杀活动中殒命,成就了侠士英雄的悲剧形象。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B.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
C.他们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D.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知遇之恩 令人发指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B.知遇之恩 怒发冲冠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C.再造之恩 令人发指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D.再造之恩 怒发冲冠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①_______________,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②_____________。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③__________________,不会走偏路、走错路。
14.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后,你一定为烛之武的事迹所感动。如果烛之武被推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代替组委会给他写一段颁奖词。(5分)
答:

四、作文(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评价项羽说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意思是说他夸耀自己的功劳,逞弄个人聪明,不去效法古代,认为依靠武力就可治理天下,司马迁认为这是可笑的。而现今,我们认为这个时代需要项羽这样率真的、敢作敢为的英雄,所以关于项羽的悲壮故事以各种形式广泛流传。的确,时代不同,对英雄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请结合材料,以“时代造英雄”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B项,偷换概念,“受此限制”错误,原文为“受传注体例的限制”,而非编年体例的限制。
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C项,分析错误,“第四段结合《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论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传”这一文体生成和演化的脉胳。
3.A【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错误,原文“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均说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依据“多者……少者……”的句式特点,排除A、B两项;“徒持文墨”句意不完整,排除C项。
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从事:一般的属官。
6.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独何谏之”可知“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中的“劝”为勉励、鼓励之意。
7.(1)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着跑到存放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它们,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并把它收藏起来。
(2)萧何买田地住宅一定处于贫穷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围墙的房屋,他说:“如果后代贤能,将学习我的俭朴;不贤,也不会被权贵掠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走”,跑;“分”,瓜分;“藏”,收藏。(2)“垣”围墙;“后”后人。注意“毋为……”被动句。
【参考译文】
萧何,沛地人。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钱三百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监郡的秦御史,和属官一起考察他,萧何于是被授予泗水郡卒史一职,考核成绩第一。
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着跑到存放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它们,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并把它收藏起来。沛公之所以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得了秦的图书。
起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地分为三份,把秦的降将封王来抗拒汉王。汉王很生气,想要策划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啥都鼓励汉王,唯独萧何劝谏说:“现在兵士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周书》说‘天给予却不去接受,反会遭受其害’。能够在一人之下受委屈,却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张其志的,是商汤、武王。为臣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去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
汉五年,刘邦登上帝位,按功劳封赐。皇上因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披着锁甲,拿着兵器,多的经历百余战,少的也有几十回合,攻城略地,多少不等。现在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去打仗,地位却在我们之上,为什么?”皇上说:“打猎,追杀野兽的是狗,而发现踪迹,指出野兽处所的是人。现在各位只能追逐获得野兽,功劳和猎狗类似;至于萧何,操纵指挥,功劳与猎人一样。而且各位只是以己身跟随我,多的三两个人,萧何全族几十人都跟随我,功劳不可忘记!”以后群臣都不敢说了。
高祖驾崩后,萧何事奉惠帝。萧何病重,皇上亲自去探望他,于是问道:“您百岁之后,谁可以代替您呢?”回答说:“没有比主上更了解臣下的了。”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磕头下拜说:“皇上得到贤才了,我死而无憾了!”
萧何买田地住宅一定处于贫穷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围墙的房屋。他说:“如果后代贤能,将学习我的俭朴;不贤,也不会被权贵掠夺。”
孝惠二年,萧何去世,谥号文终侯。
8.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错误,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9.①诗的前两句通过描述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②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要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为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前两句“八尺将军”“千里骓”写项羽的人、马,“拔山扛鼎”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在句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后两句是感叹之句,“范增力尽无施处”,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路到乌江君自知”,到乌江畔,此时已是悔之晚矣。表达了诗人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以及对英雄败落的惋惜之情。
10.(1)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2)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肆”“瞋”“疑”。
11.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划线句子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应是先人身上依附,再活动上服务。第二处修饰不当,“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
12.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并使用成语的能力。知遇之恩:得到赏识或重用的恩德。再造之恩:重新给予生命那样大的恩德。第一处文中语境是“公子光赏识重用”,所以用“知遇之恩”较为符合语境。
怒发冲冠: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令人发指:形容使人愤慨到了极点,头发都竖了起来。第二处是人物因君王昏庸而愤怒,所以此处用“怒发冲冠”较为合适。
不测风云: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不虞之誉:意料不到的声誉。第三处是侠士人物命运的陈述,所以此处应该用“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第四处是对人物一生的贡献过程的描述,所以用“劳苦功高”更为贴切。
13.①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 ②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 ③看清前行的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前文“不仅因为”和后文“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可知应该填写“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第②空根据前面的“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可知应该填写“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迷雾”“不会走偏路、走错路”可知应该填写“看清前行的方向”。
14.(示例一)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机智善辩。你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忘我、殒身不恤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天地可鉴。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
(示例二)国家有难,你深明大义,挺身而出,不计较个人得失,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你不卑不亢,措辞得体,凭借机智与勇敢,保郑国一时平安。
(示例三)面对秦、晋攻郑的定局,你力挽狂澜,在稳固的秦、晋联盟中找到缝隙。笃大志而不易,临强敌而无惧,凭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一人抵千军,你是国家的骄傲!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的能力。考生要先明确颁奖词的一般写法,包括哪些内容,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要注意的点是什么,然后回顾烛之武所做的事情,在这一事情中的表现如何,所做事情的价值如何,影响如何,表现出的精神是什么。事件是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兵,解除郑国的危难,而在这一事件中烛之武表现出的是一腔爱国热忱,是临危不惧的大义凛然,是力挽狂澜的惊人气势。考生要紧扣人物的典型性、表达的多样性、主题的感染性这三大方面来给颁奖对象“颁奖”,还要注意句式内在的一致性,能够综合运用各种修辞,同时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要将人物的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15.【写作指导】根据所给材料,需要对“英雄”这个概念有个全面认识:从人类社会形成的第一天起,每个人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值得崇拜的英雄,每个人也都渴望能成为英雄,从此,英雄的种子便在一代一代人们的心中传播。所不同的是,时代在变化,英雄在更替,成为英雄的方式也在改变。纵观历史,我们不妨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们的出现增添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时代依旧在变化,新思潮在涌起,落后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摒弃。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变化,导致了英雄时代的断代。庞大的历史体系,庞大的英雄队伍,你可以从每一个英雄身上找到时代的影子。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世造英雄!文章可据此分析、写作。
【例文】
时代造英雄
动乱的时候,诗人的吟诵,战士的刀鞘都弥漫着一股硝烟的味道;和平的年代,词人的浅酌低唱,将军的战袍都充斥着一丝欢愉。时代造就英雄,什么样的年代将出现什么样的人才。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盛唐的繁荣造就了名垂千古的李白。开明的政治,轻松的氛围让李白——这一位天才诗人有了一席可施展抱负之地,在他的青春年少的日子里,他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而在李白的后半生中,唐朝的官场腐败,政治黑暗,太白纵有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汤,也终究达不到他内心的欢愉,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京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喊出了自己内心的向往,从此,他浪迹天涯,终成一代游侠。和平的唐朝,动乱的唐朝,需承认——那个时代造就了李白。
乱世出英雄。秦末乱世造就了西楚霸王的一代美名,流芳千古。“力拔山兮气盖世”。你——项羽用一个人的力量扛起了一个时代。语文老师说你傻,说你笨,说你不会变通。但我认为你是那个时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没有章邯的血腥,你没有刘邦的狡诈,你宁死不过江东,这是—种男儿的方刚正气啊!兵荒马乱的年代,你带着你的梦想出现,又带着未完成的遗愿死去,你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是那个江南的游子吗?“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那个无人了解你的断肠之人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那个渴望建功立业却满腔热血无处释放的你吗?辛弃疾——时代的骄子,你,在那个时代,渴望呼风唤雨;你,在那个时代,渴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虽最终,那个时代造就了你悲剧般的人生,即使辛酸,但在后世人的心里,你仍是一个英雄,一个愿意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英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些动乱的年代已经过去,君不见,一个如此和平的年代展现在我们面前。是的,和平的年代同样造就了英雄。我们可以选择“闲看庭前花开落,漫随天际卷云舒”的惬意生活,但我们更应该昂扬斗志,奋发向上,用我们的青春谱写一首无悔之歌!
时代造就英雄,朋友们,行动起来,属于我们的时代已然来临!
【点评】文章开头阐述中心论点:“时代造就英雄,什么样的年代将出现什么样的人才。”接着举出李白、项羽、辛弃疾的例子加以佐证,最后,总结强调中心论点,照应开头,呼应题目。本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一气呵成,显得浑然一体,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始终紧扣所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议论问题,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版权声明
本资源(含文字、图片、视频等)为瑞鑫点教(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仅供教师作为教研、教学使用,未经本公司书面授权,不得以转载、摘编或其他方式使用本作品。已经本公司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瑞鑫点教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