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事当拿云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诗歌部分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新诗表达与章节形式的角度,学习雪莱《致云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积累相关必备知识。
2.以作品的诵读、领悟为基础,从表现形式的角度落实赏与仿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作品内容理解与情感把握。
2.以诗歌语言的表现形式为切入,落实赏与仿的训练,重在模仿。
3.必备知识的梳理与积累。
【教学难点】
从表现形式入手的仿写训练。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雪莱《致云雀》(整体象征与局部修辞)
【教学过程】
一、词语积累
酣畅淋漓 不事雕琢 倾吐衷心 蔚蓝 霞蔚云蒸 犀利无比 晨曦
婉转歌喉 霓虹 甘霖 闺阁 萤火虫 晶莹 荫蔽 摧残 芳菲
鲁莽 闪烁 春霖 花蕾 醇酒 迸涌 凯旋 明澈 倦怠 抑或
涌泻 瞻前顾后 摈弃 憎恨 鄙弃 炽热
二、创作背景
据雪莱夫人回忆,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
诗歌写于他创作的高峰期,两年后,诗人便不幸辞世,而这首诗被人们公认为雪莱的“好诗”。
三、文章结构梳理
1-2节:喜悦的问候开篇,美云值这快乐的精灵不事原的天之音
3-6节:极力赞美云雀丰沛四溢的歌声。
7节:过渡,以问句“什么和你最为相似”转换抒情语调。
8-12节:揭示云雀的本质,字里行间寄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13-16节: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浮华的贫乏,都比不上云
的歌声,探讨美的的根源。
17-19节:将云雀与人类比较,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和人的不幸。
20-21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进一步概括,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渴望学会云雀的欢欣,向全世界泼洒欢乐,希望与爱!
诗歌从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四、听与诵,整体把握内容
1.听名家朗诵,学生用心倾听,用几个核心词概括诗中“云雀”的形象特征。
明确方向:云雀是欢乐、光明、美好的象征。
2.学生自由诵读作品,思考:这首诗的意旨就是描摹、赞美云雀吗?
明确:是诗人理想的自我形象的象征,向往光明,追求理想,欢乐歌唱。
3.关于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1792—1822),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主要成就反映在四个方面:创作大量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云》等;构想了理想社会的雏形;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的独立;预言希腊的独立。
雪莱崇尚大自然,歌颂自然美,善于描写自然现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描写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的同时,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雪莱把自然人格化、精灵化,千年沉睡的山川、树林、鸟雀,突然间变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仿佛成了人,而在这些人格化的大自然中站起来的个性解放的“人”,就象征着诗人自己的人格化为了大自然的灵魂。在艺术上,雪莱完成了一个溶于伟大的自然的自我形象。雪莱说 “:诗人是一只夜莺,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声音歌唱,以安慰自己的寂寞。”他写遍“风花雪月”,经常出现的形象是山风、流水、飞鸟 ……而月下小舟的形象更是常为读者所忆及。如在《致云雀》中,诗人写道: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五、赏与仿
1.认知两种表现手法:象征和积极修辞
云雀——雪莱理想的自我形象:整体性的、暗示性的;
云雀——诗人、少女、萤火虫、玫瑰……句子层面,是明示性的,是比喻修辞。
2.学生自由朗诵作品,挑出自己喜爱的若干节,分享自己喜爱的“点”,以青春为话题,进行仿写。
提示:人称视角把握(第1、2节)
修辞(9、10、11、12节,13、14、15节)
六、作业:
完成本节课配套练习
版权声明
本资源(含文字、图片、视频等)为瑞鑫点教(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仅供教师作为教研、教学使用,未经本公司书面授权,不得以转载、摘编或其他方式使用本作品。已经本公司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瑞鑫点教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