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教案+课件+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教案+课件+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8 20:00:05

文档简介

21
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和传记文学的特点。(重点)
2.梳理事情脉络,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古往今来,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险层出不穷、此起彼伏,耳熟能详的不必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玄奘西去印度求经,也不必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探险,单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南极的伟大壮举,就使我们无比的震撼。
那么,在茫茫的南极大陆上,斯科特一行人又曾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随奥地利作者茨威格一起回到1912年,走进《伟大的悲剧》,接受心灵的洗礼。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毋(wú)宁
厄运(è)
告罄(qìng)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然(sǒng)
吞噬(shì)
贮藏(zhù)
怏怏不乐(yàng)
无垠(yín)
战栗(lì)
羸弱(léi)
风餐露宿(lù)
凛冽(liè)
海市蜃楼(shèn)
忧心忡忡(chōng)
遗孀(shuāng)
癫狂(diān)
姗姗来迟(shān)
辜负(gū)
疲惫(bèi)
(2)理解词义
①吞噬:吞食。
②销蚀:消损腐蚀。
③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④告罄:指物资用完。罄,尽、空。
⑤毋宁:不如。
⑥羸弱:瘦弱。羸,瘦。
⑦遗孀: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称为某人的遗孀。
⑧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⑨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⑩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扬扬得意: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2.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但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他写过许多名人传记,如《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传》等。他的传记小说不拘泥于史实,而是抓住历史人物的性格进行再创造,别具一格,引人入胜。他的中短篇小说成就独特。其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心灵的焦躁》等。小说集《混乱的感觉》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3.背景探寻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捷足先登。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书信和文件,发挥想象,写下了这篇文章。
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节选了传记中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直至悲壮覆灭的部分。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途中遭遇恶劣气候,与严寒风雪进行了惨烈的搏斗后,悲壮地死去。
2.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一段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成功与否,而是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以长久的思考。
3.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①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②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着、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下时,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③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④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写的。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离开了这个世界的。
4.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课文结尾处的这段议论可作为点题的主旨句。茨威格在审视斯科特南极探险悲剧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事件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更多地思考事件所折射出的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第二课时
温故探新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五名探险队员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深深地感动了你?下面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文本探究
1.第2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一例分析。
“几百万个月”和“一个月”形成对比;“精疲力竭”和“夜不成眠”形成对比;设想“欢呼着冲向那里”与到达后的“失去希望”“冷漠”形成对比;阿蒙森等人“耀武扬威”“扬扬得意”与斯科特等人的沮丧形成对比;斯科特作为悲哀的失败者与作为坦然的见证者形成对比。
这些对比,突出了斯科特及其伙伴们的失望、沮丧、悲哀、无奈之情,也突出了他们的坚强与诚实。
2.第2段中引用斯科特的日记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斯科特没有战胜阿蒙森的极度失望、无奈、痛苦,甚至是愤激的感情,给人以真实感,令人信服。
3.第5段指出这段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心理描写。说明了失去精神动力的探险者们,在失望心理的作用下,觉得归途异常漫长而危险。
4.第6段中威尔逊博士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他冒死进行科学观察和科学研究的无畏精神,以及把科学研究看得重于生命的英雄气概和执着精神。
5.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6.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7.怎样理解埃文斯发疯后斯科特的内心活动?
斯科特此时的心理活动说明: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之遥的地方,求生的愿望又是多么强烈,然而多年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情谊又使他们无法做出残忍的抉择。作者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生理痛苦之外,还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
8.第9段中,探险队员们为什么“惊慌到了极点”?
因为天气越来越恶劣,大家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给养也越来越匮乏,尤其是能带给他们必需的热量的燃料越来越少。这预示着他们将很难走出这片荒凉的区域,所以探险队员行“惊慌到了极点”。
9.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10.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11.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南极
南极,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南极洲存在丰富的煤炭资源,煤是古植物经成煤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于南极洲冰天雪地的寒冷气候环境,不可能生长大量的植物,在地质时期中南极洲不在现在的位置。
关于南极洲的来源,我国地质学者江发世在《论地球起源与演化》一文进行了解释,江氏的观点认为是地球的外球转动使地极位置发生改变,在地质时期位于低纬度的南极洲移动到现在的位置。
课后作业
1.假如你是阿蒙森,当你得知斯科特等人遇难的消息,你要说些什么?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你对胜利和失败有了新的认识吗?写一篇读后感。
PAGE
1(共22张PPT)
教学课件
语文
七年级下册
RJ
第六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品味语言,体会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习目标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企业家庭。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作者简介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挪威人阿蒙森率领的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捷足先登。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遗书、日记,发挥想象写下了这篇文章。
背景简介
一、读一读
吞噬
羸弱
告罄
癫狂
销蚀
步履
遗孀
毋宁
疲惫不堪
怏怏不乐
毛骨悚然
shì
léi
qìnɡ
xiāo

diān
kān
yànɡ
sǒnɡ

shuānɡ
词语积累
二、记一记
坚持不懈:
怏怏不乐:
耀武扬威:
不可思议:
精疲力竭:
毛骨悚然:
坚持到底,一点也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形容十分恐惧。
1.快速默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结构。
整体感悟
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五人在从南极返回途中不幸遇难。
1.快速默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
第一部分(1~3段):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发现阿蒙森
已经捷足先登了。
第二部分(4~13段):悲壮的返程,五名队员接连牺牲。
第一层(4~7段):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
去。
第二层(8~10段):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向死亡走去。
第三层(11~13段):三个人骄傲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第三部分(14~16段):英雄的事迹传遍世界,为后人悼
念、景仰。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结构。
1.斯科特探险队返程之行面临哪些困难?
2.文中的“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体现在哪里?
一、研读文本
合作探究
1.斯科特探险队返程之行面临哪些困难?
线路固定、精力缺乏、寒气逼人、燃料太少……
2.文中的“悲”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死亡之悲:归途中5个队员全部牺牲。
失败之悲:斯科特比阿蒙森迟1个月到达南极点。
作证之悲: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
3.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体现在哪里?
(1)坚毅、勇敢、执着,坦然面对死亡,有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着、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不舍得扔下宝贵的岩石样品,体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遇难时,没有一个恐惧,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2)诚实守信,有绅士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证明了他们崇高的人格。?
(3)有强烈的团队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他们宁可自己死去,也不愿意连累同伴,而同伴们在最危险的时候也不舍得扔下他们。
(4)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爱的真情流露。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无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而你又如何理解这些话的意思?
示例一:“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双重否定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读者的心潮也随之澎湃,与他们共同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然而随着那黑色旗帜的出现,他们的热情刚刚涌出就被凝成了坚冰,尽管不愿面对,但每一个人都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这是铁一样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情绪落到了冰点。
品析语言
示例二:“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示例三:“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驱使他们带上埃文斯的是人性、亲情、友情
,驱使他们抛弃埃文斯的是生存。的确,一切在生存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的地方,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然而多年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又使他们无法做出残忍的抉择,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生理痛苦之外,还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
示例四:“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和埃文斯一样,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虽然身体的负担将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日益加重,惶恐、惊惧再加上同伴离去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不同的是,这次面对同伴的离去,他们多了一份镇定,一份钦佩,没有人伸出手,是不愿看到又一个朋友的离去,还是不敢面对那双坦然的眼睛?总之,奥茨走了,虽在死寂无声的南极,但他的离去在每个人的内心留下沉重的回响。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主旨探究
1.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请你谈一谈。
2.假如你就是斯科特,在明知阿蒙森已到达南极后,你还会像斯科特一样悲壮地走向南极吗?你还会为阿蒙森作证吗?
拓展延伸
勇于探索
失败
牺牲
悲剧
精神
伟大
勇于牺牲
团结友爱
挑战自我
本课小结《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示例一
(1)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个要点没有时间进行探讨,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但缺乏系统一些。下课后,我在阅读美国两位学者霍尔特和凯斯尔卡的《学习的样式:有话学生学习的策略》一书,读到《角色扮演》这一章,我忽然想到,要解决人物感情问题其实未必很困难,只要设计角色,让学生以斯科特或者威尔逊或者奥茨的身份给家人或者谁写信,学生进入角色之后,理解人物的感情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老师只需要点拨一下就可以,不需要唠唠叨叨地说半天。
(2)课文上得比较散乱,因为对学生估计不足,比如我以为“你喜欢谁,或者不喜欢谁”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被激发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为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激发学生,我以后要问一下学生。也因此在调动学生情绪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导致课堂连贯性不好。还好最后一个问题“你去不去南极,愿意你是什么。”居然激活了学生,不过虽然激活了学生,但是我不知道激活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如果我不去询问学生,这些问题解决之道恐怕就失灵时不灵。
示例二
认识悲剧,不能仅仅是口头上的,也不能仅仅是读几句话就真的能体悟得到的,得让学生对这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我先是出示了一系列人们向这几位致敬的图片,国王跪下以致敬,公主亲临南极以致敬,全人类给南极命名阿蒙森—斯科特站以致敬。我抓住文章中一句有争议的话,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对人类来说,第一个达到这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在这一环节,很多学生都说,我们不能看重最后的结果,二应该看重过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不畏死亡,勇敢面对的精神,那他就不是失败者,而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悟“悲剧”很难,但是只要我们能把感悟的过程细化,跟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的联合起来,再辅以一定的视听或画面,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也是可以做到的。
遗憾的是,文章过长,预习时间短暂,导致部分学生对文章内容不是很熟悉。
示例三
通过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确应该让学生多自主活动,一定要培养他们个人的活动意识;在扩大知识面方面,教师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服务,替学生着想,把“小语文”
真正变为“大语文”,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学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识。作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指导,不要一味的老想着“拿来主义”,同时要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当然包括语文课本。
总之,我认为本课时我对教材处理较为合理、教学目的设置明确恰当,基本作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让学生从中受到了一种永恒的精神教育,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不断改进。
示例四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根据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PAGE
1伟大的悲剧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垠 
 
遗孀 
 
夜不成眠 
 
毛骨悚 
 然
凛冽 
 
zhuài 
 出来
diān 
 狂
步lǚ 
 
鲁mǎng 
 
忧心chōng
chōng 
 
二、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三、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
四、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4.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5.读《伟大的悲剧》回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五、阅读
6.
这一天来了
①乔布斯还有很多想法和项目要付诸实施。他想颠覆教科书产业,为iPad开发电子教材和课程资料,拯救那些背着沉重的书包蹒跚而行的学生们的脊柱。他还想跟最早麦金塔团队的朋友比尔?阿特金森合作,设计新的数码技术,改善像素水平,使人们即使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用iPhone拍摄出色的照片;还想把自己在电脑、音乐播放器和电话方面所做的创新也应用到电视机上,让它们变得简洁高雅。“我想发明一种非常简单易用的一体化电视机,”他告诉我,“它将可以跟你所有的电子设备以及iCloud无缝同步。”用户将无须再摆弄复杂的DVD和有线电视的遥控器。“它将具有你能想象到的最简单的用户界面。我终于开始着手做这件事了。”
②但是到2011年7月,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骨骼和身体的其他部分,而医生们难以找到对症的药物去治疗。他很疼,精疲力尽,不得不停下工作。他和鲍威尔之前还预订了一艘帆船,准备那个月底全家去航海,但是这些计划都搁浅了。那段时间,他已经基本上不能吃固体食物了,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卧室看电视。
③8月,我接到消息说他希望我去一下。我在一个周六的上午来到他家,他还在睡觉,我跟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坐在满是黄玫瑰和各种雏菊的花园里,直到他派人来叫我进去。我看到他蜷缩在床上,穿着卡其色的短裤和白色套头衫。他的腿瘦骨嶙峋,但是笑容很轻松,思路依然敏捷。“咱们得抓紧,我只有一点儿力气了。”他说。
④他想给我看一些私人照片,让我选几张用在这本书里。他太虚弱了,下不了床,所以他指点我去房间的各个抽屉里找。我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拿给他。我坐在床边,一张一张地举起来给他看。有些照片会让他讲出许多故事,而有些,他只是嘟囔一声或是微微一笑。我从未见过他父亲保罗?乔布斯的照片,所以当看到一张照片上一个帅气而贫穷的20世纪50年代的父亲抱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时,我非常惊讶。“没错,那是他,”他说,“你可以用这张。”然后他指示我打开窗边的一个盒子,里面有一张照片是他父亲在他的婚礼上慈爱地望着他。“他是个伟大的人。”乔布斯静静地说。我嘀咕了一句“他应该为你感到骄傲”之类的话。乔布斯纠正我说:“他确实为我感到骄傲。”
⑤有那么一会儿,这些照片似乎让他精神为之一振。我们谈到了他一生中很多人对他的看法,从蒂娜?莱德斯到迈克?马库拉,再到比尔?盖茨。我想起盖茨上次来看乔布斯之后说的话,就是关于苹果虽然证明了一体化的策略可行,但前提是“因为有史蒂夫在掌舵”。乔布斯认为这么说很愚蠢。“任何人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创造出更好的产品,不只是我。”他说。于是我问他能不能说出另一家公司,它们也因坚持端到端一体化的策略而做出了伟大的产品。他思索了一会儿,努力想找出个例子来。“那些汽车公司,”他最后说,但是又加了一句,“或者至少它们曾经是。”
⑥当我们的讨论转移到当前经济和政治的糟糕局面时,他提出了一些尖锐的观点,说全世界都缺少强有力的领导。“我对奥巴马感到失望。”他说,“他的领导力出现问题是因为,他不愿意得罪别人或让那些人滚蛋。”他猜到了我在想什么,会心地笑着说:“是的,我就从来没有这种问题。”
⑦两个小时以后,他话少了,所以我站起身准备告辞。“等等,”他又示意我坐下。过了一两分钟他才有力气讲话。“当初,我对这个项目有很多恐惧,”他最后说,指的是决定跟我合作写这本书的事,“我真的很忧虑。”
⑧“那你当初为什么要做呢?”我问。
⑨“我想让我的孩子们了解我。”他说,“我不经常在他们身边,我希望他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并理解我做的事情。另外,在我生病以后,我意识到如果我死了,其他人肯定会写我,而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他们会全都搞错。所以我想确保有人能听到我想说的话。”
(1)选文第①、②两段将乔布斯 
 和极坏的身体状况放在一起写,两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饱含作者 
 的感情。
(2)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②段中的加点词“不得不”能否去掉?为什么?
(4)选文主要从工作与家庭两方面全面刻画乔布斯的形象,说说选文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乔布斯对家庭的爱。
(5)选文中引用了比尔?盖茨的话,有什么作用?
(6)读了选文,你觉得乔布斯是个怎样的人?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州纲纪:州府的主簿。
(1)下列加点词与“人有负盐负薪者”的“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负箧曵履行深山巨谷中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②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3)文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两点启示?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垠 yín 
遗孀 shuāng 
夜不成眠 mián 
毛骨悚 sǒng 然
凛冽 lǐnliè 
zhuài 拽 出来
diān 癫 狂
步lǚ 履 
鲁mǎng 莽 
忧心chōng
chōng 忡忡 
【考点】13:注音;16:根据拼音写字词.
【分析】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解答字音、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解答】答案:
yín;
shuāng;
mián;
sǒng;
lǐn
liè;
拽;
癫;
履;
莽;
忡忡
二、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考点】14:常见易错字.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错别字的辨析。
【解答】A、准确,注意“精疲力竭”的书写。
B、有误,“萎缩不前”应为“畏缩不前”“忧心仲仲”应为“忧心忡忡”。
C、准确,注意“语无伦次”的书写。
D、准确,注意“海市蜃楼”的书写。
故选:B。
三、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
【考点】22:字词的含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准确释词的能力。词离不开句,结合语境准确释词,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加强记忆。
【解答】答案:
(1)以拟人化手法写出挪威国旗似乎在炫耀威力,显示威风。
(2)吞食。极度疲劳。
(3)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4)比喻虚幻的事物。
四、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4.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考点】79: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在”“上”;语序不当,改为“发挥着他们蕴藏着的无穷的力量”;
C.语序不当,应将“列宁过去”改为“过去列宁”;
D.语序不当,应将“广泛的引起了讨论”改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故选:A。
5.读《伟大的悲剧》回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考点】96:内容主旨.
【分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
【解答】A.正确;
B.正确;
C.“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表述错误,用了很多细节描写;
D.正确。
故选:C。
五、阅读
6.
这一天来了
①乔布斯还有很多想法和项目要付诸实施。他想颠覆教科书产业,为iPad开发电子教材和课程资料,拯救那些背着沉重的书包蹒跚而行的学生们的脊柱。他还想跟最早麦金塔团队的朋友比尔?阿特金森合作,设计新的数码技术,改善像素水平,使人们即使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用iPhone拍摄出色的照片;还想把自己在电脑、音乐播放器和电话方面所做的创新也应用到电视机上,让它们变得简洁高雅。“我想发明一种非常简单易用的一体化电视机,”他告诉我,“它将可以跟你所有的电子设备以及iCloud无缝同步。”用户将无须再摆弄复杂的DVD和有线电视的遥控器。“它将具有你能想象到的最简单的用户界面。我终于开始着手做这件事了。”
②但是到2011年7月,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骨骼和身体的其他部分,而医生们难以找到对症的药物去治疗。他很疼,精疲力尽,不得不停下工作。他和鲍威尔之前还预订了一艘帆船,准备那个月底全家去航海,但是这些计划都搁浅了。那段时间,他已经基本上不能吃固体食物了,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卧室看电视。
③8月,我接到消息说他希望我去一下。我在一个周六的上午来到他家,他还在睡觉,我跟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坐在满是黄玫瑰和各种雏菊的花园里,直到他派人来叫我进去。我看到他蜷缩在床上,穿着卡其色的短裤和白色套头衫。他的腿瘦骨嶙峋,但是笑容很轻松,思路依然敏捷。“咱们得抓紧,我只有一点儿力气了。”他说。
④他想给我看一些私人照片,让我选几张用在这本书里。他太虚弱了,下不了床,所以他指点我去房间的各个抽屉里找。我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拿给他。我坐在床边,一张一张地举起来给他看。有些照片会让他讲出许多故事,而有些,他只是嘟囔一声或是微微一笑。我从未见过他父亲保罗?乔布斯的照片,所以当看到一张照片上一个帅气而贫穷的20世纪50年代的父亲抱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时,我非常惊讶。“没错,那是他,”他说,“你可以用这张。”然后他指示我打开窗边的一个盒子,里面有一张照片是他父亲在他的婚礼上慈爱地望着他。“他是个伟大的人。”乔布斯静静地说。我嘀咕了一句“他应该为你感到骄傲”之类的话。乔布斯纠正我说:“他确实为我感到骄傲。”
⑤有那么一会儿,这些照片似乎让他精神为之一振。我们谈到了他一生中很多人对他的看法,从蒂娜?莱德斯到迈克?马库拉,再到比尔?盖茨。我想起盖茨上次来看乔布斯之后说的话,就是关于苹果虽然证明了一体化的策略可行,但前提是“因为有史蒂夫在掌舵”。乔布斯认为这么说很愚蠢。“任何人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创造出更好的产品,不只是我。”他说。于是我问他能不能说出另一家公司,它们也因坚持端到端一体化的策略而做出了伟大的产品。他思索了一会儿,努力想找出个例子来。“那些汽车公司,”他最后说,但是又加了一句,“或者至少它们曾经是。”
⑥当我们的讨论转移到当前经济和政治的糟糕局面时,他提出了一些尖锐的观点,说全世界都缺少强有力的领导。“我对奥巴马感到失望。”他说,“他的领导力出现问题是因为,他不愿意得罪别人或让那些人滚蛋。”他猜到了我在想什么,会心地笑着说:“是的,我就从来没有这种问题。”
⑦两个小时以后,他话少了,所以我站起身准备告辞。“等等,”他又示意我坐下。过了一两分钟他才有力气讲话。“当初,我对这个项目有很多恐惧,”他最后说,指的是决定跟我合作写这本书的事,“我真的很忧虑。”
⑧“那你当初为什么要做呢?”我问。
⑨“我想让我的孩子们了解我。”他说,“我不经常在他们身边,我希望他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并理解我做的事情。另外,在我生病以后,我意识到如果我死了,其他人肯定会写我,而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他们会全都搞错。所以我想确保有人能听到我想说的话。”
(1)选文第①、②两段将乔布斯 要付诸实施的想法与项目 和极坏的身体状况放在一起写,两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饱含作者 遗憾、哀伤、痛惜 的感情。
(2)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②段中的加点词“不得不”能否去掉?为什么?
(4)选文主要从工作与家庭两方面全面刻画乔布斯的形象,说说选文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乔布斯对家庭的爱。
(5)选文中引用了比尔?盖茨的话,有什么作用?
(6)读了选文,你觉得乔布斯是个怎样的人?
【考点】9C:记叙文阅读综合.
【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乔布斯的一些想法和糟糕的身体状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惋惜。然后主要记叙了自己与病重中的乔布斯的一次谈话,表现了乔布斯在苹果公司中的领袖地位以及对世界的卓越贡献,同时也交代了他和我合作写传记的原因。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第一段,根据“乔布斯还有很多想法和项目要付诸实施”可知第一段主要介绍了他要付诸实施的想法与项目,第二段介绍了他的身体状况,他有这么多好的想法,却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实现,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惋惜与痛心。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的描写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细读划线句可知,这句话是对乔的外貌和神态描写。他的外貌表现了他糟糕的身体状况,已经病入膏肓,面带笑容表现了他的乐观和勇于和疾病做斗争的优秀品质。
(3)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不得不是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的意思,结合语境可知,这个词语表现了他停下工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并不是他的本义,这个词语表现了他对工作的极端热爱与痴迷。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全文可知,文中涉及到乔对家庭的热爱的情节有,他买了一艘帆船,想要和家人一起去航海。他特意挑选出与父亲的合影放在传记当中。他写传记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了解到一个真实的自己。
(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比尔说的话是“因为有史蒂夫在掌舵”,这句话强调了乔在苹果公司中的领袖地位,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与贡献。
(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作答时,需结合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具体分析。细读全文可知,乔的一些关于高科技的想法,表现了他具有创新精神。通过第四小题的分析可知他是一个热爱生活与家庭的人。根据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看法,可知他是一个有着独特见解的人。
答案:
(1)要付诸实施的想法与项目
遗憾、哀伤、痛惜
(2)外貌、神态描写。 写出了乔布斯当时糟糕的身体状况,表现了他的从容乐观和与疾病不屈不挠地斗争的品格。
(3)不能去掉。因为“不得不”写出了乔布斯停下工作是一种无奈之举,这表现了他对工作的极端热爱。去掉以后,就不能表达出他对工作的痴迷了。
(4)①预订帆船,准备全家去航海;②挑选幼时与父亲合影的照片放在传记中;③为了孩子决定与“我”合作写关于他的传记。
(5)表现乔布斯在苹果公司中的领袖地位以及对世界的卓越贡献。
(6)具有创新精神、富有社会责任感、热爱生活和工作、谦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爱自己的家人。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州纲纪:州府的主簿。
(1)下列加点词与“人有负盐负薪者”的“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负箧曵履行深山巨谷中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②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3)文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两点启示?
【考点】D3:一词多义;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DG: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译文】
有背着盐的和背着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一会儿,将要走了,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好长时间没有结果,于是向官府诉讼。李惠让他们出去,回头看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看见(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于是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
【解答】解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人有负盐负薪者”的“负”意思背。ABD是意思相同的,C项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故选:C。
(2)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重点实词意思以及起关键作用的虚词一定要译出,要注意文言文的省略现象和指代现象,注意句式“于树荫”。译准“释”、“顾”等词,释:放下;顾:回头。所以翻译为:①一同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
②李惠)回头对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并敲打它能够得知它的主人吗?”或(李惠)回头对州纲纪说:“用这张羊皮(作为物证),拷打它,能查出它的主人吗?”
(3)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由文中李惠巧断羊皮的故事可以得到启示。(答出两点启示即可)
答案:
(1)C
(2)①一同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
②李惠)回头对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并敲打它能够得知它的主人吗?”或(李惠)回头对州纲纪说:“用这张羊皮(作为物证),拷打它,能查出它的主人吗?”
(3)①不贪图不义之财。②为人要诚实。③多思考,多观察,用智慧解决问题。④谎言终究会被揭穿(纸包不住火).⑤多积累生活常识和经验。⑥事实胜于雄辩。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