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6~2020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与分析
专题十三
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分析报告
表1:2016~2019年新课标全国I卷之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点统计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20
2019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018
科学与非科学社会主义论战
2017
2016
小计
5年0考
5年1考
5年1考
本专题考查以选择题考查为主,考查相对较少,主要是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考点。本专题知识点可以政治模块的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经济史中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文化史中的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相联系。
二、真题汇编
考点1:维新思想
未考查
考点2:新文化运动
1.(2019·全国I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考点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2018·全国I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三、真题演练
1.(2020·江苏卷·16)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位——他们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
A.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
B.无产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
2.(2020·山东卷·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3.(2020·山东卷·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图1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图1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4.(2019·全国II卷·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5.(2019·全国III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6.(2019·全国III卷·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7.(2019·江苏历史·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8.(2019·天津历史·6)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9.(2018·全国III卷·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10.(2017·全国II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11.(2018·江苏历史·9)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12.(2018·天津历史·8)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13.(2019·江苏历史·22)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二、真题汇编
A【解析】?通读并找出重要信息:时间信息——1915~1918年、1919~1922年。变化——出现频次大体相当;“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设问——说明。定位知识点并解读信息:定位于新文化运动,题干反映的变化——“民主”居多至以“革命”“科学”居多。从时间信息来看,分别新文化运动的前期与后期,前期主要宣传的是民主与科学,后期主要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排除选项与确立答案:A项与新文化运动两个阶段的时代特征,也符合题意;国民革命运动从1924年开始,B项排除;C项“被知识界否定”说法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也无法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没发生改变,题干材料也无法说明,D项排除。
C【解析】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
真题演练
C【解析】从马克思的言论中可以看出,无产阶级获得了“崭新的武器”即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已成为-种公认的力量"
,由此可得玛克思坚信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必然会取得胜利,
C正确,排除B项;马克思强调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不是突出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排除A项;马克思强调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无产阶级最终将取得胜利,并没有说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经成熟,排除D项。
C【解析】根据材料“1873
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这种进化的观点与19C末中国人的社会变革和忧患心态产生共鸣,激起“救亡图存”的强烈意识,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故选C项;根据材料“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可知这一理论对地质进化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并非“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排除A项;根据材料“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可知其作用为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与设问“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的主观原因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可知其作用为客观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促进思想解放,并非主观上“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的原因,排除D项。
C【解析】根据材料“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促进其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故选C项;近代中国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并非“平民教育运动”的背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材料主旨“平民教育运动”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是革命的当务之急,并非“团结工农”",排除D项。
D【解析】通读并找出重要信息,关键信息:1898;英文报纸;滑稽剧。设问:说明。定位知识点并解读信息,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其他文字材料,知识定位于维新变法。从“滑稽剧”这一感彩的词语判定这一报道支持维新变法的态度,不支慈禧做法。排除选项与确立答案,A项“广泛支持”无法从材料中体现;B项中的“排外活动”材料未涉及;C项与题意无关,材料也无法说明。
B【解析】关键信息: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设问与限制词:意在,理解陈独秀这一句的体现的政治意图。点拨:题干强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由“反乎是”,可知陈独秀强调的是国家,基于此认识,很大程度上会选择A项,但该选项是不符合题意,要正确认知题干中的设问;正确认识关键信息,特别是“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陈独秀把其作为了一个整体的批判对象,结合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点,陈独秀要批判的是整个封建伦理,故B项正确;C项“反对”与题干材料观点不一致;题干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D项排除。
D【解析】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经济性质、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设问与限制词:说明。点拨:“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近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的。D项正确,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僚资本主义,B项排除;C项“普遍关注”说法绝对化,排除。
D【解析】“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表明提倡中体西用,故D项正确;“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全面复兴旧学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B项错误;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新学消解旧学,故C项错误。
D【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吴玉章在1903年留学日本期间“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但只是对这种学说“感到……很新鲜”,这反映出社会主义学说在当时还不能很好地契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在1903年的时候,广大的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成为广大青年的目标追求,排除B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革命理论形成,排除C项。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I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走进工厂,深入工
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
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
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
D不正确。
B【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可知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改良社会风俗已经成为国民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广告宣传而已,谈不上推进文明,况且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文明的推进有待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广告的作用十分有限,故D项错误。
A【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歩”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歩覚悟是要求管理叔要求做工的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
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乂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結合,故A項正确;中国共六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衣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向題,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C【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
,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
1840-
1899年
,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
A项排除;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略
【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意趣),据材料一“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得出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他们的这种“意趣”对于推动当时的思想解放,促进人们寻求强国之路发挥了积极影响。
(2)首先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孜以求”,明确观点后,结合中国近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最后进行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6~2020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与分析
专题十三
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分析报告
表1:2016~2019年新课标全国I卷之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点统计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20
2019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018
科学与非科学社会主义论战
2017
2016
小计
5年0考
5年1考
5年1考
本专题考查以选择题考查为主,考查相对较少,主要是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考点。本专题知识点可以政治模块的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经济史中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文化史中的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相联系。
二、真题汇编
考点1:维新思想
未考查
考点2:新文化运动
1.(2019·全国I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
【解析】
通读并找出重要信息:时间信息——1915~1918年、1919~1922年。变化——出现频次大体相当;“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设问——说明
定位知识点并解读信息:定位于新文化运动,题干反映的变化——“民主”居多至以“革命”“科学”居多。从时间信息来看,分别新文化运动的前期与后期,前期主要宣传的是民主与科学,后期主要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
排除选项与确立答案:A项与新文化运动两个阶段的时代特征,也符合题意;国民革命运动从1924年开始,B项排除;C项“被知识界否定”说法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也无法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没发生改变,题干材料也无法说明,D项排除。
考点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2018·全国I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考点】五四运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
三、真题演练
1.(2020·江苏卷·16)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位——他们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
A.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
B.无产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
【答案】C
【考点】马克思主义
【解析】从马克思的言论中可以看出,无产阶级获得了“崭新的武器”即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已成为-种公认的力量"
,由此可得玛克思坚信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必然会取得胜利,
C正确,排除B项;马克思强调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不是突出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排除A项;马克思强调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无产阶级最终将取得胜利,并没有说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经成熟,排除D项。
2.(2020·山东卷·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答案】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解析】根据材料“1873
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这种进化的观点与19C末中国人的社会变革和忧患心态产生共鸣,激起“救亡图存”的强烈意识,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故选C项;根据材料“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可知这一理论对地质进化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并非“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排除A项;根据材料“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可知其作用为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与设问“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的主观原因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可知其作用为客观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促进思想解放,并非主观上“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的原因,排除D项。
3.(2020·山东卷·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图1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图1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答案】C
【考点】五四运动的意义
【解析】根据材料“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促进其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故选C项;近代中国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并非“平民教育运动”的背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材料主旨“平民教育运动”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是革命的当务之急,并非“团结工农”",排除D项。
4.(2019·全国II卷·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考点】维新变法
【解析】
通读并找出重要信息
关键信息:1898;英文报纸;滑稽剧。
设问:说明
定位知识点并解读信息
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其他文字材料,知识定位于维新变法。从“滑稽剧”这一感彩的词语判定这一报道支持维新变法的态度,不支慈禧做法。
排除选项与确立答案
A项“广泛支持”无法从材料中体现;B项中的“排外活动”材料未涉及;C项与题意无关,材料也无法说明。
5.(2019·全国III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
关键信息: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设问与限制词:意在,理解陈独秀这一句的体现的政治意图。
点拨:题干强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由“反乎是”,可知陈独秀强调的是国家,基于此认识,很大程度上会选择A项,但该选项是不符合题意,要正确认知题干中的设问;正确认识关键信息,特别是“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陈独秀把其作为了一个整体的批判对象,结合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点,陈独秀要批判的是整个封建伦理,故B项正确;C项“反对”与题干材料观点不一致;题干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D项排除。
6.(2019·全国III卷·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D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
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经济性质、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设问与限制词:说明
点拨:“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近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的。D项正确,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僚资本主义,B项排除;C项“普遍关注”说法绝对化,排除。
7.(2019·江苏历史·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中体西用
【解析】“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表明提倡中体西用,故D项正确;“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全面复兴旧学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B项错误;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新学消解旧学,故C项错误。
8.(2019·天津历史·6)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答案】D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吴玉章在1903年留学日本期间“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但只是对这种学说“感到……很新鲜”,这反映出社会主义学说在当时还不能很好地契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在1903年的时候,广大的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成为广大青年的目标追求,排除B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革命理论形成,排除C项。
9.(2018·全国III卷·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C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I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走进工厂,深入工
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
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
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
D不正确。
10.(2017·全国II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可知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改良社会风俗已经成为国民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广告宣传而已,谈不上推进文明,况且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文明的推进有待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广告的作用十分有限,故D项错误。
11.(2018·江苏历史·9)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考点】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专播
【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歩”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歩覚悟是要求管理叔要求做工的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
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乂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結合,故A項正确;中国共六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衣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向題,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12.(2018·天津历史·8)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中体西用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
,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
1840-
1899年
,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
A项排除;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13.(2019·江苏历史·22)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略
【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意趣),据材料一“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得出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他们的这种“意趣”对于推动当时的思想解放,促进人们寻求强国之路发挥了积极影响。
(2)首先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孜以求”,明确观点后,结合中国近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最后进行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