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和小矮人历险记》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岭南版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第五册第四课,属于“造型·表现”的范畴。教材内容由画家作品和学生作品两个部分组成。呈现方式是以巨人和小矮人两个对比强烈的对象,来表达夸张的视觉效果,学生从中学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达到夸张的效果。从课文给出的作品中寻找规律,激发学生的想象、思考的乐趣,《巨人筑城堡不费力气》、《书桌上的小矮人》等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绘画巨人和小矮人的乐趣,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奇思妙想。
学情分析:
三年级大多学生9岁左右,该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对想象画、记忆画,有较强烈表现欲望,色彩表现力强,同时经过两年的美术学习,对绘画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还保持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愿学、乐学,学生整体应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巨人与小矮人的视觉形象对比与角色变化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能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完成一幅《巨人与小矮人历险记》四格绘画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四格绘画产生兴趣,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能用审美的眼光欣赏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教训重点:扩大想象的空间,增大奇思妙想的力度。
教学难点:如何以周围环境衬托出人物大小,并完成绘画故事。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贴、学习卡、磁铁
学具准备:水彩笔或彩色铅笔
为教学的有效实施做准备
课堂导入
用一段沉重且有震撼力的巨人脚步声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想象。并引出课题《巨人与小矮人历险记》。
用语言形容所听到的声音,猜测声音的制造者。
利用声音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发展
赏析图片
用六张图片玩一个连一连的小游戏,图片为巨人或小矮人。
连一连
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人物是巨人还是小矮人,并简要分析。
1、通过观察和赏析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巨人和小矮人的判断依据。
引发思考
给小矮人贴上对应的参照物,得到一个巨人和一个小矮人,巩固判断方法。
2、拼一拼
寻找人物周边的正常事物作为参照物,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人物是巨人还是小矮人。
2、用同一画面中的可变大变小的人物,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了解对比和参照物的含义和作用。
激发想象
让学生想象自己变大或变小后会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说一说
简要描述自己变大或变小后会遇到的遇到的意想不到的趣事。
3、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提升,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绘画创作做铺垫。
单张作品欣赏
展示两张巨人与小矮人历险图。一张剧情简单,一张剧情丰富。一张构图饱满,一张构图有缺陷。
4、评一评
评价两张历险图,找出出众的那一张,并简要分析构图,说一说这两幅图分别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经历了什么危险,并猜测事情结果如何。
4、通过优劣两张图片的对比,学到《巨人与小矮人历险记》创作的要点,即构图饱满、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符合历险两字)、画面完整。
四格绘画作品欣赏
展示一张讲述巨人与小矮人历险的四格绘画作品,让学生猜结局,教师示范结局。
品一品
品会其中的故事情节和故事韵味,并从中学习夸张对比的表现手法和绘画方法。
5、通过欣赏四格绘画作品,了解创作的流程和绘画方法。
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要求,布置学生作业。
画一画
读懂作业要求,两人一组完成《巨人与小矮人历险记》。
6、根据学生能力与个性设计作业要求,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巡视辅导
播放背景音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
7、鼓励学生创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作业。
2、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创意,评一评谁的故事和画面最吸引人。
展一展
将完成的作业展示出来,体验成就感。
评一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用美术词汇积极、大胆地参与评价活动。介绍自己的作品。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学用简单的美术词汇,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课后延伸
推荐几部关于巨人和小矮人的电影和几本巨人和小矮人的书。
电影:《圆梦巨人》、《借东西的小人》、《格列弗游记》
书籍:《好心眼的巨人》、《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多方面的了解这一课,拓展知识面,提升想象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鼓励学生将课堂带入生活,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