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三年级上册 美术 教案 1.1 走近传统民居

文档属性

名称 岭南版三年级上册 美术 教案 1.1 走近传统民居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8-07 13:3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近传统民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审视民居的造型艺术特色,能用艺术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感受不同地域民居建筑的多样性和功能性。
2)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知道地理环境与民居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建筑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乡土文化和多元文化观念。
2)通过积极探索,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民居的多样性和美感,及民居的造型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气候与民居的关系。
思维导图: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各民居的图片、资料、模型。
表格一:6张。
课件PPT。
材料袋:民居局部图、几何形、建材图及感受词语。
中国地图2份:双层地图一份及立体地图一份。
中国其他民居的图片。
投票用的大拇指6个。 绘画用具
课堂发展 岭南骑楼,激趣导入:
在上课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看一样东西,大家猜猜它是什么?看谁能猜得最准确。
课件:1根柱子-2根柱子-一楼建筑-二楼建筑。
问:猜一猜,这是什么?
课件:骑楼图片
它就是我们岭南最具特色的民居,骑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传统民居,感受它的魅力。
板书课题。
从局部到整体,欣赏骑楼的外观。
激趣导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猜一猜,大胆想像。
出示立体地图,了解我国的地理特点及民居特色:
我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自然环境多种多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的民居建筑大致可分为南方民居和北方民居,也可分为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它们各具特色。
聆听老师的介绍。


了解我国的地域及气候特点。
导赏岭南骑楼:
出示表格一
课件:点击岭南骑楼,出现骑楼的屋顶、门、窗、外形的局部图片,以及各种几何形,和建筑材料图示。
把屋顶、门、窗、外形的图片贴在表格的相应位置。
根据以上的特点。
展示民居模型。
教师:所以我认为这就是骑楼。(拿起骑楼模型展示)
小结:骑楼是我们广东省,乃至岭南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掀开地图的广东省部分)原来在我们广东省,这同一个地域还有另一种风格各异的民居-碉楼。与骑楼相比,碉楼同样的多层建筑,但它跟骑楼有什么最大的不一样?
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聆听老师的导赏过程。
审视民居的造型艺术特色。
掌握欣赏的重点和方法。
分组欣赏民居:
老师这里还有很多民居的资料,想同学们通过小学合作学习,完成里面的练习找到它们的主人是谁?
课件:表格一
分组欣赏要求: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找出民居的造型特点、建筑材料,和说说自己的感受,完成表格。并选一位代表用三句话说说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板书)
学生分组欣赏。
分组欣赏结束,所有小组同时展示表格。
现在我们来进行汇报,每组选一位代表用三句话说说自己小组的民居,找到民居所在的省份,最后选择正确的民居模型。同时,我们也进行一个竞赛活动,其他同学需要认真聆听,当所有小组汇报结束后,你们需要投票选出说得最好的一个小组,送他一个“棒”
学生依次汇报。
汇报结束后,现在老师给2分钟时间每个小组商量,请选出你们认为说得最好的一个小组。
投票,并说说理由。
学生分组欣赏民居,用贴图的方式完成表格。
小组汇报开始。
小组留白的部分可请其他同学补充。
小组商量后,投票开始。 感受不同地域民居建筑的多样性和功能性。
课堂总结 我们刚才欣赏了这么多不同风格的民居,它们在造型、材料上都各有不同,那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里会有如此多样的民居呢?为什么它们各不相同又各有特色呢?
你们认为这跟什么有关系?
(结合立体地图)我国北方平原面积广阔,冬季寒冷干燥,所以北方民居主要以四合院为主,多考虑御寒取暖。南方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潮湿,炎热多雨,所以南方民居比较紧凑,四周楼房连成一体,多考虑排水通风。
我国各地各族的劳动人民因为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的差异,懂得结合利用地形、适应气候、利用当地的材料以及适应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出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知道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民居特点。
明白我国的民居建筑是乡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体现。
课后延伸 其实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很多特别的民居建筑,如西藏的藏族碉房、云南的傣族竹楼、山西的平遥古城、江苏的水乡民居、广东的围龙屋、新疆的维族民居等,课后欢迎同学们继续了解。(掀开地图上不同的地方,显出各地民居)
附录板书:
走近传统民居
民居 造型 材料 美感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