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一百多年前,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也回答了同样的问题,让我们走进书本,看看他是怎么回答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
志存高远
读书报国
周恩来(1898年-1976年),字翔宇。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志向的原因。
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预
习
读
肃
晰
振
胸
怀
效
赞
凡
顾
训
斥
组词:
造句:
结构:独体字
部首:肀
笔画:8
笔顺:
上级指示这件事一定要严肃处理。
严肃
肃立
肃静
肃然起敬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日
笔画:12
笔顺:
浓雾散尽,眼前的建筑又变得清晰起来。
清晰
明晰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扌
笔画:10
笔顺:
这个好消息真是振奋人心。
振动
振奋
振作
振聋发聩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月
笔画:10
笔顺:
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走进了考场。
胸口
心胸
胸怀
胸有成竹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忄
笔画:7
笔顺:
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
怀念
怀抱
怀恨
怀才不遇
组词:
造句:
结构:上下
部首:贝
笔画:16
笔顺:
大家一致赞同班长的秋游计划。
赞扬
称赞
赞叹
赞不绝口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攵
笔画:10
笔顺:
她的学习方法非常有效,大家纷纷效仿。
效果
效仿
效率
上行下效
组词:
造句:
结构:独体字
部首:几
笔画:3
笔顺:
他是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平凡
但凡
凡是
自命不凡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页
笔画:10
笔顺:
这家商店的售货员对顾客非常热情。
照顾
顾客
顾虑
奋不顾身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讠
笔画:5
笔顺:
老师总是耐心地讲道理,从不训斥我们。
训练
教训
训诫
不足为训
组词:
造句:
结构:独体字
部首:?
笔画:5
笔顺:
我和同学打架,受到了爸爸的严厉斥责。
怒斥
排斥
斥资
斥责
模范
淮安
崛起
魏
清晰
效仿
疑惑
训斥
惩处
挑战一下
办事处
正在处
理这个问题。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原文示例
处
(办事处)
(处理)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
)大不相同。
多
音
字
斥责
≈
训斥
?
表扬
小明因犯了错误而遭到父亲的训斥。
小明因犯了错误而遭到父亲的斥责。
父亲办事认真负责,经常受到表扬。
训斥
斥责
表扬
?
一起读一读
近
反
义
词
大声叫好。
远大的志向。
处罚;惩罚。
引起事故;闹事。
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形容情绪激昂,争先恐后。
比喻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
喝彩:
抱负:
惩处:
肇事:
修身:
踊跃:
焦点:
词
语
解
释
胸襟。本课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文中指巡警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锵,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胸怀:
得意扬扬: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
周恩来先生从小有什么志向?
探
究
读
阅读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请用凝重的语气朗读本文,注意重点语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应用厚重深沉的语气,“崛起而读书”应用层层递进坚定,激昂的语气。
朗
读
指
导
周恩来先生从小有什么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严sù(
)
zàn(
)叹
清xī(
)
屈rǔ(
)
训chì(
)
照gù(
)
肃
斥
赞
顾
晰
辱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引起事故;闹事。)
B.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
门前围着一群人。(向左右两边看)
C.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
字的沉重分量。(振作)
C(共34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
志存高远
读书报国
少年的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究竟是发生了什么,让他体会如此之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看一看吧!
默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讲了哪三件事?这三件事的顺序是怎样的?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是什么意思?
3.周恩来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
第一件事:(1-10)在课上,年少的周恩来在同学面前立下宏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11-14)12岁的周恩来到奉天探亲,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15-17)周恩来在外国人的地盘上看到一位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伸冤,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一件事
崛起:指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
顺序:
下面让我们按照顺序去了解发生在少年周恩来身上的事情吧!
第二件事
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伯父的一番话,让他产生了疑惑,伯父究竟说了什么?
周恩来:“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伯父: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两个问句表达了他内心的不解和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心理。
?
?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本文线索
叹了口气,没有再说
什么
无奈
不能完全明白
难以忘怀
为下文埋下伏笔
疑惑不解的周恩来去租界之后,在那他经历了什么?他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第三件事
说明两处差别很大。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大不相同”说明了什么?
对比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知
反而
紧握
“谁知”“反而”写出了周恩来的意外之感,也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那时的中国人受外国人的欺凌,敢怒不敢言,只有“紧握”拳头,有理无处说。
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反问句强调了人们深受压迫的无奈与愤怒。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请你仿照课文原文写两个反问句。
地球难道不是圆的吗?
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小练笔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指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人民遭受欺凌,敢怒不敢言。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说明周恩来深深地担忧着国家的未来,一直在思索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自此以后,周恩来有了怎样的想法?
回到学校的周恩来在回答魏校长提出的一个问题时,让校长大为赞叹,其他同学是怎样回答的?周恩来又是怎样回答的?请同学们读课文1-10回答。
第一件事
对比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魏校长: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其他同学:
周恩来:
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回答呢?
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愿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宏志,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你们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回答?
魏校长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是怎样的表现?魏校长的表现表达了什么?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两个“!”表达了魏校长对周恩来的肯定、赞赏。
学到这,请你再回顾最后一段的内容,你知道年少的周恩来为什么会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了吗?
因为他耳闻目睹了国人在外国地盘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希望用自己的进步帮助国家强大,因此说出这句话。
读完课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希望通过自己的进步,帮助国家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万望诸生以此为勉
2.文中体现了周恩来怎样的品质?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以下问题。
1.看到国人被欺负为什么没人上前帮助?请用原文回答。
1.看到国人被欺负为什么没人上前帮助?请用原文回答。
中华不振
2.文中体现了少年周恩来怎样的品质?
体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伟大抱负。
面对年少但心怀远大志向的周恩来,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又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请谈谈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本文通过描写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
和
。
博大胸襟
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下宏志
心系祖国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前去查看
深刻体会“中华不振”
坚定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博大胸怀远大抱负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三件事:一是在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二是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说“中华不振”,这让他疑惑不解;
三是周恩来在奉天外国人的地盘看到了一位中国妇女受到了欺侮,让他真正明白了“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本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的诗句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使他充满疑惑,想弄个明白。在奉天他看到有些地方,一条条街道热闹非凡,与别处大不相同;
又亲眼目睹中国妇女受欺侮,中国巡警不但不为民申冤,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使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的确不振。回来后,他便一直沉思,并明确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