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从这两首诗中你能得出我国古代有关交通和通讯的哪些信息?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标解读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主要表现。
2.概括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特点。
3.
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原因,
明确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交通更新的重要条件。
4.
分析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一)古代交通工具(含义:人们出行
和物资运输的工具)
从《清明上河图(局部)》中,你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们使用哪些有交通工具?
陆上:驴、驴车马、马车、牛车、轿子等
水上:帆船等
(二)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更新(表现)
上海是领跑近现代交通工具变迁的时尚者。
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有轨电车
轮船
飞机
?
原因:交通便利;最早被迫开放的城市;经济发达
你知道这些新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的顺序是怎么样
?
顺序:轮船、自行车、火车、汽车、电车、飞机
时间:1842
1868
1876
1902
1908
1909
陆上:
水上:
空中: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造了第一艘汽船。以蒸汽机推动船两侧的明轮,称为“轮船”,并在哈得逊河试航成功。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年,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我国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轮
船
1868年11月24日出版的《上海新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文章开篇写道:“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又一种,人如踏动天平,亦系前后轮,转动如飞,人可省力走路。不独一人见之,想见者多矣。”
1868年自行车登陆上海滩的这篇文章,也许可以肯定是自行车引入中国最早的证据。
铁路与火车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汽车,据说是寓沪西医为求出诊方便,大约在1901年时由外国侨民引进到上海的。
1902年3月,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怪物。这就是汽车。
汽
车
上海最早引进的公共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时间是1908年。
电
车
2003年上海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运营
ARJ21——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新支线飞机
2007年12月21日,ARJ21-700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这标志着中国飞机正式跻身世界民用客机行列。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
探究一: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
时间:
动力:
技术:
地区差别:
对象:
进程:
种类:
人力、自然力
官方富人——平民、普及
引进设备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先慢
后快
平面(海陆)——立体(海陆空)
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以近代中国铁路为例,试分析中国近现代交通事业发展
阻碍因素
和
促进因素
。
1876年-2006年中国新增铁路里程数(单位:万公里)
思考一:1876-1894年的18年铁路发展为什么缓慢?
(数据来源:《剑桥中华民国史》与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
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投资全长约200公里的京张铁路(1909年建成),共耗费1032万银元。
——百度搜索
鸦片战争以来,军费开支极为浩繁,仅以洋务运动时期收复新疆之战、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三次大的战争统计:军费、赔款、借债三项共计耗费7.37亿两,几乎占每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晚清政府兴办洋务,投资军事工业(包括常年经费)约5千万两,投资于工矿和交通运输约4千万两,仅为日本明治政府投入的50%。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思考一:1876-1894年铁路发展为什么缓慢?
经济:铁路投资巨大,清政府资金不足
同治二年(1863)上海洋商禀请造上海至苏州的铁路时,总理衙门即指示李鸿章:“铁路与发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并要求“密致通商各口岸,一体防范”。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思考一:1876-1894年铁路发展为什么缓慢?
政治:政府明令禁止
思想:封建传统观念束缚
1876年-2006年中国新增铁路里程数(单位:万公里)
思考二:相比1876-1894年,1894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铁路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
(数据来源:《剑桥中华民国史》与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
列强投资修筑铁路,客观上推动旧中国铁路的发展。
思考二:相比1876-1894年,1894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铁路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549家。
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000多万银元,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摘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对运输业的不断需求
思考二:相比1876-1894年,1894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铁路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
《剑桥中华民国史》数据
中国民族工业年均增长率
1894-1912年
15%
1912-1920年
13.4%
1923-1936年
8.7%
1912-1949年
8.4%
1896年9月,受命主持芦汉路的张之洞、王文韶会奏,主张暂借洋债造路,陆续招股分还;设铁路总公司,官督商办,以盛宣怀为督办。此议得到清廷同意。
民国政府成立后不久,孙中山先生受命督办全国铁路。他还主持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提出要在全国各地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原铁道部改组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运输生产、基本建设和机车车辆工业。有计划地开展铁路建设,有利地促进了中国铁路网骨架的基本形式。
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兴办铁路事业
思考二:相比1876-1894年,1894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铁路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
对铁路
“利害”
认识的的转变
1867年,李鸿章认为铁路、电报“有大利于彼(洋人),有大害于我”。
——《筹办夷务始末》李鸿章奏章
1874年冬,李鸿章“曾谒晤恭邸(见奕訢),极陈铁路利益”
……奕訢“意以为然”。
——《李文忠公全书》
思考二:相比1876-1894年,1894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铁路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
——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
思考三:1978年以来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多元模式
科技化改造,提高效率
速度非常迅速
1979年
2006年
客流总量
28.97亿人次
202.4亿人次
铁路客运总量
8.64亿人次
12.56亿人次
货运总量
53.75亿吨
203.8亿吨
铁路货运总量
11.19亿吨
28.82亿吨
铁路里程
5.17万公里
7.71万公里
电气化铁路
0.1万公里
2.34万公里
公路里程
89万公里
345万公里
高速公路
0
4.53万公里
民航里程
14.9万公里
221.3万公里
思考四:1978年以来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的原因?
民族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提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
国家重视铁路建设
1979年
2006年
客流总量
28.97亿人次
202.4亿人次
铁路客运总量
8.64亿人次
12.56亿人次
货运总量
53.75亿吨
203.8亿吨
铁路货运总量
11.19亿吨
28.82亿吨
铁路里程
5.17万公里
7.71万公里
电气化铁路
0.1万公里
2.34万公里
公路里程
89万公里
345万公里
高速公路
0
4.53万公里
民航里程
14.9万公里
221.3万公里
探究二:近现代以来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
1.近
代
①三次工业革命在交通事业的新成果不断外传(物质条件。
②列强为控制中国,掠夺资源,镇压人民反抗,争相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客观影响)。
③向西方学习,政府支持、群众收回利权运动,
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主观努力)。
④近代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推动交通业的进步。社会需求)
2.现
代
⑤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政治前提)
⑥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需求)
⑦科技不断进步(技术支持)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
烽火台——烽火戏诸侯
飞鸽传书、鸿雁传书
驿
站——旧时公文和文书的传递靠
驿站,驿站靠驿马
民信局——通过邮差步行或小船运送
2、近现代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时间
邮政通信事业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近现代电信事业发展——电报、电话
(1)电报: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目的)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官商通用)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时间
中国电报发展成就
1877年
1906年
1932年
材料一
李鸿章指出:“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西方各国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由于开设电报利于防务、外交和商务,清政府便下令沿海疆吏设法查办。1881年,李鸿章架设了北塘直达天津的电报线。到1892年,经过10多年努力,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电报。
———
谢俊美《信息传递与辛亥革命》
问:这则材料,告诉了我们近代有线电报发展的
哪些信息?
①李鸿章从军事防务的角度出发,极力主张在中国开设有线电报。
②清政府也十分支持开设有线电报业务。(外交商务)
③到甲午战争前夕,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有线电报。
(2)电话:
电话传入中国
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
继续增加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时间
成就
1882年
民国成立后
20世纪80年代后
截止2003年
材料
与有线电报推行的同时,有线电话也在中国开设起来。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7号创设有线电话局。此后英、美商人也相继开办电话业务。为了打破外商的垄断,清政府于1902年拨款在上海创建了自己的电话局
。
———
谢俊美《信息传递与辛亥革命》
问:这则材料,告诉了我们近代电话发展的哪些信息?
信息:中国第一个电话局于1902年在上海开办。它打破了丹麦、英国和美国等外国对中国电话业务的垄断。
探究三: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①
积极影响:
推动各地的经济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中国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交流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等。
②
消极影响:
有利于外国的政治侵略,经济掠夺;交通事故,能源危机、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信息泄密与诈骗、网瘾,手机控;疏远亲情、友情等。
机
遇
与
挑
战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
2.近现代:
(1)近现代主要交通工具进步的表现。
(识记应用)
(2)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特征。
(理解应用)
(3)近现代以来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
(理解应用)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
2、近现代:邮政、电报、电话
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理解应用)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