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一、教材分析
很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喜欢用“像不像某种事物”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评价作品,把作品中搞得物象与现实世界中的物象一一“对号入座”,似乎不能对号入座的就不是好作品。这种看法有部分的道理,因为他涉及的只有具象美术这种类型。实际上,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内心的感受。
对于具象美术,教材分析了它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关系,重点强调艺术家追求的“真实”;意象美术作虽然与客观事物有着潜在的联系,但更主要的是艺术家对客观形象进行了主观化、情感化的处理;抽象美术是完全不可辨认的图像,源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主要强调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
教材在列举抽象美术作品的时候分为两类:一是书法作品,二是西方现代派的抽象画。因此教学中可以融化传统教育内容。
本课的基础性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类型分类没有明确的认识,停留在初期的“像不像”评价认识上,所以重点采用比较、观察和引导上。尽可能多的从美术作品比较中获得认知。
二、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面特点,以及本课为《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因此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宜过高。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或准备多一些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丰富多彩,观察作品形象要素的种类和变化。
三、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类型包括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2、理解具象作品、意象作品、抽象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态的基本种类。
2、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并初步掌握鉴赏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作品观察)、草稿纸、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人类最早的记事方式便是图画,人们将自己眼睛看到的世界,以图画的方
式留给后人,包括动物、人物和场景。迄今为止,在许多史前的遗迹中,发现了大量早期人类留下的壁画。
(PPT展示:史前壁画,并叙述每幅壁画表现的内容:受伤的野牛(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奔跑的群马(法国-拉斯科洞窟)、围猎的场景(法国-拉斯科洞窟))
2、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美术作品忠实的记录着人们眼睛看到的世界,也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只是技艺越来越高超,形象越来越生动,情感越来越丰富。
(PPT展示:图片和美术作品,并叙述内容:皇家围猎场景、动物围猎场景、战争场景)
3、展示美术作品
(PPT展示:还有……等等,展示的大量美术作品中,把具象作品、意象作品、抽象作品都包含进去,把西方绘画、中国画、书法作品都包含进去)
(二)、开始新课
我们通常把美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形象称之为“图像”,这些图像通过眼睛传递给我们的大脑,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认识,刚才大家看“图像”过程中,我发现了大家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有惊奇诧异,也有不解和困惑。那是因为这些图像并不全是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又该如何去理解这些图像呢?今天我们就进入我们的第二课,图像与眼睛(PPT展示)。
我们认为:
1、美术作品最直接的反映是视觉图像(PPT同步)
很多人往往喜欢用“像不像某种事物”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评价美术作品,把作品中的形象与现实世界中的形象一一“对号入座”,似乎不能对号入座的就不是好作品。这种看法有部分的道理,因为这是美术作品中的一种类型。实际上,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内心的感受。
我们从刚才浏览的作品中挑选了9幅,同时展示给大家看看。
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吗?(互动,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勇气和观点要加以引导和赞扬)我们发现可以分为3组,每组3幅。
(PPT同步)这三组美术作品是不同的,我们讨论一下各有什么特点?
我们先看看第一组,相比较其他两组有什么特点?(PPT同步,分别介绍三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
(互动,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勇气和观点要加以引导和赞扬。)
(▲PPT总结:人物神态、场景布置、氛围渲染、物体质感及空间表现都来自现实世界,显得很真实。具象美术)
我们再看看第二组,相比较其他两组有什么不同?(PPT同步,分别介绍三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
(互动,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勇气和观点要加以引导和赞扬。)
(▲PPT总结:画面上的形象与现实有潜在联系,不太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是创造出的只会在艺术世界才能存在的形象。意象美术)
最后看看第三组,相比较其他两组有什么特点?(PPT同步,分别介绍三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
(互动,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勇气和观点要加以引导和赞扬。)
(▲PPT总结:完全不可辨认形象,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抽象美术)
所以、这三组作品的根本不同在于形象特征,因此
2、在美术作品分类中,根据图像特征划分,可以分为三大美术形态(PPT同步)
分别是: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象者,形象也。分别解释“具象、意象、抽象”的含义)
好,我们来分别具体深入了解这三种美术形态。
①具象美术作品
(展示《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刘胡兰就义》、《重屏会棋图》,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前两幅作品,资料见附件)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具象美术作品,它所表现的形象来自于现实世界,因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甚至那些没有经过欣赏训练的观众也可以看得懂。它们在人物神态、气氛渲染、衣服的质感或空间的暗示上都显得很真实,仿佛我们可以走进画面。在这里艺术家追求的就是“真实”。
②意象美术作品
(展示《李白行吟图》、《生日》、《荷石水禽图》,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前两幅作品,资料见附件)
因此,我们认为:意象美术作品虽然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但是更主要的是艺术家把从现实世界中获得的形象进行了主观化的、情感化的处理创造出一些只有在艺术世界中才能存在的图像。艺术家创作这类作品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如夸张、变形、重组,或者突出结构特点、改变客观物象的比例以及打破经验性的时空概念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虽然我们可以辨认出画面上的形象,但它们跟实际生活中的形象有一定距离,不太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
▲说到意象美术,我个人认为,用文字来解释显得很呆板、枯燥。同时,我还认为,传统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才是意象美术的精品,才是无法企及的精神世界。
中国写意画,传达作者的心意志趣,表达深邃含蓄的意境。什么是“意境”?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种“觉”,是一种“悟”。
(PPT展示《寒江独钓图》,资料见附件)
中国自古讲究诗画一体,有道是“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马致远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全曲没有一个“秋”字,却写尽了“秋”,被后人赞为秋思之祖,营造的意境该让多少游子为之潸然泪下?
迄今为止,世界古文明能够传承至今,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只有中华文明,不是没有道理的。
③抽象美术作品
(PPT逐一展示《在光之间,第559号》、《白色的中心》、《红黄篮》系列的介绍和分析)
我们是不是有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不要紧,稍后,我会带着大家一起走进抽象的世界。
这里,还要向大家介绍一类特别的抽象美术作品—书法
④书法
(PPT:《古诗四首》张旭狂草。书法和篆刻之所以能够当作抽象美术作品来欣赏,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可资对照的现实形象,不存在像不像的问题。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注意的是纯粹形式方面的因素,如点画的粗细轻重、结体的疏密、线条的快慢节奏等。)(资料见附件)
我们的理解是:抽象美术指的是完全不可辨认的图像。这类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而强调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抽象艺术的衡量标准不是形象的准确与否,而是要看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平衡、对比、旋律、节奏等因素是否让人感觉舒服。在这方面,有人认为抽象艺术与音乐有相通之处,要靠自己的感受才能领悟。
⑤抽象名家介绍
向大家介绍两位西方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和罗斯科。当然,中国传统书法大家众多,以后会做专门介绍。一位是荷兰的蒙特里安,一位是美国的罗斯科。
我们先看看蒙特里安的作品(PPT展示,并介绍,资料见附件)。
3、上面我们分析了各类型的美术作品,也清楚了美术作品的三大类型,现在我们来对以下美术作品做一个分类,看看我们掌握的情况。(PPT同步)
(将下面的美术作品分为具象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三种类型。PPT展示作品)我们看看,哪些是具象美术作品?哪些是意象美术作品?哪些是抽象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类、直接说编号)。
(三)、拓展
美术作品主要是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里,但有时候,我们的眼睛也会让我们手足无措,我们来看看下面几幅作品:
(展示《错觉》作品三幅,并进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说:有时候眼见未必为实。对于看到的人和事,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理智的判断,这对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和生活有莫大的帮助。
(四)、课后研究
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找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同时完成教材第6页的“活动建议”。
(五)、结束语
七、附件:涉及艺术家及作品资料
(一)、具象美术
1、《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
也被称为《贵妇人像》,作者安格尔,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美学理论家和教育家。《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完成于1851年,共历时12年。
在安格尔全部作品中,最珍贵的部分就是他大量的妇女肖像,这幅画是安格尔晚年肖像画中的代表作。画面上的人物娴静,具有端庄的古典美,画面富丽典雅,色彩鲜艳清润,人物形象更显风采。此画以经典手法创造了一种永恒之美。
创作这幅画时,画家把她想象成一个能与古典偶像相媲美的女性,这一美的偶像正以其自身厚重的、大理石般冷静的美丽表达了一种女性形体的强大力量。由于安格尔创作这幅作品花了12年时间,因而当这一女性偶像最终在他的画布上完成时,画家感到的是一种宗教奉献般的崇高与神圣,这反映出安格尔对女性形象尤其是美丽女性表现出的一股冲动,以及为女性的妩媚激发的灵感。
夫人手中来自的纸扇、服装和饰物充分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
2、《刘胡兰就义》
作者冯法祀,创作历时3年,完成于1957年,作品高228厘米,长423厘米。1955年,冯法祀参加了由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指导的油画训练班,
1957年冯法祀完成了他作为“油画训练班”进修成果的主题创作--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这幅作品的创作完成标示中国油画家驾驭大型作品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成熟期。
《刘胡兰就义》以外光写实色彩完成,这在当时的中国油画创作中是不多见的,需要画家相当的探索勇气与精湛的技巧。画面以威逼恐吓和宁死不屈的冲突为导线,以刘胡兰就义前在群众中引起的不平、悲愤,在敌人阵营中引起的惊恐,采用了分组集中的手法来处理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人物形象刻划生动、感人。这幅巨制现珍藏于中国美术馆,与蒋兆和的力作《流民图》被称作馆藏“双璧”。
3、《重屏会棋图》
古画《重屏会棋图》卷(绢本设色,纵40.3厘米、横70.5厘米),五代南唐周文矩真迹。描绘的是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景遂,景达,景边会棋情景。四人身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诗意,其间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故画名曰“重屏”。
从艺术价值上看,所绘人物容貌写真,个性迥异。衣纹疏密有致,色调自然。笔法瘦硬,略带顿挫颤动。刚柔相济,独具一格。反映宫内生活记实性图卷,人物形象修长清秀,表情动态刻画精细,那种“体近周昉,而纤丽过之”造型特点,反映了周文矩的艺术风格。画中两组屏风一直一曲,不单调,体现出画中有画的境界,显示了画家善于巧思和别出新意的艺术才智。同时,屏风人物及周围陈设给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二)、意象美术
1、《李白行吟图》
梁楷在南宋人,在画院做过待诏,但是因为厌恶画院规矩的羁绊,就将金带悬挂在树上,自己开除自己,自由生活去了。他生活上比较放纵,被人称为“梁疯子”。这点跟李白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梁楷以简略的“减笔”画法著名。这种减笔画法,简之为简,神完气存,乃近道矣!有人说这幅《李白行吟图》未必就是梁楷画的,但很少人会否认画中这个人物就是李白。实际上,他是不是李白其实也不重要,它只是一个艺术符号,但这个有意味的符号有太丰富的文化内涵,大概只有李白才有这样自如的洒脱,才有这样狂放的抱负,才有这样众多的郁结,才有这样沉重的压抑。所以,说他是李白也未尝不可。
它确实超出了简笔人物画的藩篱,以高度概括的两条墨线,就完成了人物造型的建构、人物精神的传递,使形和神在一个整体中完全融合,不可分割。遂使人物,或者说画中的李白显得神采飞动,洒脱自如,不免让人有贺知章之叹:“子,谪仙人也!”
2、《生日》
马克·夏加尔(1887-1985)出生于俄国犹太人家庭,是现代绘画史上的伟人,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他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手法与色彩,“超现实派”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他的油画色彩鲜艳,别具一格,每每把犹太民间传说融入作品,并从自然界天真朴实的形象中汲取素材。是一位追求天真纯朴的画家。
《生日》作于1915年,那是1915年的7月7日,画家夏加尔生日,可是夏加尔并不记得那天是自己的生日,未婚妻贝拉拿着鲜花,步履轻盈地走进画室,画家被突如其来的惊喜感动得大跳起来,飞到半空中。画面上的两个人都是漂浮的,而男子浮在更高一点儿的位置,回过头来深情地亲吻着自己的未婚妻。窗外可以看到俄罗斯乡间的景色。红色的地毯像是他们火热的爱情,也像是他们被爱和幸福胀得满满的喜悦的心情。画家的表现手法是梦幻的,在这幅画里,以人物黑色裙子、黑裤子与红色的地毯、桌子台布等相配造成一种热情而温暖的爱的气氛。
3、《荷石水禽图》
作者朱耷,号八大山人,明末清初人,朱元璋十七子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潜居山野。
由于作者跌宕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个性孤绝、桀傲清高,用笔用墨上豪迈强健,从而表达出“零碎山河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的情怀,因此,他所创造的山水形象,不拘成法,是一种凄楚苍茫、残山剩水、寂寞荒率的境界。
八大山人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在这幅画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山人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4、《寒江独钓图》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钱塘人,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常用纸张一角表现事物,大面积留白,人称“马一角”。
空白,大量的空白,一下子让心变得很清、很远、很安静。“寒江独钓”,马远钟情的定是这个“独”字,一个人,一叶扁舟,一尾鱼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大片大片的空白。什么都没有,除了自己。这样的空白里,绝对没有喧闹,更没有纷争,不想看到的,不想听到的,这里全都没有,空白得如此决绝,如此彻底。这让人联想到了一首诗--《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绝”字、一个“灭”字、一个“孤”字、最后只能是“独”。
可是,是真的什么都没有吗?这空白又分明不是什么都没有,空疏的,寂静的,萧条的,淡泊的,渺漠的……有的是各种各样的情绪,让人品味再品味。这空白绝对不是虚无,而是“大有”,是茫茫江水,浩渺无际又寒气逼人;是悠悠天空,空旷无边又淡泊空灵。沉静、孤独、所有的外物都不萦绕于怀,完全沉醉在这江天一色的空白里,完全与静默、纯粹的自然融合为一体。
空白,是物质的,更是心灵的。寒江独钓,这大量的空白,画的是马远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也是一代文人的孤独。这是一种永恒性的孤独。
(三)、抽象美术
1、《古诗四首》张旭狂草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笔下的张旭,活脱脱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他的神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当然,要欣赏书法,必得融入书法、步入书法的世界方可。
2、《在光之中,第559号》
作者,瓦西里·康定斯基,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关于形式问题》、《点、线到面》、《论具体艺术》等论文,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
《在光之中,第559号》里的形状,是几何形的,它们被分层排列,其水平和垂直的风格,甚至超过了以往。色彩柔和,不过是被减弱了的色彩;精确刻划的形状,被光和色漫射的光轮所包围。因此,整个效果充满宁静而又浪漫的情趣。有些形状,使人想起埃及或美洲印第安人的象形文字,转达了一种异国情调。
3、蒙特里安
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
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与德士堡等创立了“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他还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
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对建筑、工艺和设计产生很大影响。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
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