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定陶县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七年级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定陶县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七年级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7-17 13: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定陶县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201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你把答案写进后面的答题栏内)
1.隋朝末年,有位官员欲通过大运河从余杭转任到洛阳,其先后要经过
A.江南河→邗沟 B.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C.江南河→邗沟→永济渠 D.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2.武则天遗言为自己留无字碑,千秋功过人有后人评。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C.创立殿试制度
D.选拔贤才
3.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他说的“这三种东西”不包括
A.麻沸散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2010年5月28日,印度总统来华访问,旨在加强中印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一位推动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是
A B C D
5.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使人们热衷于当官……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21世纪教育网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七年级一班负责教室后面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7.这是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8.下列诗词所评述的历史现象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在最后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C.“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D.“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9.下列货币中,哪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 B C D
10.古代中国经济重心有一个从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的最后完成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1.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右图这部作品中的一项是
A.废分封立郡县 B.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12.古代中国火药基本上被用来做节日焰火,但传到西方却改变了世界。火药用于军事和有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A.西汉 B.唐代 C.宋代 D.明朝21世纪教育网
13.中国的历史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有
A.宋、元 B.元、明 C.元、清 D.明、清
14.郑成功跨海收复台湾,向入侵者严正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这里的“贵国”实际上指
A.葡萄牙 B.荷兰 C.沙俄 D.英国
15.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16.“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下列哪项不属于清朝前期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A.派戚继光等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进行雅克萨反击战
C.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 下面是明长城示意图。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D.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18.乾隆帝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并将自己一生的主要政绩概括为“十全武功”。下列哪项应包括在其“十全武功”之内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C.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D.荡平东南沿海倭寇收复台湾
19.下列人物和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A.白居易——“三吏”“三别” B.司马光——《资治通鉴》
C.宋应星——《天工开物》 D.罗贯中——《三国演义》
20. 某校文学长廊中悬挂以下一组图片,它们均取材于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这部作品是
舌战群儒 蒋干盗书 单刀赴会 挥泪斩马谡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21世纪教育网
评卷人 得分
21世纪教育网
座号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2分;第22题6分;第23题12分;请注意:
24题为选做题,共6分,这6分计入总分,但是非选择题总分不得超
过30分。)
评卷人 得分
21. 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知识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强同学学完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时期——明清时期的历史后,设计了下列知识结构示意图。请认真阅读,完成相关问题(12分)。
(1)请将上述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完整。(8分)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 ⑦ ⑧
(2)结合上述知识结构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指出从明朝到清朝在对外交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2分)
②简要概括明清时期的总体时代特征。(1分)
评卷人 得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南北方人口变化
朝代21世纪教育网 南方21世纪教育网 北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从西汉到两宋期间,南北方人口数量发生了怎样变化?(1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变化?(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评卷人 得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美)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这段文字是对中国古代什么制度的描述 (2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为完善这种制度有什么突出的贡献 (2分)
(2)到了明代,这种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国家规定必须在哪一范围内命题?(2分)考生必须用什么文体答卷 (2分)
(3)如何评价这种制度 (4分)
请注意:24题为选做题,共6分,这6分计入总分,但是非选择题总分不得超过30分。
评卷人 得分
24.观察下列两图,回答问题:(6分)
图一 秦长城 图二 明长城
请回答:
(1)仔细看图或者回忆所学知识,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修建分别是为了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进攻(2分)?依据图二指出明长城的起止点。(2分)
(2)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修建都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有人由此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战争与冲突。你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举一例并加以说明。(1分)
七年级历史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如有明显错误请阅卷老师自行更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你把答案写进后面的答题栏内)
1. D 2. B 3.A 4. B 5. C 6.A 7.A 8.C 9. A 10. C
11.A 12. B 13. C 14. B 15. D 16.A 17. B 18.A 19. A 20. A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2分;第22题6分;第23题12分;请注意:24题为选做题,共6分,这6分计入总分,但是非选择题总分不得超过30分。)
21.(1)①丞相 ②厂卫(也可以答:东厂和锦衣卫)
③北京 ④郑和
⑤军机处 ⑥文字狱
⑦《尼布楚条约》 ⑧驻藏大臣
(2)①变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1分)。后果: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能答出这个意思即可得2分)。
②盛世下的危机(繁盛与危机并存、由繁盛走向危机等,甚至“帝国的彷徨”这样文学性的词也行1分)。
22. (1)逐渐增加并超过北方(1分)。
(2)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1分)。
(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农业发展等(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3.(1)科举制度(2分)。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或者答: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度。2分)(评讲时一定要向学生讲明,殿试内容虽是小字,但学生是应该掌握的,老师也是应该强调的。)
(2)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2分)。用“八股文”答卷(2分)。
(3)明清以前(或者前期)科举制度便于在全社会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分);但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使学生脱离了社会实际,钳制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才(2分)。(学生答案只要有这个意思即可得分。另:学生如果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只可得2分。“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请注意:24题为选做题,共6分,这6分计入总分,但是非选择题总分不得超过30分。
24、(1)匈奴、蒙古(把蒙古答成瓦剌和鞑靼也可)(2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2分)。
(2)主流是和平交往(和平、友好等都可,1分);举例: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太宗“天可汗”的称呼、点苍山会盟、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回族的形成等等(任何一个例子即可得1分)
明朝
建立
加强君权
巩固边疆
对外交往
清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定都南京。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清。
(1)改革行政机构:在中央废__①__,设六部;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2)设立__②__特务机构,这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3)思想上:采用“八股取士”,规定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1)雍正帝设立 ⑤ __,这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2)思想上:大兴“ _⑥___”
(对内)北方:明成祖迁都
③_,加强对北方
的控制。
(对外)东南:戚继光抗倭
④ __下西洋
东北:组织雅克萨之战,
签订《 ⑦ 》
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
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 ⑧ 。
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闭关锁国
对外
对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