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8 20:1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 2.通过反复诵读、品读中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学习比喻、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3.在朗读、理解、积累中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文体,学体裁,拓阅读。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说”是一种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我们曾背过一篇带有“说”字的文章,(《爱莲说》)对,《爱莲说》,到中学的时候,你们还会学习《师说》、《马说》等带有说字的文章。
二、读通课文,知作者,晓背景。
 (一)读通课文
1.出示朱熹的名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同学们,我们就按照朱老夫子的话来读课文,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读得让自己满意。
2.指名读课文,小组读,齐读,做到读通读顺,朗朗上口。
(二)说说作者。
1.学生根据查到的资料和课后的资料袋,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梁启超。
2.出示:梁启超积极倡导自由畅达,条理明晰、感情饱满的文风。你认为《《〈少年中国说〉节选》是这样吗?请你简单说一说。
(三)谈谈背景
1.同学们,知道梁启超为什么写《少你中国说》吗?就像老师平时所说,写文章一定是有目的的。请你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
2.出示: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在日本听日本人说到中国的时候,都说是“老大帝国”,意思是中国已经衰老,没有希望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内忧外患,中国正在一天天走向“衰亡”。但是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世上有一少年中国在”于是写下了3000多字的《少年中国说》。
三、走进课文,品语言,悟情感。
 (一)中国少年
1.同学们,梁启超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戊戌变法的失败,不得已流亡国外,忧国忧民,有家难回,他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
2.课件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从这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3.做好预设,适时点拨。
(1)结构着眼:反复、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内容集中,条分缕析,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的作用。
(2)内容着眼: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全体,层层递进,步步推进,使文章气势磅礴。
4.采用“读背法”积累。
(二)少年中国
  1.同学们,面对大好河山遭践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梁启超痛心疾首,他希望少年中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是什么样呢?(引读“红日初升……来日方长”。)
2.小组讨论: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3.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关注:
(1)句子形式:运用四字韵语,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
(2)修辞手法:比喻。借助注释,根据生动比喻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3)描写事物: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观察标点,分成三类,体会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4)象征手法运用:同学们,像这样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将抽象的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的手法,叫象征。
(5)采用“读背法”积累。
(三)热情赞颂
1.引读:同学们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自由、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幸福美好、前程似锦的东方巨人,想到这里,梁启超不由得赞颂: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同学们,1000多年过去了,世界上有一少年中国在,我们的心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她屹立东方,熠熠生辉。
出示图片:西子湖畔,G20峰会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新愿景;“一带一路”将实现各国共赢共享共发展;“天舟一号”载货飞船成功发射,“嫦娥五号”将落月采样返回……我们不由得赞颂: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配乐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美哉 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说(节选)
壮哉 中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