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电 子年纪年级教年纪案年级备课简表 _____年级______班 教师__
课题: 《将相和》 课时数: 2
教学 目标 A类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B类
1、明确文中所讲述的三个故事,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C类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果敢品质,以及顾大局、忍辱退让的博大胸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难点: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预习 作业
1、预习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浏览,了解战国期间的历史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词语。
(二)给文章分段。明确“将”、“相”所指人物,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播放视频资料《子午书简》——《读书长智慧》中的《强硬与谦让的蔺相如》的开头部分。师:通过刚才的观看,相信我们同学对课文里要介绍的人物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人物就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蔺相如,那么围绕他的聪明才智,文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下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抄写有关生字词。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将:1(jiāng)将军2(jiàng)大将
相:1(xiāng)互相2(xiàng)丞相
和:1(hé)和睦 2(hè)应和 3 (huó)和面 4(hú)和牌
2、认清字形,注意形似字的区别。
璧(和姓璧) 允(应允) 侮(侮辱) 颇(偏颇)
壁(墙壁) 充(充满) 悔(悔恨) 波(波涛)
3、理解词意。
三、联系上下文,并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意。
有关人物及历史背景介绍: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这样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四、再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横线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 事?
学生读完之后,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有同学概括为:不辱使命、虎口脱险等基本也符合段意)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有同学概括为:险中求胜、虎口拔牙等基本也符合段意)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有同学概括为:言归于好、志同道合等基本也符合段意)
五、理顺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由居功不满到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三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中发生的三个小故事,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是哪几个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复习分段。
(二)围绕一个 “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a、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b、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c、细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d、教师小结。
(三)围绕“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a、这段主要讲了哪些事情?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b、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c、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d、教师小结、过渡。
(四)围绕“避”字自学 “负荆请罪”。 a、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b、检查自学情况。
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
事情的结果是:廉颇领会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五)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六)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几大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七)布置作业。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骗取和氏璧完璧归赵 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结果:完璧归赵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 渑池之会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起因:廉颇不服气
课后反思:
学生课堂练习单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自学
读准生字的读音
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说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和氏璧”意思
学生再读课文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
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细读课文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用自己的语言说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