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7 16:4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4课时 《潼关》
授课时间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4. 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背诵古诗。
2.在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学习诗人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3.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培养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总4课时)
教学工具 教材、PPT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潼关》
一、新课导入:
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二、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2.小组合作,探究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点拨:
(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四、知识拓展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腾飞,国力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跟盖自己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定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才。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4课时
《潼关》
一,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二、整体感知
三、知识拓展
四、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组长签字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