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7 16:4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 秋词(其一)
授课时间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4. 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背诵古诗。
2.在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学习诗人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3.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培养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总4课时)
教学工具 教材、PPT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秋词》
一、新课导入
集体背诵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请学生说一说秋天给人的感受。(生答,师总结:悲凉、忧愁。)是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有《刘梦得文集》40卷。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试读课文,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悲寂寥:悲叹萧条。
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诗词翻译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5.品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6.归纳中心
这首秋词通过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鼓励学生自己练习组织语言进行归纳)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
《秋词》
一,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二、整体感知
布置作业 1.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
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2.背诵并默写本诗。
组长签字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