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初步理解“逍遥游”。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2.通过分析“物皆有所待”,理解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真实含义。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2.背景材料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3.《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南华真经》)一书,计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在战国时代的丰富和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给了后世以深刻、巨大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他关于道的理论,为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他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是对世俗观念、日常意识的重大超越;他关于生死问题的看法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为后世中国无神论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他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具有反抗专制制度和等级压迫的进步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纠正自身的文化偏向,也具有很大价值。从文学价值方面来讲,《庄子》一书展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为文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很精当的评论。至于书中主观、消极、无为的一面,我们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庄子的经历加以理解和批判。
4.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5.完成下列文言知识的积累。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鲲(
)鹏
抟(
)
齐谐(
)
坳(
)堂
迁徙(
)
夭阏(
)
榆枋(
)
斥鴳(
)
舂(
)米
晦朔(
)
泠(
)然
蓬蒿(
)
恶(
)乎待哉
穷发(
)之北
知(
)效一官
决(
)起而飞
数数(
)然
蟪(
)蛄(
)
蜩(
)
二、解释重要词语
1、怒(
)而飞
2、其翼若垂(
)天之云
3、海运则将徙(
)于南冥南冥者
4、志(
)怪者也
5、水击(
)三千里
6、去(
)以(
)六月息(
)者也
7、生物之以息相吹(
)也8、天之苍苍,其(
)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
)邪
9、其视下也,亦若是(
)则已矣。
10、覆(
)杯水于坳堂之上
11、则芥(
)为之舟
12、故九万里,则(
)风斯在下矣
13、而后乃(
)今培(
)风
14、背负青天而莫(
)之夭阏者
15、而后乃今将图(
)南。
16、我决(
)起而(
)飞
17、枪(
)榆枋而止
18、时则(
)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
19、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
20、适(
)莽苍者
21、三餐而反(
)
22、腹犹(
)果然(
)
23、之(
)二虫又何知
24、小知(
)不及(
)大知
25、小年(
)不及大年。
26、而彭祖乃今(
)以久特(
)闻
27、众人匹(
)之,不亦悲乎?
28、汤之(
)问棘也是(
)已(
)
29、穷发(
)之北有冥海者
30、未有知其修(
)者
31、绝(
)云气,负(
)青天
32、且(
)适(
)南冥也。
33、此亦飞之至(
)也
34、此小大之辩(
)也。
35、故夫知(
)效(
)一官
36、行(
)比(
)一乡。
37、德合(
)一君、而(
)征(
)一国者
38、且举(
)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39、举世而非(
)之而(
)不加沮(
)
40、定(
)乎(
)内外之分(
)
41、辩乎荣辱之境(
)
42、斯(
)已(
)矣。彼其于(
)世未数数(
)然也
43、虽然,犹有未树(
)也。
44、夫列子御(
)风而(
)行
45、泠然(
)善也
46、旬有(
)五日而后反
47、彼于致(
)福者
48、。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
)者也
49、若夫乘(
)天地之正(
)
50、而御六气之辩(
)
51、彼且(
)恶(
)乎待哉
5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
三、通假字
(1)北冥有鱼(
)
(2)小知不及大知(
)
(3)此小大之辩也(
)
(4)而征一国(
)
(5)旬有五日而后反(
)
(6)御六气之辩(
)
(7)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四、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古义:
(2)众人匹之。
“众人”,古义:
(3)腹犹果然。
“果然”,古义:
(4)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古义:
(5)海运将徙于南溟
“
海运”,古义:
(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生物”,古义:
五、一词多义
(1)知
①之二虫又何知(
)
②小知不及大知(
)
(2)名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②圣人无名(
)
③名之者谁(
)
④不能名其一处也(
)
(3)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4)之
①之二虫又何知(
)
②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④众人匹之(
)
(5)为
①以五百岁为春(
)
②其名为鲲(
)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6)志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②士志于道(
)
③博闻强志(
)
(7)穷
①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②今多穷困(
)
③欲穷其林(
)
(8)且
①且奚适也(
)
②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③彼且恶乎待哉(
)
(9)之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
)
④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⑤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⑥而莫之夭阏者(
)
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⑧之二虫又何知(
)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⑩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10)而
①怒而飞(
)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③决起而飞(
)
④而控于地而已矣(
)
⑤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⑥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
⑦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
⑨而征一国者(
)
(11)
则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②时则不至(
)
③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12)然
①奚以知其然也(
)
②虽然,犹有未树也(
)
③未数数然也(
)
(13)
以
①以五百岁为春(
)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③奚以知其然也(
)
六、文言词语活用
1.《齐谐》者,志怪者也
(
)
2.而后乃今将图南
(
)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
4.不过数仞而下
(
)
5.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
)
七、文言句式
(1)此小大之辩也(
)
(2)《齐谐》者,志怪者也(
)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4)南冥者,天池也
。(
)
(5)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补出6----9省略内容)
(6)翱翔蓬蒿之间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8)众人匹之
(9)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11)奚以知其然也(
)
(12)彼且奚适也(
)
(13)而莫之夭阏者(
)
(14)彼且奚适也(
)
(15)奚以知其然也(
)
(16)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17)翱翔蓬蒿之间(
)
(18)之二虫又何知(
)
八、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①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
【自研自悟】
1~4节,写了那么多的事物,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你认为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的大鹏形象?作者对大鹏是怎样的态度?
【自练自提】
翻译下列句子: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④邪?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说说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这些“笑”与“逍遥游”有什么关系?
【自研自悟】
“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3.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
【自练自提】
1.《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2015新课标卷2)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2014新课标卷2)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
。”。(2015石家庄二模)
4.
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5.
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
,
”两句。
6.《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7.《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
,
。
8.在《逍遥游》中,庄周引用《齐谐》中描写大鹏凭借六月息腾飞而起的阔大景象的句子是:“
,
”。
9..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
。
10.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4.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
,
,
。
5.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
6.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庄子
永恒的乡愁
鲍鹏山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吴文英《庄子独见·论略》
一
在先秦士人中,庄子是很独特的一位。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斓的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唯利禄是求,无什么情操与价值标准,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合纵连横,权倾朝野,名满天下。《孟子》中载景春对孟子的话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确实是大丈夫吗?他们一怒诸侯便恐惧,他们安居不动,天下也就安定无事”,可见他们的显赫与威风。纵约长苏秦“位尊而多金”,风度翩翩地来往于六国之间,身兼六国相任,皮包中装着六国的相印,碰碰撞撞地作着舒心的响声,连他的父母都洒扫而郊迎三十里了。一部《战国策》说尽这些人杠杆天下之势。这颇使第二类人如孟子者满腹酸醋。孔墨孟荀等人,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坚持不放如同身家性命,且还负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常常对诸侯发牢骚,对第一类人吹冷风了。他们暗中羡慕第一类人,却又只能冷眼旁观,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动荡不安、沸反盈天又一塌糊涂,而自己的呼声愈来愈被淹没了,愈来愈受诸侯的白眼了,便只好退回房里,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给后世留下一篇篇好文章。但以上两类人虽有大区别,亦有大相同,他们都热衷于都市生活,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孔子在野外的时间不少,并且也颇受苦难磨练,但他那辆常由他自己执鞭驾驶的在阡陌间奔驰扬尘的车马,其辙印是直通城市,且直通诸侯的官邸的;孟子一生足迹不出齐稷下、魏大梁和滕文公的衙门;韩非出身韩国贵公子,更是自小在闹市中厮混;墨子呢?他出身“贱人”,但他也是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并且他的主要活动是以城市及诸侯这个背景展开的。另外,这些人还汲汲于从“治于人”变为“治人”,并津津于研究如何“治人”。由此,以上两类人都是“城市文化”的代表,是热闹场中的人物。
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我现在要写的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仪态万方,神韵天成。如果说孔孟荀韩的著作中多的是社会意象或概念,充斥着令人生厌的礼呀、仁呀、忠恕呀、战争呀、君臣呀的话,那么他的著作中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自然的天籁。这里生活着的是令人无限景仰的大鹏,怒气冲冲的挡车的螳螂,自得其乐的斥,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这些自然意象构成了他著作中独特的魅力。他一生没有在大都市里混迹过,官也只做到漆园小吏,大概比现在的乡长还小——并且决没有贪污索贿。所以他不但没有大宗遗产留给儿孙,便是他自己,也穷得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知道这位庄先生借得起还不起,就巧妙地拒绝了。后来他便只好以打草鞋为生。据他的一位穷同乡——不过后来发了迹——“一晤万乘之主而益车百乘”的曹商的话,当曹商从秦王那里得到一百辆车的赏赐,高尘飞扬地回乡炫耀于庄子时,他见到的庄子已穷得“槁项黄馘”——脖子干枯而皴,面皮削瘦而黄了。不过此时庄子的智慧与幽默还依旧焕发且锐利无比,使得这位曹商先生反显龌龊了。他含蓄而尖刻地讥刺曹商舔了秦王股沟中长脓的痔疮,这种讥刺后来成了中国民间讥嘲拍马者的成语。
庄子的乡野文化特征及其挨饿本色,都是先秦其他学子所没有的。比如孔子,假如他真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他也有三千块腊肉了。所以他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要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再加上生姜细细炖烂,这才下箸。而且酒量特大,一般是喝不到失态的地步的。孟子呢?带着他的众多门徒在齐宣王那里一面大吃大喝,一面又发“君子远庖厨”以及“万物皆备于我”的既清高又潇洒的言论,齐宣王甚至要给他在国都正中盖别墅,再用万钟谷禄来养他的弟子哩。由此可见,庄子的独特,挨饿本色村夫家相是其一。
不过这里得交代一句,庄子并不是没有城市户口,不愿在城市里做盲流才住乡下的——他本来至少可以到城市开一个鞋店,干干个体经济,说不定还能暴发——庄子之住乡下,乃是他死心塌地的选择。楚王曾派人去请他,说愿意以天下相烦,客气得很,但此时庄子正专心致志地在濮水上钓鱼,眼神直盯着水面上的闲逸的浮子,没有理会这飞黄腾达的机遇,冷冷地把使者打发走了。而他自己像个真正自由的野田之龟,弋尾于涂,虽则不如孔孟炫赫与实惠,却其乐无穷。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
庄子的第二个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先秦诸子中惟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无疑,他是较为亲切的。吕思勉〔吕思勉(1884—1957〕江苏常州人,史学家。《先秦学术概论》说庄子哲学“专在破执”,可谓一语道破,很多我们执著不放孜孜以求的所谓价值,到底对我们心灵有什么好处呢?“破执”后来是佛教的特色,难怪《庄子》一书被后世的道教徒称为《南华真经》而与佛教抗衡呢。
二
庄子也寂寞。他和名声赫赫的孟轲是同时代人,并且两人还有共同的朋友(比如梁惠王),但孟子的著作中没有提到庄子,庄子也没有提到孟子,可见他与世隔绝得多么严重。我是常常为此感到遗憾的,老子与孔子据说是相见过的,并且有些抵牾,但这两人都不善辩论,没有留下太精彩的对话,一个朴拙深厚,长者风度,言简意赅;一个彬彬有礼,温良谦让,立论中庸。两个平和的人在一起,是不大能有趣味的。但庄子和孟子就不一样了,若他俩能相见,一样的傲慢与偏见,一样的激情浩荡,那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孟子是当时的辩论高手,这方面名满天下,以“好辩”著称;庄子呢?言语文章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况且这两人,一个执逻辑利器,无敌不摧,无坚不克;一个肆诗性智慧,浩浩荡荡,大气包容;一人力拒杨墨,一人终身剽剥〔剽剥〕攻击。孔子之道。这两人若能相见,会在历史的原野上战成甚番气候!会有多少好看的文章传世!
哲学乃是智慧的对话或碰撞。当时两位最了不起的哲学家却如此隔膜,实在叫人费解。梁惠王被李贽〔李贽(1527—1602)〕泉州晋江(现在福建泉州)人,原名载贽,号卓吾、宏甫、笃吾,温凌居士、百泉居士。明代思想家、戏曲理论家。贬讽,说其资质太差,我看真有这么回事,不然,他怎么不知道引见孟庄两位呢?
庄子一生中,惟一的朋友是惠施,这两人中间有不少争论。总的来说,惠施现实,讲实证,恪守物我界限;庄子玄想,讲悟性,力主物我贯通。因此,惠施讽刺说庄子的言论大而无当,所以为人所弃;庄子反唇相讥,说惠子被茅塞堵心,不知天外有天,固执无知。这两人生前有猜疑,并不十分友好,惠子疑心庄子要抢他相位,庄子则刻薄地说惠子是视腐鼠为美餐的鹞鹰。但惠子死后,庄子却十分悲伤,在惠子墓前唏嘘难禁,以“郢人失质”为喻,痛吊这位老对手。因为除惠子外,再无人与他辩论阐发了。这也可见他当时的寂寞心境。
另外,如果不怕别人指我为偏激的话,我还认为,在先秦诸子中,就其著作所讨论的范围和深度而言,真能称得上为哲学著作的,除了《老子》,也只有《庄子》了。试平心想一想,《孟子》中除了论“人性”的几节有哲学意味外,其他的不都是在谈政治甚至政策吗?
三
毫无疑问的,先秦诸子中,庄子最有魅力。当庄周先生对炙手可热的暴发户们——他当着梁惠王的面直指为“昏君乱相”——投以轻蔑的一哂,并把他的超人的智慧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研究时,他就魅力无穷了。他给我们指出了人生中的无数尴尬,“无逃乎天地之间”的窘迫以及我们心智上的种种迷障,我们在他的嘲弄面前面红耳赤却又处处豁然。当他唱着:“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郗曲,无伤吾足〔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郗曲,无伤吾足〕出自《庄子·人间世》。”(带刺的迷阳草啊迷阳草,不要挡住我的路,不要伤了我的脚,我已经在绕着弯儿走了!)时,我们会马上想到自身常有的人生触觉——而这时,他简直就是我们的知心了!他知道我们的怨怒以及求和而不能的委屈,他的魅力真正地动人肺腑。我总觉得,虽然《论语》中有孔子的形象,《孟子》中有孟轲的形象,但都不及《庄子》中庄子的形象来得有魅力——我坦率地承认,我最尊敬孔子,最同情韩非子,但我最热爱庄子。我曾说庄子是表情古怪的,这是因为我无法想像他的形象。孔子似乎是一贯严正而间或幽默的;孟子是气势汹汹咄咄逼人的;韩非子是怀才不遇冷峻孤单的;但庄子呢?他的表情太丰富了,一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湎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的泛舟者、闲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无聊的穷汉;有时他去远游,有时他又安坐家中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他的思想——我们确实无法界定他的形象,他太丰富,太浪漫,太抒情,太不拘一格,或者说,有时他太出格。同时他又行踪不定。我们可以对孔子的行踪了如指掌,孟子、韩非子也一样,我们知道他们在哪里求学,然后又在哪里求用,我们知道去什么地方找他们或等他们。但对庄子,我们只有张皇四顾,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从江湖上传来的他的消息总是云遮雾障,且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我寻求庄子魅力的秘密已有多年,现在我愈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认为,庄子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激情与超脱,两者奇迹般地融合在一起,大凡一般人在激情与超脱之间只能取其一,并已显难得,而庄子却能熔铸而兼之——从超脱上讲,没有人能像庄子那样藐视一切,漠视一切,高高在上地俯视一切并嗤之以鼻,当这种时候,他站在世界的对面打量着,打量着这个庞大丰富的对手,但他最终发现这个世界微不足道如草芥,虚张声势如小丑,于是他背身就走了,深愧来到这里。这时,他的灵魂确实已飘然远去,去了那“无何有之乡”,只有他憔悴的身影仍在人间伶仃而孤傲,如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但是,他又能在如此超脱与轻蔑时,表现出充沛的激情而无一丝的尖酸(试问谁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同样的,没有谁能像他那样热爱一切,充满激情地对我们谈论一切了!他使万物都具有了灵性,或者说具备了感动人心的诗性,他使鬼魂、神灵以及种种动物、植物甚至土偶桃梗都栩栩如生地对我们说话——他简直就是点化万物的巫卜!他在蔑视与摒弃这个世界时,又使这个世界如此的生机勃勃,意趣盎然,充满诗性光辉!于是我们感到,他与这个世界做了最长久的厮守,故而有了最绵缈的缠绵!这时,我们看到他对这个世界像对待一个久已失去昔日风采的旧恋人,那种既恼又怜且遮掩的丰富神情简直使我无所适从。在极端的蔑视里有极端细致的体察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极端的失望与无奈。这当然归源于庄子超人的理智与心灵:他的理智时刻像哲人那样的清醒,如蛇行草上,不粘不滞,寒气渗透又敏锐无比;他的心灵却无时不像诗人那样沉醉,如鸽立檐间,不怨不怒,怜悯四溢而柔情万种。他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作践给我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独自失声痛哭。他不就是这样恣肆怪诞、汪洋浪漫吗?一路挥洒着他的天才、激情与痛苦,在那个受了伤的时代,还有谁比他抚摸伤口的姿势更令人难以忘怀呢?还有谁的著作像他那样,纯是一片弥漫开去的天才、激情、甚至热血呢?
所以,别人写文章是为了哲学,为了政治,为了争辩甚或为了富贵,庄子写文章似乎只为了打发他的天才,打发一个天才谪居混乱流血的人间时的那种无聊漫长的时光。对人间苦难的深重怜悯压迫着他,使他不得不对人间有所作为、有所供奉。虽然他充满去意并且认定人间只是短暂的逆旅。才华是人生之累,它往往带给人双重压迫。首先,越趋近天才,便愈能感觉到天人之际的悲哀,这种形而上的悲哀是致命的毒液,并无人间的良药可解,“天乎!人乎!”“人不胜天久矣!”庄子曾这样感喟,可见他曾如何地挣扎解脱而又终于认命。同时,在险恶的人生中,才华还会引起像妒嫉、排挤等等的无聊至极的陷害。只要这个社会以平庸为平衡,那么这种厄运便永不可免。庄子是个体经营,又独居乡野,不与人争权夺利,用韩愈的话说,是属于“疏远又不与同其利者”,所以他倒不怕这些。但他身处乱世,深知“膏火自煎,山木自寇”的道理,况他木秀于林,总能预先感受到一些不祥的风声,所以他说他要处于“才与不才之间”,这是在险恶中生出的智慧。但也更需要能在刀丛中赤足跳舞的技巧。他于学无所不窥,但真正令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是他的汪洋天才。我有时在陇海线上驰过河南商丘地段时,在车窗中望着这一片近乎贫瘠的土地,是常常讶然这片土地的内在生育力的。或许她贡献出一个庄周时已倾尽地力了,才显得如此的寒伧?但我相信,庄子已使这片土地神秘而神圣,无尚光荣。
商丘的庄周把他得之于造化的天才及痛苦转化为汹涌而出的智慧,庄子的见解与其说是知识、哲理或逻辑,毋宁说是智慧,是层出不穷的智慧。这种真哲人的气质令我心仪不已。真的哲人,大智慧的人,在面对世界时是并不吃力的,相反地,倒是轻松自如得心应手。谁能像他那样用微笑来面对丑恶?而这微笑,只是轻微的一丝,不易察觉地掠过他的脸,便如炎阳照雪,那些丑陋便悄然融化,而那些涂抹得完美厚实的凶恶,也就狼狈地原形毕露了。我仅举一例。我们知道他是反对战争的,这种兼并而致的统一往往不过是统治者的权欲而已,人民并不认为只要统一,宁愿生活在像嬴政那样的暴政之下。但庄子对此并不像墨子那样辛苦而急切,也不像孟子那样愤怒而失态,他只微微一笑,给人们说了一个故事,显出大智慧在面对丑恶世界时所能有的从容与最使人忍俊不禁的平淡。他说:“你们知道那寸许长短的迟缓、丑陋、肮脏的蜗牛吗?别看它微不足道,它身上寄生着很认真的寸土不让的生灵呢,有一个在蜗牛左角立国的国家,叫触氏;一个在蜗牛右角立国的国家,叫蛮氏,这两国有一天为了争夺土地而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了,战争的结果是伏尸百万,战胜的一方追逐失败的一方,竟旬又五日而后返,整整十五天才回来!”——还有比这更让人辛辣难忍的幽默吗?还有比这更高明的寸金杀人的技巧吗?他经常踟躇乡野,在田坎、水堤以及湿漉漉的树林里颇有兴趣地研究各种小东西,跳的,蹦的,爬的,蠕动的,有足的,无足的,观察仔细,极度耐心,孜孜不倦。欢欢喜喜如一个老顽童,而他研究这类小东西的执著认真煞有介事却不亚于孔孟之研究君王大臣。他当然知道什么是蜗牛,他更知道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辩证关系,他实际上是充满恶意地把人间的价值、利益等等掷到那黏乎乎的蜗牛角上了!然后,像所有导演恶作剧的孩子一样,得意洋洋地看着别人出丑卖乖,他不动声色地袖手旁观,有时又掩口而笑。——我由此领悟,真的高手击败对手不过是微微一笑!但这种挟泰山以超北海的雍容气度又岂是常人所能具有的呢?
四
织草鞋的庄周神情枯淡,不疾不徐。但我相信他此时的精神正在那九万里的高空,青天在背,人世在俯。他是江湖上人,他就从水中孕育出那超越尘埃的大鸟,横空绝世,惊世骇俗。逍遥而游的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独来独往,那种俯视人生之态势,莫之夭阏之洒脱,那份孤独与骄傲,确实让儒家所蝇营狗苟的功名利禄黯然失色。我是常常能感受到儒家强作的严正在庄子的略带滑稽的微笑面前的尴尬与不安的。儒家坐稳了国教的高椅,用铁的原则规范所有的行为甚至思想,煊赫威严,神圣难犯。但它难免芒刺在背:一个杀手在野外游荡着,并且以超出的智慧,使它束手无策。
我不能避开庄子的人格不谈。在先秦,我认为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杨朱的贵我人格,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的大丈夫人格,锋芒毕露,正义在胸;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平和公正,循规蹈矩;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虽然后来荀子式的人格遍布天下,那种带有老人和妇人特征的思维方式及性格几成民族性格,我依然敬仰墨子尊重杨朱,佩服孟轲而心仪庄周。没有人愿意为天下自苦如墨子,也没有人敢于为个人自私如杨朱,更没有人敢在专制的社会里学孟夫子,学庄子的遁世无闻也极难。正因为这样,才显得凤毛鳞角,才显出大勇气,大人格,大精神。这里不谈别人,只谈庄周,当庄子唱着“一而不党”的调子从我们身边掉臂而过时,我们不能不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他是在瓦解铁板一块举手措足都强求一律的政治。况且我们在人群之中感到多少孔子所津津乐道的“恕”了呢?孔孟都讲德、行,但这种建立在人群中的德行,不是往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吗?不是有很多人为他的高尚的道德而付出代价,更有一些人又大获其卑鄙的好处吗?我倒并不是反对人群,但人群中如不给个人以选择自己行为与思想的自由,这人群就不值得留恋,还不如“一而不党”,没麻烦。孔子讲“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潜台词,那就是他认为人性是一致的,有共同的趋鹜与规避,因而也就可能有一种大家共同接受的标准原则来统一人们的追求和幸福感。于是“礼”就出现了,它既像它所许诺的那样,是对人群幸福的保障,也是对异端进行起诉和惩罚的根据。这便使得儒家文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专制意味。庄子呢?他对此冷笑:怎么能断定你厌恶的不正好是我希求的呢?怎么能断定你希求的不正好是我厌恶的呢?我与你既然是不同的个体,为什么不能有不同的个性与趣味呢?为什么不能有不同的思想与志向呢?凭什么一定要统一它们呢?统一它们到底是为了谁的利益呢?有足够的道德依据吗?天下有不易的人人喜爱的“正味”“正色”“正处”吗?在《齐物论》中,他证明的就是万物的差异性与不完美性,从而论证世间万物的平等并存关系,否定了儒家的“礼”。他真个是专制政治与专制思想的死对头,又是难以制服的对手,他游荡江湖,我行我素,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在历史的擂台上飘然落定,使腐儒不寒而栗。
如果儒家坚持要求个人削平个性,适应社会,认为完美的个性就是无我地奉献给社会;那么庄子则要求社会适应个人,他坚定不移地认为,假如一个社会是道德的、合理的、正义的,是生机勃勃的而不是僵死的,那么这个社会就必须尽可能地为个体提供自由与发展的条件。同样,个体能否感到自由与幸福,能否有充分的权力表明自己的思想与意愿而不受到暴虐,是这个社会存在的最终道德历史依据。庄子就在他乡下的土屋中一厢情愿地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地炮制出这一套反对“城市规则”的纲领,他是自由个体经营者,当然反对井田制,未开阡陌之前的随意种植与收获很合他的心意。但他的这些天才的漫无王法的纲领,使得宣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君王大为气馁与不安,也使得儒家的卫道者们在历史的每一时期都对此劳神竭虑又无可奈何,甚至在开明的唐朝,不也有韩愈反对他吗?要求“文以载道”并且不惮为师以便“传道授业解惑”的韩老师,在排斥佛老时的专制面孔以及那种真理在握的自我感觉就很让人反感。
五
但是,庄子留恋的已经失去,他所向往的又迟迟不能到来。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从庄子那里,我们知道了这种致命的乡愁与致命的寻找,他的哲学就是对失去的家园的怀念。而他自己,也在时时眺望着故乡,计算着回归的日子。人间的世界不过是逆旅,而这世界又是多么的贫乏、混乱,无诗意无色彩啊!所以,当他的老妻死了时,他击缶而歌,送她回到“故乡”。现在,寄寓土屋的旅人只他一个了,他可能更加自由,但也更加无聊与落拓了。“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出自《庄子·大宗师》。”(你已返回故乡了,而我还要寄寓人形之内,在这人间羁旅啊)——这孟子反、子琴张二人在朋友子桑户灵前的悲歌,就是庄子对人间满怀倦意的流露。“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而不知归者邪〕出自《庄子·齐物论》。!”(我怎么能知道悦生不是一种迷惑呢?我怎么能知道恶死不是就像顽童离家不知归去一样呢!)
庄子疲倦了,他已经不胜乡愁了。对着永恒消失的故乡,他只能对着落日唱着永恒的恋歌,不再希冀安居;对着被眼泪和血充满的历史之河,他长歌当哭,这是怎样的忧伤绝伦的调子啊。他唱着,掉头不顾了。他一生都浪迹在帝王们找不到他的江湖上,在流浪结束的时候,他走向了永恒,走进了我们代代血脉相传的记忆。是的,他大树长青,永垂不朽,而他的思想则正如他自己的话所说:“薪尽火传,不知其尽”〔薪尽火传,不知其尽〕语本《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逍遥游答案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Kūn
tuán
xié
ào
xǐ
mínɡ
è
fānɡ
yàn
chōnɡ
shuò
línɡ
Hāo
áo
wū
fà
zhì
xuè
shuò
huì
tiáo
二、重要词语
1、怒:奋起。
2、垂:边远。
3、徙:迁移。
4、志:记载。
5、击:拍打。
6、去:离开。以:凭借。息:气息。
7、吹:吹拂
8、其:表选择,是------还是------
。极:尽。
9、是:这样
10、覆:倾倒。
11、芥:小草。
12、斯:则,就。
13、乃:才。培:通作“凭”,凭借。
14、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夭阏(è):遏阻、阻拦。
15、图:打算,计划。
16、决(xuè):疾的样子。
而:表修饰。
17、枪(qiāng):接触。
18、则:或。控:投下,落下来。
19、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之:去到。
20、适:往,去到。
21、反:返回。
22、犹:还。果然:饱的样子。
23、之:这。
24、知(zhì):通“智”,智慧。
及:比得上。
25、年:寿命。
26、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27、匹:配,比。
28、之:主谓间,消独。是:这样。已:矣。
29、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30、修:长。
31、绝:穿过。
负:背。
32、且:将。适:到。
33、至:极点。
34、辩:通作“辨”,辨别、区分。
35、知:才智。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
36、行(xìng):品行。比:比并,合。
37、合:满意。而:通作“能”,能力。征:取信。
38、举:全。劝:劝勉,努力。
39、非:责难,批评。而:表转折。沮(jǔ):沮丧。
40、定:认定,分清。乎:于。分:区别。
41、境:界限。
42、斯:这。已:罢。于:在。数数(shuò)然:急急忙忙的样子。
43、树:树立,建树。44、御:驾御。而:修饰
45、泠(líng)然:轻盈美好的样子。
46、有:又。
47、致:罗致,寻求。
48、行:步行。待:凭借,依靠。
49、乘:遵循,凭借。正:本;自然的本性。
50、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51、且:尚且,还。恶(wū):何,什么。
52、无功:不建树功业。
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三、通假字
(1)冥通“溟”,大海
(2)知通“智”,智慧
(3)辩通“辨”,区别
(4)而通“耐”,能
(5)有通“又”;反通“返”,往返
(6)辩通“变”,变化
(7)邪通“耶”,疑问语气词
四、古今异义
(1)虽然这样
(2)一般人
(3)食饱之状
(4)游动的雾气
(5)寿命短的
(6)海动
(7)天空飘浮的生物或尘埃云气等物。
五、一词多义
(1)知
:①动词,知道
②名词,智慧
(2)名:
①名词,名称
②名词,声名
③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④动词,说出
(3)息:
①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名词,气息
(4)之:
①代词,这
②结构助词
③动词,到,到···去
④代词,他
(5)为
:①动词,作为,当作
②动词,叫做
③疑问语气词,呢
(6)志
:①名词,志向
②动词,立志
③动词,记住
(7)穷
:①形容词,尽
②形容词,生活困难
③动词,走到尽头
(8)且:
①副词,将要,打算
②连词,而且
③连词,还
(9)之:①助词,的
②助词,的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取消句子独立性⑥代词,它
⑦动词,到,往⑧代词,这些⑨代词,他
⑩代词,他,指彭祖
(10)而
: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就⑤连词,表并列
⑥连词,表转折⑦连词,表转折
⑧连词,表转折
⑨一说通“耐”,引申为“能”
(11)则
:①连词,就
②连词,或者③连词,那么
(12)然
:①代词,这样②代词,这样③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3)以
;①介词,把
②介词,用
③介词,凭
六、活用
1.怪:形容词做名词,怪异的事物。
2.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行。
3.南:名词作动词,南行。
4.下:名词作动词,降落。
5.合:使动用法,使……满意;征:使动用法,使……信任。
七、文言句式
(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判断句
(5)判断句
(6)省略介词“于”(7)省略主语“宋荣子”(8)省略介词“于”(9)省略主语“众人”
(10)宾语前置(11)宾语前置(12)宾语前置(13)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4)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5)介词宾语前置(16)介宾短语后置
(17)介宾短语
后置(18)宾语前置
八、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①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
是……
,还是……。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呢。
【自研自悟】
1.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逍遥游》文中如此描绘“大鹏”的形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文辞极尽想象,着力描写了一个一举千里、硕大无比的大鹏鸟形象。“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鹏鸟振翅而飞,由北向南壮游南海,气势极大。这样的大鹏虽然神奇不凡,形象高大,但必须凭借“海运”才能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是“有所待”的,是不可能摆脱外物束缚的。而综观全文,庄子要表达的是对绝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大鹏既然有所待,显然不是庄子完全肯定的一个形象。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庄子如此渲染大鹏的形象呢?这就必须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由于庄子生逢乱世,现实的困窘处境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幻想从虚无缥缈的境界中寻求思想解脱。以此看来,文中反复描绘的受到束缚的大鹏就是处在人生困境中的庄子,有所待不自由的大鹏身上寄寓的是庄子那颗被人类苦难禁锢的灵魂,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他欲飞的理想和无法超越的悲哀。
3.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笑别人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从而引出真正的逍遥。
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游”,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3.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4.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5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6.1.《庄子?逍遥游》指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2015新课标卷2)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014新课标卷2)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015石家庄二模)
4.
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安徽屯溪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5.
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两句。(陕西省洛川中学2016届高三模拟3)
6.《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贵州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模拟3)
7.《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河北鸡泽县一中高三周测3)
8.在《逍遥游》中,庄周引用《齐谐》中描写大鹏凭借六月息腾飞而起的阔大景象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河北省保定市2016届高三摸底考试)
9.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1.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12.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13.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4.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