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
【教学目标】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自学自测】
结合鲁迅年表梳理文本内容。
?鲁迅年表
年?份
::::事?件::::
1881?
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1893
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重病,家产中落。
1898?
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2?
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6?
与朱女士结婚,复赴日本,中止学医,研究文艺。?
1909?
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8~1936?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创作源源不断。
1936?
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于上海病逝。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经历
【自研自悟】
1.鲁迅的好梦(结合自练自提中的《梦》理解)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有哪些??
鲁迅曾经学过医,凭着鲁迅的聪慧与勤奋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医,可鲁迅为什么最终弃医从文了?那当初又为什么去学文呢?
大家知道,梦想总是美好的,但如果你们的梦想在突然间都破灭了,那么此时你的内心感觉如何呢?(
)当然,我们的鲁迅先生也不例外,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演讲中就曾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走。
2.鲁迅的寂寞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独叫喊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1)说说鲁迅在这里的寂寞具体是指什么?
?
(2)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
3.鲁迅的呐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1)首先大家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
(2)鲁迅看到了希望吗,如何理解这里的希望?
??
【自练自提】
鲁迅的《梦》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梦》
赏析:
补充材料:
鲁迅《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灵台无许逃神失”,诗一开头就用希腊神话白虹神箭射心这个形象的比喻,倾诉了作者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作者鲁迅还在南京求学时,就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密切注视当时的政治局势,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到日本后,又接受了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潮影响,因而祖国的垂危、人民的苦难,更象神箭一样射中了他,使他无时无刻不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担心和忧虑。这句诗展示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挽救国家危亡看作自己神圣职责的革命胸怀,表现了鲁迅积极战斗的人生观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风雨如磐暗故园”,是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犹如磐石压顶,使祖国暗无天日,景象惨淡,岌岌可危。这句诗,高度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黑暗悲惨的现状,是产生“灵台无计逃神矢”这一强烈感情的客观原因。作者鲁迅这时虽身居异域,远隔重洋,但万里海天,并没有隔断他同祖国人民息息相通的联系。他遥念在帝国主义列强宰割蹂躏和清王朝反动统治下的祖国。灾难重重,危机四伏,内心的忧愤溢于字面。“暗”字不但写出了黑暗动荡的祖国的政治形势,而且写出鲁迅无法遏制的愤慨和深沉的忧虑。
“寄意寒星荃不察“,“意”,指作者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荃”,指人民。这里,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自己拯救祖国的希望,希望他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能为“荃“所理解,即希望祖国人民觉醒起来。作者鲁迅当时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鲁迅对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还估计不足,因此发出了“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慨叹。鲁迅慨叹“荃不察”,是迫切希望祖国人民能尽快觉醒,以便担当起拯救祖国的任务。
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对祖国、对人民发出的庄严誓言,决心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虽然人民暂时还未觉醒,但他要尽自己的努力,唤醒群众,和群众一起参加战斗,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一肝胆照人,气贯长虹的诗句,字字倾注了作者鲁迅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心,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气概,将诗的感情升华到了一个激昂慷慨,热血沸腾的高度。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新文苑:指
"五四"以后的文艺界。鲁迅认为当时的新文化界很寂寞。
旧战场:作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
"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自从支持着《新青年》和《新潮》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二年这三年间,倒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
两间:指新文苑和旧战场之间。
荷:肩负着。
彷徨:游移不定,不知往哪儿走好。
作品赏析
本诗可见鲁迅的彷徨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它不是颓唐,而是由进取,有奋斗。而且,鲁迅的这种彷徨的心境,后来在斗争中很快地改变了。他在1926年11月就说:"我已决定不再彷徨,拳来拳对,刀来刀当,所以心里也就舒服了"(《两地书·七九》)
鲁迅写《题<彷徨>》这首诗时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他已没有孤独、寂寞、彷徨的心情了。他写这首诗,固然是为了介绍自己写这本书的情况,以便友人更好的理解这本小说;更重要的是,鲁迅回顾了自己走过的这一段路程,严于解剖自己,不断前进。(《两地书·七九》)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答案:
1.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北京。
侍亲疾、求新知、攻医学、搞文艺、抄古碑、应索稿。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选择学医,救民报国;领悟要著,弃医从文;悲哀寂寞,深刻反省;苦闷沉默,思索追寻;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1)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滕野先生》:看录象;救治象他父亲那样的人;日本明知维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痛苦、失望、寂寞
(1)鲁迅先生所说的寂寞是指奋斗者苦于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途径而产生的愤懑与彷徨,是战士们在精神上的孤独。
(2)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圣贤皆寂寞。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寂寞。可以说,没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诗仙”,李煜当不是“词帝”,屈原留不下名传千古的《离骚》,鲁迅也写不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由此可见,寂寞别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生,大家应该直面而不是回避寂寞,应该战胜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败。
3.(1)“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这里的“梦”是指一种憧憬、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种各样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但这一个又一个的“梦”不是“黑如墨”,就是“墨一般黑”,没有什么不同。身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就象在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身热头痛,快要被闷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