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8 21:5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湖心亭看雪
dài
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之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不仕,入山隐居、著书。课文选自作者晚年作品《陶庵梦忆》,当时明朝已亡。张岱的散文以清淡天真之笔,寓情于景,寥寥几笔,便意在言外。
正音
更定
毳衣
雾凇
铺毡
gēng
cuì
sōng
zhān
沆砀
一芥
强饮

崇祯
chóng
zhēn
hàng
dàng
jiè
qiǎng

  先朗读课文,再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圈画出还不解的字、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翻译课文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下了三天大雪,湖上人影、鸟迹全无,寂静的什么声音也没有。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和云和山和水,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来到湖心亭,竟然看见还有两位游客,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仆正在煮酒,炉火正旺,水也正沸。见到我,他们喜出望外,说:“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现客居此地。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下船时,船夫嘟嘟哝哝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余拏一小船
上下一白

客此
数词,译为“一(叶)”
古时夜间计时单位
客居
(名词作动词)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

副词,全

知识存储卡
1、一字多义
2、词类活用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数词,译为“一个”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西湖雪景
我认为
写得好,写出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2)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1、“天与云与山与水”显得很拖沓,古人惜墨如金,却一连用了三个“与”,其实一个都不用也说的通,可不可以不要这些“与”字呢?为什么?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如画卷平舒,让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同时读来,又给人一种平和、愉悦的感觉。这种效果类似《醉翁亭记》中的21个“也”字的连用。
2、这一句中量词应该是: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能不能改,为什么呢?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写作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技巧:
1.语言简练
2.抓住特征
写湖心夜景
其总的印象是
特写景物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堤.亭.舟.人;
痕.点.芥.粒.
全景
广漠
特写
渺小
这景确实很美,但旁人对半夜看雪的行为是怎么看的?
1.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张岱的“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
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为什么他们不结伴而行,共赏西湖,而是这么快就作别了呢?不正可以成为他的知己深交吗?

〈西湖梦寻〉自序》:
“余生不展,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由于这种深情而又伤感的心态,对西湖的欣赏,张岱认为“深情领略,是在解人”。西湖于他,不论冬春,不论日夜,不论晴雨都是美的,而这种种的美,都是由于他的深情领略。所以,他一直认为唯有自己才是西湖真正的知己,唯有他最能深刻领会西湖的性情和韵味、美丽和哀怨、快乐和寂寥。他喜欢和西湖独处,和她对话,再无外人能够介入他们心灵的默契和情感的温馨。
张岱写此文,是在他晚年,那时明朝已亡,但作者纪年却仍用“崇祯五年”,用意何在?
探究心境
提示:
崇祯五年十二月
《陶庵梦忆序》则说: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自为墓志铭》中这样写道:“蜀人张岱,陶庵旗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古董,好花鸟……”
抒发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表达决不与新统治者合作的高士情怀。
张岱的《自题小像》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
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
讽世
自嘲
卓然独立
骂时
看雪
寒夜独舟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景——广阔
特写——渺小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大)
(小)
(热)
(冷)
情景对比
情景对比
(孤独)
(巧遇
知己)
抒发:
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运用白描手法,人与景相映成趣;《江雪》采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表达感情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江雪》则表现被贬之后的愤懑与孤独。
柳宗元是因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
张岱是因“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
“境”——并无二致
“情”——方圆殊趣
假如时空可以切换,张岱与柳宗元相遇了……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人生如鸿爪雪泥,
转眼将各奔东西

暖流刚刚融化冰雪,
又平添些许无奈的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