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电现象—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电现象—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08 12:0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电现象
一、知识梳理
(一)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用______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2.带电体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2)负电荷: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
4.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是由______与______组成的,原子核带______电,电子带______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目______,原子呈______性.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两种不同物质互相摩擦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弱的______电子,带______电.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强的______电子,带______电.
5.摩擦起电的本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______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______.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
2.验电器:(1)主要结构: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______.
(3)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电流
1.电流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物理学规定,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在金属导体只有负电荷能定向移动,故电流的方向与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______.
3.电池:
(1)发明者:______.
(2)种类:普通干电池,______,______,______,锂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太阳能电池……
(3)作用:把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以提供持续电流.
(4)电池有______、______两个极,在电池外部电流从______极流出,从______极流回电池.
二、易错分析
1.“排斥”的两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吸引”的两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
2.验电器不仅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而且还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物体带电越多.
3.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三、达标训练
1.在原子中,带负电的粒子是(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带电的是(

A.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时,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吸引铁屑
D.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着许多细微脏物
3.如图所示,小聪用橡胶棒在动物的毛皮上摩擦后,橡胶棒和动物的毛皮带电情况分别是(

A.正电、正电
B.负电、负电
C.正电、负电
D.负电、正电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橡胶棒与其他物体摩擦后,橡胶棒一定带负电
B.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说明丝绸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上
C.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橡胶棒带负电,则毛皮一定带正电
D.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仍不带电,说明这两个物体没有电荷
5.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
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
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
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
6.把两张用丝绸摩擦过的塑料片相互靠近时,它们会张开.这是因为(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7.甲和乙两个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甲带正电,乙不带电,会出现的情形是下图中的(

A
B
C
D
8.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得(

A.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B.中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C.质子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
D.原子核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
9.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B、C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

A.小球A带正电
B.小球B带正电
C.小球B可能不带电
D.小球A可能不带电
10.摩擦起电的原因是(

A.摩擦创造了电荷
B.摩擦使原子核发生了转移
C.摩擦使电子发生了转移
D.摩擦使原子核和电子都发生了转移
11.一个带电体跟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相接触,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先闭合后又张开,根据这一现象可以断定(

A.带电体一定带有大量的正电
B.带电体一定带有大量的负电
C.带电体一定带有与验电器等量的正电
D.带电体一定带有与验电器等量的负电
12.如图所示,小华把餐巾纸摩擦过的塑料吸管放在支架上,吸管能在水平面自由转动.将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吸管A端,A端远离橡胶棒,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吸管不带电
B.吸管带正电
C.摩擦时,吸管的正电荷转移到餐巾纸上
D.摩擦时,餐巾纸的电子转移到吸管上
13.小芳在科技馆用手触摸静电球时,头发丝一根根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有趣现象,如图所示,竖起的头发丝所带电荷是(

A.同种电荷
B.异种电荷
C.正电荷
D.负电荷
14.如图所示,是闪电产生的电流通过避雷针的示意图(已知云层带正电).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产生闪电时,创造了电荷
B.产生闪电时,云层失去了原子核
C.云层带正电,是因为云层得到了电子
D.图中的电流方向是从云层到避雷针
15.有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A带负电,B不带电.当用金属棒连接A和B的金属球时,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B的金属箔明显张开,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棒一定带正电
B.验电器B带上了负电
C.瞬间电流从验电器A流到验电器B
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金属箔带了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16.关于电流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导体中的电荷运动,就会形成电流
B.只有正电荷定向移动,才会形成电流
C.只有正、负电荷同时定向移动,才会形成电流
D.不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只要它们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17.小明对所学的电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有(

A.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玻璃棒会得到电子
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C.导体中只要有电荷的移动,就能形成电流
D.电流的方向总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18.如图所示,把A、B两根碳棒分别与电源连接插入盐水中,盐水中的负电荷向B移动,正电荷向A移动,则盐水中的电流方向是(

A.由A向B
B.由B向A
C.有时A向B,有时由B向A
D.无法确定
19.打扫房间时,小刚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他擦过的镜面因______而带了电,带电体有______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20.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由于失去电子而带______电,用这根玻璃棒靠近悬挂的气球,气球被推开,则气球带______电.
21.如图所示,小丽用气球在头发上蹭几下,头发就随着气球飘起来,这表明摩擦后头发丝和气球带上了______(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经检验气球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说明在摩擦的过程中,气球______(选填“失去”或“得到”)了电子.
22.如图所示,是部分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弱的排序图,毛皮与图中的______摩擦最容易起电,且它们摩擦后毛皮带______电(选填“正”或“负”).
第21题图
第22题图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23.将塑料绳的一端扎紧,另一端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这是因为塑料丝带上了____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使塑料丝带电的实质是_____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
24.将两个充气后的气球悬挂起来,让它们碰在一起,用毛织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分,放开气球后,会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5.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正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则连接的瞬间,金属棒中的电流方向是从______(选填“A→B”或“B→A”),发生定向移动的自由电荷是______.
26.物理学中,把______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按照这个规定.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方向______(选填“相同“或“相反”).
四、能力提升
27.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透)的饮料吸管插入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现在分别用A、B两个物体放在带电吸管附近,发现吸管都会向A、B两物体靠近,如图所示,已知A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吸管和餐巾纸摩擦起电时,吸管因失去电子带负电
B.吸管和餐巾纸摩擦起电时,餐巾纸因失去电子带负电
C.B物体可能不带电
D.B物体一定带正电
28.A、B、C三个轻质小球,已知A带负电,A和B互相吸引,C和A互相排斥,则(

A.B一定带正电,C带负电
B.B可能带正电,C带正电
C.B一定不带电,C带正电
D.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
29.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都是实心球体;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3.1
1.D2.C3.D4.C5.A6.A7.B8.A9.D10.C
11.B12.D13.A14.D15.B16.D17.B18.B
19.摩擦、吸引轻小物体;
20.正、正;
21.异种、得到;
22.梳子、正;
23.同种、电子;
24.排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5.同种电荷相互排斥、A→B、电子;
26.正、相反;
27.C
28.D
2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