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声音是什么
课
标
要
求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源的概念。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3、了解声音的传播形式,即声波的概念。
4、了解回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并训练学生运用正确的物理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点
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
难点
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声现象。
教学过程
课前引入:
我们从呱呱坠地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森林中鸟语虫鸣,草原上风声呼啸,工厂里机器轰鸣,山间里小溪潺潺,生活中的音乐声。我们就是通过声音逐渐熟悉了周围的世界,在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
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
试一试: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么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想一想: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____产生的。
做一做:①人说话时,什么在振动呢?
②把钢尺放在桌边拔动,观察钢尺发声时,钢尺在振动。
③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吗?
说明能证明音叉发声在振动的方法:把敲响的音叉在放在脸颊旁;把音叉放在水面附近;把音叉靠近悬挂着的乒乓球等等。并说明敲响鼓面时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
介绍两种物理方法:放大法、转换法。
演示:当用手抓住发声的音叉时,音叉的声音消失。这说明了什么?
振动停止,声音就一定停止;只要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
示例:说一说下列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并给出声源的概念。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问:声源一定都是固体吗?
二、声音的传播
活动:探究声音的传播
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如图。两次听到的声音怎么样呢?说明了什么呢?
气体和固体都能传声。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让同学们再列举一些声音在气体或固体中传声的事例?
如:我们正在上课,同学们听到老师的讲话声。把耳朵贴在桌上,用手轻敲自己的桌面。也可以把耳朵贴在同学的背上,听他的说话声。
演示:“土电话”
如果线松弛了或用手捏住线的中间部分会怎么样?
土电话可以传10米多远,都能听的很清楚。说明了什么?
2、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视频:把音乐门铃放入水中
让同学再列举一些声音能液体中传播的事例。
如:水中的鱼为什么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会被吓跑?
水中的鱼听到脚步声,也会被吓跑?
演示: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
(1)不断向外抽气,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2)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3)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
三、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呢?
1、声波
2、回声
课堂准备的器材:纸张、烧杯、水、音叉、用细线挂着乒乓球、衣架、细线、土电话、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都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下传播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教学
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很高,爱动手做实验,探究问题。存在的问题是合作交流不深入,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后,语言表述总结不到位;同时动手实验研究点较单一,不能用同样的器材做出不一样的效果,以后教学时自己应在实验创新方面下工夫;同时教师自己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创新性上引导的少,导致学生利用身边物体发生不能多样化,课堂的气氛应更热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