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宋·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
代表作有《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探 究 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
朗读《题西林璧》时,前两句语调高昂,读出庐山景色的千姿百态,后两句语调略低,揭示出道理。
朗 读 指 导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都,分别。
诗意: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看到了什么景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正面
侧面
雄奇的山岭
陡峭的高峰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景象。
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
千姿百态
诗人为什么 ,
原因: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融道理于景物中。先写人们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再说明原因是身在庐山之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不识庐山真面目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呢?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大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不相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首古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以下问题。
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题西林壁》这首诗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观察分析事物。
《题西林壁》描述了诗人在山中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的万千气象,并借自己的真切感受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来观察分析事物。
客观的立场上
题西林壁
写景
侧看——成峰
明理
不识——真面目
赞美
庐
山
奇
景
横看——成岭
远近高低——不同
只缘——此山中
变幻莫测
寄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