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9 19:35:34

内容文字预览

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课《唐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讲读课文。这首诗涵盖了诗人自身生活的穷困,遭遇到的人情凉薄,而这一切又都被他放在了国家丧乱的大背景中,因此就有了更加深广的意义,更加沉痛的思索,恰好地表现了杜甫诗歌“沉郁”的特点。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2.
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
(2)我积累的字词
2.思悟发现
(1)作者为何要将风雨肆虐的情景做如此细致的描写?
(2)杜甫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为何这首诗中的他一反常态,描写自己的个人遭遇?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走进杜甫,缅怀古人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759
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2.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三、走进茅屋,吟诵感悟
1.听读谈初读感受,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预设:
秋风怒号图、群童抱茅图、夜雨湿屋图
2.
尝试跟读,注意字音准确、语调高低、语气强弱、语速快慢。
3.
深情诵读,揣摩感情。
预设:
注意感情的变化,愁苦、潦倒、痛心、痛苦,发自肺腑的祈盼,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亲近茅屋,品读赏析
挑出文中你喜欢的诗句,谈出理由。
要求: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充分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点拨,并一起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明确: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1)为什么用“怒号”来描写秋风,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
分析:“怒号”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彩,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侯,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
(2)“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分析:“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同时用“三”表示“几”,这个虚数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是说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3)在描写被风吹过的茅草时,诗人用了哪些动词?
分析:“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细致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茅屋残破又为大雨屋漏的缘由。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也能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
(4)为何要将被子比喻为“铁”而不是“冰”?
分析:“铁”既写出了天气寒冷,也写出了布被又破又旧且无法拆洗。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词语
(1)杜甫写此诗时只有
49
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分析:“老”是在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2)小孩抱茅去的行径是很可恶,但为何用“盗贼”一词来形容?
分析:这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他并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归来倚杖自叹息”
他在“叹息”什么?
分析: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这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景,作者用哪个词来体现?
分析:“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3.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明确:
作者从眼前艰难窘迫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和天下人民的流离失所,穷困潦倒;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从安史叛乱以来,辛苦贼中,流离秦陇,石壕村别老翁,同谷县挖黄独,种种生活经历……他盼雨停,盼天亮,一声长叹:这深重的灾难呵,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4.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喊?
明确: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掷地有声,意境开阔,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的气势,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
将这句感叹放在最后一句,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出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走出茅屋,畅谈感悟
分析完整首诗后,你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动。你心中定有千言万语,是钦佩,是敬仰,是惭愧......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自由发言,预设:
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六、总结
诗人的大声疾呼,
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如今已变为现实,诗人定会感到欣慰。
布置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
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选取其中的一到两首与本诗在内容、表达感情与写法上的异同点。
附:板书设计
秋风怒号
叙事
群童抱茅
无可奈何
彻夜难免
夜雨湿屋
忧国忧民、博大胸怀
抒情、议论
(
1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分层作业
一、巩固基础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事件。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6.这首歌行体古诗借对暴风雨中茅屋的描写,表现了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怀。
7.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将自然环境的遭遇与社会环境的煎熬关联起来抒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用了双关手法的词是:__________。
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句升华了全诗精神,说明诗人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表现诗人______________胸怀。
二、思考探究
1.第一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3.说说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5.本诗可分为几个段落来赏析?
每一段又分别叙述了什么情景?
6.这首诗歌的体裁为何?
7.本诗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体现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
一、巩固基础
1.安史之乱
2.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3.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5.A
6.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
7.卷、飞渡、洒、挂罥、飘传
8.自径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
9.理想、现实、意志、叹息、忧国忧民的博大
二、思考探究
1.茅屋为雨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2.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
3.本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表现了诗人气魄宏大,胸怀宽广的思想品质。
5.全诗可分为四个段落来赏析
前五句为第一段,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下五句为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的感叹。这是对第一段的发展,也是对第一段的补充。
再下八句为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这是全诗的高潮。
(4)
最后六句为第四段,写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现了博大的襟怀。
6.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7.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