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9 07:2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2 单元 第五课 杜甫诗三首 2
一、双基夯实 1.下面对诗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长明妃尚.有村 尚:还
画图省识春.风.面.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一去紫.台.连朔漠 紫台:宫廷
分明怨恨曲中论 . 论:议论,谈论
【答案】 D( 论 : 诉 说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坐落 冒然 颠扑不破 出其不意
蝉联 伸张 见微知著 老生常谈
眩晕 招徕 词不达意 茫刺在背
宣泄 通牒 惹是生非 看风驶舵
【答案】 B(A“冒”应为“贸”; C“茫”应为“芒”; D“驶”应为“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活中,孩子犯点错误在所难免,也是不足为训.... 的,不能太过责备,关键是要认真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在北京城西的一个大杂院里,李大爷年龄最大,但他却能和上初中的王新一起交流
一些生活问题,二人无所不谈,可谓是忘年之.交... 。
一次演出, 小张扮演敌军军官, 看着领导扮演的敌军士兵在他面前毕恭毕敬的模样,
他竟乐.不.可.支. 。
这篇小说以细腻而真切的笔触描述了一个青年妇女为改变山村贫穷面貌而艰苦创业
的感人故事,其中个性飞扬、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
【答案】 A(A.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B.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C.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D.呼之欲出:指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税收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的要求,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有必要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我们要立足国情,对别国的经验认真地借鉴和吸收,对其教训切实地避免和警惕,
对尚在探索中的问题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破解难题。
由于利比亚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已在马斯拉特市进入巷战状态,北约战机无法有效
区分两派武装,因此北约不敢轻易通过空袭来帮助反对派解围。
2010 年颁布的《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我们深深认识到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答案】 C(A 搭配不当,改为“减轻 负担” B 语序不当,应为“警惕和避免”,
D中途易辙,在“我们”前加“让”) 5.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句的大意是说, 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 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 “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 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 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
【答案】 B(“去”是离开的意思,“紫台”是宫廷。 )
6.与《咏怀古迹五首》 ( 其三 ) 中“环珮空归月夜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
①昭君不惯胡沙远
②但暗忆江南江北
③想珮环月夜归来
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①③和例句都是表达王昭君受不了大漠之苦,而幽魂归汉。 ) 7.对《咏怀古迹 ( 其三 ) 》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 un”韵。
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 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
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答案】 D(“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议论精辟”有误。 ) 8.对《咏怀古迹五首》 ( 其三 ) 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写昭君不被汉皇所重,终于葬身塞北的悲剧。 B.写昭君对汉皇的恨,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写昭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长安汉宫的无限向往。 D.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答案】 D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咏怀古迹 ( 其三 )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此诗起笔突兀,犹如破空而来,气象雄伟,引起了一些评论家的非议,明人胡震亨
评论说: “群山万壑赴荆门, 当似生长英雄起句, 此未为合作。 ”对此你怎么看?试做分析。
【答案】 胡震亨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王昭君, 而杜甫是为了抬高王昭君的地位,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有人认为杜甫写此诗不是为咏昭君村、 怀念王昭君而作, 而是“伤心人别有怀抱”,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杜甫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他当时寓居在昭君的故乡。 处境和王昭君相似,正好借王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 首 联 , 点 出
。颔联, 前两句写昭君村, 这两句才写到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
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答案】 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昭君本人
. 颈 联 , 紧 接 着 前 两 句 , 更 进 一 步 写
。 “画图”句承前第三句, “环珮”句承前第四句。 “画图”句是说, 由于汉元帝的昏庸,
对后妃宫人们, 只看图画不看人, 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 “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 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 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珮”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 的父母之邦。
尾 联 , 借 , 点 明

【答案】 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 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摸鱼儿·雁邱词元好问
序: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辞》 。

问世间、 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 离别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注】 ①箫鼓:汉武帝渡汾河祭祀汾阴后土 ( 地神 ) 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 ( 渔歌 )
四起。
词的开篇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有哪些作用?
答:
【答案】 ①词人因大雁殉情一事而惊叹, 于是以设问开篇, 问自己、 问世人、 问苍天, 究竟“情是何物”, 以引起读者深沉的思索。 ②点明中心,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引
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之爱情的热情讴歌。 ③起句破空而来,陡然发问, 似雷霆万钧,先声夺人,为下文写雁的殉情蓄势。
根据提示,赏析后四句。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这二句写大雁殉情前双栖双飞的生活情景。 “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 “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 写出了大雁的形影不离、 相依为命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 只影为谁去?”这四句写大雁殉情前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
答:
【答案】 “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写出了大雁对形单影只、前路渺茫的生活设想,交待了大雁殉情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答案】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
有人说三、 四两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 请以“乱”字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心绪。
四、高考热点
将下面 6 个句子填入横线处,恰当的顺序是什么?
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忘记,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应该明白, 。我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更应追求精神与灵魂的富足。
①我们也不能随意作践自然、作践动物
②以仁爱之心、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与生命
③就像我们不能剥夺他人的生命一样
④人类不过是自然界中普通而年轻的物种
⑤也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
⑥这是人性要求的情操与素质
【答案】 ④③①②⑥⑤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概括其主要内容, 以“重温‘补丁’精神”为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 50 字。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待节约的态度,是那么认真、端正、一丝不苟。
如今我们的物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身边所用的物件,
已不再没完没了地缝补了, 但勤俭节约、 艰苦朴素的传统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 追求节约不是非要回到那个年代, 非要“缝缝补补又三年”, 而是要弘扬那个时代的精神, 要知道中国的资源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 并不充裕, 国情不允许我们挥霍和浪费。 眼下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实质就是一切都要厉行节约,节省能源。 我们真的该从点滴做起了:再不要“一桌 人,点两桌的饭了”,也不能“散会后, 桌上又是一大片半瓶的矿泉水”了,更不能“公家
的油公家的车,不烧白不烧,不开白不开”了。说句实在话,我们这点家底,禁不住如此的大手大脚!
【答案】 示例:重温“补丁”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仍有必要。
续写与仿写。
例句:看见人家的墙要倒,如果不能扶住,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看见别人喝粥,你
在吃肉,如果不想让,那么不吧唧嘴发出声音炫耀,也是一种善良
..。
(1) 仿照例句,用上画线词语,以“善良”为落点,在横线处续写一句。
(2) 仿照例句,用上画线词语,以“幸福”为落点,写一句话。
【答案】 (1) 示例:听老人述说往事,如果不能表示赞叹与安慰,那么安静耐心地听
他们讲完,也是一种善良。
(2) 示例:放学回到家里,如果不能享受美味佳肴,那么能吃到热乎乎的家常便饭,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