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学情调查: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它的得出就是科学家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一部探究史,因此将它浓缩到一节课中,就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认识其微观本质过程的问题,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快乐,并初步意识到“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②、能用粒子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③、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④、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②、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烧杯、天平、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碳酸钠、稀盐酸、镁条、粗铁丝、硫酸铜溶液、白磷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生入境 引言:通过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学生思考 引领学生去思考,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离不开化学,用化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辨别是非。
2、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回顾前面所学的磷燃烧化学反应原理,引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
3、动手实验、增强体验、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一1、利用天平称量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2、利用天平称量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前后的质量 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纪录—实验报告—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每组选出学生代表发言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
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拉瓦锡和罗蒙诺索夫。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学生阅读 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4、微观模拟,加深印象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相等?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播放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过程 归纳: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通过此过程大大 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难度。
5、第二次活动与探究事实上,是否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让我们来进行下面的实验1、利用天平称量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2、利用天平称量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请同学们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是否都遵循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是普遍规律,但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质量减少,“损失”的质量到哪去了呢?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矛盾吗?这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反应前后前质量不等的结果呢对于这两个实验,你怎样改进实验装置,使实验前后质量守恒?并设计实验装置。[展示装置]进行评价、在展示过程中,师生给予鼓励、纠错。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现象,验证质量是否守恒,用事实说明问题。汇报现象,得出结论:这些实验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思考、怀疑。讨论分析: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散逸到了空气中。镁条燃烧没有称量消耗的氧气的质量。 讨论:如何改进装置,使实验前后质量相等。设计实验装置:1、设计使盐酸与碳酸钠反应质量不变的实验装置;2、设计镁条燃烧后质量不变的装置;有的用语言描述装置改进意见,有的用图展示装置。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并尊重事实,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再一次巩固本课重点知识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讨论思索中,培养合作竞争意识,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使学生展现自我,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6、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前广告,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是否加盟? 能通过化学知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反思小结、持续发展 学生谈体会、谈收获、谈反思 和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知识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守恒定律一定是必信无疑,但在其他领域,科学家们发现了质能互换,有时质量减少会转化为能量。科学在不断地发展,希望我们同学也在不断地进步。家庭作业用一杯白醋、一杯牛奶及天平,探究牛奶变质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从字面上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体会到模糊的质量相等的感觉,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并没有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并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微观上揭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微观本质。
在学生都初步得到相等的结论后,推出碳酸钠跟盐酸的实验,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学生自己产生冲突:实验前后的总质量相等还是不相等。学生很快就能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并给自己一个修正的机会,当使用上密闭体系的装置后就能够把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都称量出来,利用这个实验论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重点。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我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班容量的问题,不能真正做到每一位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在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己实验、分析、讨论、总结等等,教学时间非常紧张。
我认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老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上课时学生要充分发挥好小组合作精神,要有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和素养,本课题内容较多,系统性强,要保证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究、思考和交流,同时要加强练习,使学生充分消化本课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