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
2
走月亮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qiān
shǒu
tián
kònɡ
é
luǎn
shí
(
)
(
)
(
)
zhuānɡ
jia
fēnɡ
sú
tiào
yuè
pú
tao
(
)
(
)
(
)
(
)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古老
细细
闪闪烁烁
柔和
(
)的月光
(
)的溪水
(
)的传说
(
)的星星
三、按要求写句子。
1.月光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
把字句:
被字句:
2.用“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说一句话。
3.续写句子。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
2
走月亮
第一课时
答案
一、牵手
填空
鹅卵石
庄稼
风俗
跳跃
葡萄
二、柔和
细细
古老闪闪
烁烁
三、1.把字句:月光把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
被字句:高高的点苍山被月光照亮了
2.月亮升起来了,照亮了校园的教学楼,照亮了楼前美丽的操场,照亮了校门前长长的小路。
3.走过月光蒙蒙的小路,走过一排排整齐的大树旁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主体参与。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而慢慢培养出来的,不是完全依赖老师教会的,所以,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环节中,我特意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同学们跟着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变化的句子,在老师和图画的引领下,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的蕴意。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在看到潮水的图片和听到潮水的声音时,发出阵阵惊叫声,从而学习注意力也相对集中了一点。
但这节课中的存在问题也很多,可能师生的磨合时间较短,相互还没能适应,所以教学节奏很慢,2个课时的内容上了4个课时还没有完成所有的练习;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很少,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这可能跟我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还不到位有关。总的来说,这课书的教学算是失败的了,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善。(共15张PPT)
部编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
走月亮
边听歌曲边想象画面
秋天的夜晚,
月亮升起来了,
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2.走月亮
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幅画。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明亮的月光下,周围是那样静谧、美丽。在小路上,小姑娘牵着妈妈的手,走在月光下。她们看起来是那样幸福而美好。
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思考:课题“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写了谁和谁一起“走月亮”?
04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特有的习俗,指人们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游玩、散步、嬉戏,他们把这种活动称为“走月亮”。本文写了“我”和阿妈一起在洒满月光的田间小路上“走月亮”。
淘
牵
鹅
卵
坑
洼
填
庄
稼
俗
跃
葡
萄
稻
熟
字词学习
luǎn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淘洗
牵着
鹅卵石
坑坑洼洼
填上
庄稼
风俗
跃出
葡萄
成熟
稻穗
镀上
田埂
闪闪烁烁
淘洗
牵着
鹅卵石
坑坑洼洼
填上
庄稼
风俗
跃出
葡萄
成熟
稻穗
镀上
田埂
闪闪烁烁
我
会
读
é
luǎn
sú
yuè
suì
ɡěnɡ
shuò
dù
初读课文
“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课文是用哪一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的?用横线画出来。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试着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哪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和阿妈走过了“村庄”
“小溪边”“田埂上”。
我和阿妈走月亮。
文章可以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呢?
第一部分(1~3):写“我”和阿妈在村庄的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时“我”的感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象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http:?/??/?www.wyrj.com?/?teacher?/??)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http:?/??/?www.wyrj.com?/?teacher?/??)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
(?http:?/??/?www.wyrj.com?/?teacher?/??)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
(?http:?/??/?www.wyrj.com?/?teacher?/??)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像,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4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像,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像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像,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潮来时
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形: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
平静涨水一、创设意境,整体感受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张老师一起美美的读了读《走月亮》,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与作者和他的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一走月亮。
师:下面老师先来读一遍课文,你们闭上眼睛静静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畅所欲言谈听后感受。
二、品词析句,把握文章情感。
师:好,下面带着你的感受自己小声的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你最喜欢文章哪个地方?为什么?可以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A、
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
1、师:为什么喜欢这?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觉得我的家乡很好看,很美。
2、师:在生活中你觉得什么能照亮?(手电筒、太阳、灯塔)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
生:更柔和,更浪漫。
师:好,孩子,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3、师:太柔和了,这月光一下把作者带回了故乡,月光照亮了远处高高的点苍山,近了,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更近了,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同学们,还没有完,你说这月光还会照亮哪些地方呢?
(生畅谈)
师:在月光照亮下的作者家乡变得(更美丽,更宁静)板书。
师:好,谁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4、师:真美,这么美的景色,我起头一起背一背,看是不是记在了心里。
设计意图:本段通过“三读一背”来指导学习,体会月光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家乡美。让孩子初步感知排比句的用法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
B、学生找到文章第四自然段:
1、品读“流着”
师:好,还有哪些景色你觉得很美,你很喜欢?
生找到第二段。这一段里你觉得哪的景色你最喜欢?
生:我喜欢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抱着一个月亮!
师:嗯,真是,这香味怎么还会流呢?
生:可能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因为溪水在流,所以香味也就随着溪水在流动。
2、品析“抱”,体味景中带情,情寄予景的写作手法。
师:太美了,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还有什么?
生:有水塘、还有月亮。
(师板书:水塘抱月)
师:每个水塘里还抱着一个月亮,水塘多不多,月亮多不多,有几个小水塘就有几个月亮。多美的景啊,谁来读一读。
师:孩子,老师发现你读“抱”字的时候特别有感情,这个抱字让你感觉到什么?“水塘抱月亮”让你想到了谁?(妈妈)作者看到小水塘和月亮也马上想到了他的妈妈,想到了他和妈妈白天(在溪边洗衣裳,坐小船)谁喜欢这,给我们读读,带给你什么感觉?(很美,很快乐)
师:孩子们,看来和妈妈在一起总是那么快乐,你有和妈妈在一起特别快乐的事吗?
3、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文本。
师:可是刚刚我们说了,这篇课文是作者长大以后回忆他的妈妈时写的,当时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乡,十几年没有见过他的妈妈,孩子们,如果让你一年不回家,见不到妈妈,你什么感觉?脑子里天天都在(想妈妈)。那对于十多年没有回过家没有见过妈妈的作者来说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呢?那你们再读一读这一段,你看看作者写到这心里还充满了对家乡,对妈妈的(思念、怀念)谁来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读得真好,
这小溪边,小水塘里,花瓣,纸船、其实都运载了妈妈对我的(爱)运载了我对妈妈的(思念)。
4、虽为散文,却带均有韵脚,指导学生读出韵文的味道,便于背诵。
师:同学们,刚刚你们读的时候,我在这一段里还发现一个小秘密,你们看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带韵母ang。
师:每句话末尾的字读起来感觉像读一首诗歌,朗朗上口,很押韵,不仅写的很美,还很好记。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把它记在心里。
C、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导学生自学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品景、品情的方法,下面这一段请你自己来学习体味一下月光下的景,月光下的情,试着带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边读边想画面,看看你能不能背下来?
师:谁先来?波光粼粼,月光闪闪的溪岸,真美。谁还来读。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特好看。
师:谁还想读。
师:月亮妈妈牵着星星宝宝走啊走,你感觉到什么?
(妈妈的爱)
师:说的真好,谁能试着背一背
(看大屏幕背诵)
生充分背诵。
师总结:嗯~~~~~~我闻得见妈妈的气息,妈妈的气息是什么气息呢?
(家的气息,温暖的气息,爱的气息)
师:走月亮,我和阿妈走月亮,不仅走出了月光下的美景,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浓浓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不同段落的学习、品析、朗读的目标,做到讲解详略得当,每一段的品味都带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起来更高效,更扎实。
C、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导学生自学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品景、品情的方法,下面这一段请你自己来学习体味一下月光下的景,月光下的情,试着带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边读边想画面,看看你能不能背下来?
师:谁先来?波光粼粼,月光闪闪的溪岸,真美。谁还来读。
师:你感受到什么?生:特好看。
师:谁还想读。
师:月亮妈妈牵着星星宝宝走啊走,你感觉到什么?(妈妈的爱)
师:说的真好,谁能试着背一背(看大屏幕背诵)
生充分背诵。
师总结:嗯~~~~~~我闻得见妈妈的气息,妈妈的气息是什么气息呢?(家的气息,温暖的气息,爱的气息)
师:走月亮,我和阿妈走月亮,不仅走出了月光下的美景,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浓浓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不同段落的学习、品析、朗读的目标,做到讲解详略得当,每一段的品味都带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起来更高效,更扎实。走月亮歌曲视频:
https://www.iqiyi.com/v_19rro38tlo.html?vfm=m_420_360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本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走月亮》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目标
1.会认读“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字,能正确书写“淘洗、柔和”等词语。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3.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融情于景想象画面,品读优美生动的句子,在阅读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难点
对月亮精神内涵的领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幅画。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2.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
明亮的月光下,周围是那样静谧、美丽。在小路上,小姑娘牵着妈妈的手,走在月光下。她们看起来是那样幸福而美好。读课题质疑。自由谈感受。
用生动鲜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描述画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表达看到这幅画面的感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讲授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识字,重点指导辨析易混字和易读错的字。课件出示:淘
牵
鹅
卵
坑
洼
填
庄稼
俗
跃
葡
萄
稻
熟重点指导:“卵”读“luǎn”,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里面的两个点;“填”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真”,里面有三横,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葡”和“萄”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的笔画比较多,书写时要注意。2.指导学生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课件出示:淘洗
柔和
灰白色
鹅卵石河床
新鲜
修补
坑坑洼洼庄稼
风俗
甜香
葡萄
满意
水稻
成熟
招待
传说教师重点指导下列读音和字形。①读音:鹅卵石(luǎn)②字形:辨析“招待”的“待”与“侍候”的“侍”。课件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自读提示1.“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象?2.课文是用哪一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的?用横线画出来。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试着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1)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内容,解决课件出示的问题。教师巡视并适当引导: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哪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一句?(3)指名学生分享结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识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通过检查预习,一方面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能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给文章划分段落,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大家分得是否正确
师生总结:“我”和阿妈走过了“村庄”“小溪边”“田埂上”。
板书
第一部分(1~3):写“我”和阿妈在村庄的小路上走月亮。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时“我”的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本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走月亮》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2.进行寓情于景的写法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融情于景想象画面,品读优美生动的句子,在阅读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难点
对月亮精神内涵的领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了村庄,走过了溪边,走过了田埂。文章哪句话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读读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在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的。
“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了村庄,走过了溪边,走过了田埂。文章一句“我和阿妈走月亮”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总结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我”与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讲授新课
1.引领学生边读边想象:“我们”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师:如何“边读边想象画面?”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多媒体出示静态画面:柔和的月光下,高高的山,村头的树,村间的路,一片幽静、祥和的景象。进一步体会自己那种美好的境界,使学生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觉。秋天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3.师:“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在“走过村庄”的时候,作者看到了月光下的山、树、路,那么在“走过溪边”的时候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4.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构成的一幅甜美画面,体会到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情感的自然之物附着上甜美、欢快、幸福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欢快、幸福的语气。c:“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刺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走过……走过……走过……走过……”“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5.师:你们觉得“我”和妈妈幸福吗?体现在什么地方?使学生体会到:“我”和阿妈在美丽的月光下散步非常幸福,充满情趣。师:你有没有和妈妈或者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6.边学习第6自然段,边进行小练笔指导。①分析,品析。②
1.自读“走过村庄”a:“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2.
学生将自己的体会在教师相机引导下作答。3.在老师指导下读出那种美好的意境,在读中,在倾听别人读中仿佛看到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秋天月光下的美丽景色。4.在老师引导下合理想象: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在5.学生练习有感情感情朗读。6.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或者家人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感受妈妈、家人身上的温暖气息。7.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8.在教师指导下说出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体会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体验跟着课文学写作:其实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课堂小结
1.教师在与学生梳理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细节描写来体现景物特点的写法,如第4自然段中,作者抓住月光下的小水塘倒映出月亮这一景象,写出了月色的美丽。
1.学生再读课文,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以本课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细节描写体现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将其应用于习作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板书
这里的“所见”不只是眼睛所见,还可以是耳朵所听,鼻子所闻,大脑所想,是多种感官感受到的现实情景。“所想”则是指由现实情景引发的一些联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走月亮风俗:
以前江苏地区的妇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动体力,还须动智力。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计划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下面主要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②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文美是本文给我们最主要的感受,因此把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意境、品味语言、感悟情感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读与想象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向画面,抓住词语理解文章。解决教学重点。
②读与品味语言结合法;词语的理解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文本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孩子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月光的照射下的乡村景色美丽极了,真是令人陶醉。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在明亮的月光下散步,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小作者发现的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大家是否曾经留意过。现在我们一定要用心来读课文,体会作者是用了多么美丽的语言写出了我们也许曾经有过的感受。”
2.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要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感受力,细微之处见精神,要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用这种情愫的陶冶,让学生触景生情。新课标倡导:“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要我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抓住了几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布置学生自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
(2)小组交流。
这样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不仅喜欢自己反复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争论,在生生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3)汇报交流。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蕴涵的真挚的亲情。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问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朗读时要强调。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但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少可爱”引导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影在水中的月景,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月亮、水塘和我们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②“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
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除了从重叠用“走过”这个词感受到,还可以从文中的“……”看出来。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那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
(孩子会有很多奇异和美丽的想象。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美的陶醉。)
③学习反复句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三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3.拓展延伸.说月夜。
语文教学重在体悟,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美的欣赏是不能缺少的。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要引导学会他们感悟。感悟文美、景美、情美、人更美。
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也同样会感染我们,让学生深情地读:“多美的夜晚啊!”
(2)读了课文,孩子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乡村月夜的美丽,乡村月夜这是一种自然,宁静的美丽。孩子们写几句广告语向朋友介绍乡村的月夜,有时间去欣赏月景。(共70张PPT)
部编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
走月亮
2.走月亮
第2课时
“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了村庄,走过了溪边,走过了田埂。文章一句“我和阿妈走月亮”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04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第1~3自然段写“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到村庄。请同学们读一下,边读边想象“我们”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走过村庄
怎么“边读边想象画面?”
怎么“边读边想象画面?”
找出“我”看到了哪些景物?
分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
作者还想到了什么?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课文中写的月光下的这些景物,想象一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从远到近,描写了月光下的山、树、路,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排比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在“走过村庄”的时候,作者看到了月光下的山、树、路,那么在“走过溪边”的时候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走过溪边
“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看到:
闻到:
想到:
溪水、鹅卵石、小水塘抱月
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我”和阿妈在溪边的情景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既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影,又充满了感情,因而非常生动。
拟人句
“抱”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方
法,我感觉很生动。
这些鹅卵石真可爱,我很想
摸一摸。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①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
②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
③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
④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
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稻子的成熟饱满和月光下稻田的美丽。
低垂着头
⑤
“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看到:
闻到:
想到:
果园、稻田
果子的香甜
种油菜、找兔草、吹蒲公英、栽水稻
听到:
秋虫唱着、夜鸟拍翅、鱼儿跳跃、沟水汩汩
这里的“所见”不只是眼睛所见,还可以是耳朵所听,鼻子所闻,大脑所想,是多种感官感受到的现实情景。“所想”则是指由现实情景引发的一些联想。
小练笔指导
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
小练笔
看到
听到
闻到
想到
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
课后小练笔指导——我在月光下—
那次,我和哥哥在月下捉萤火虫的场景让我记忆犹新。那天夜里,凉风习习,月光皎洁,一切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我和哥哥在月光下追逐着彼此的影子,忽然看见一闪一闪的微光在空中移动。啊,是一只萤火虫!我们惊喜极了,赶紧追了过去。萤火虫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飞着,似乎在跟我们玩游戏。我们紧追不舍,跟着萤火虫跑着、笑着……虽然最后没有捉住萤火虫,但那夜宁静的月色、闪闪的萤光、开心的追逐场景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仿写例1:
晚霞抹尽最后一丝太阳的余辉,月亮像一只晶莹的玉盘,慢慢地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了,渐渐地越升越高,穿过树林,越过山岭。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一切仿佛披上了银纱,一阵微风吹过,树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伴随着月光颤动着,闪闪烁烁。我时常仰着头,久久地看着月亮。月亮好似一个顽皮的孩子,常常躲入云姐姐厚厚的衣袋里,好久不露面。有时却像害怕批评似的,离云姐姐远远的。月亮又好似一位年轻活泼的母亲,常和星孩子捉迷藏,有时它藏在低矮的树梢后,有时它藏在险峻的山岭下,有时它藏在浓密的厚云里,星孩子总找不着她。
仿写例2:
“我”和阿妈一共走过了哪些地方?我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和阿妈一共走过了村间的小路,走过了溪边,走过了果园和田野,走过了……表达了作者走月亮时喜悦、幸福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1.根据拼音写词语。
qiān
shǒu
é
luǎn
shí
(
)
(
)
zhuānɡ
jiɑ
pú
táo
(
)
(
)
牵手
鹅卵石
庄
稼
葡
萄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月光
(
)的溪水
(
)的月盘
(
)的小水塘
(
)的小路
(
)的鹅卵石
柔和
细细
明亮
可爱
村间
灰白色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月光
(
)的溪水
(
)的月盘
(
)的小水塘
(
)的小路
(
)的鹅卵石
柔和
细细
明亮
可爱
村间
灰白色
你们知道有哪些关于明月的成语和古诗?
花好月圆
闭月羞花
风花雪月
冰壶秋月
明月高照
明月如钩
明月皎皎
浩月当空
浩月千里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我的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照耀着涓涓流动的小溪,月影随着溪水轻晃,发出闪闪的银光。在弥漫着山草和野花香味的小溪边,阿妈牵着“我”,闲适地走在这美好的月色中。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读完这句话,我的头脑中浮现出了明亮柔和的月光下,小动物们欢快活动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人一种闲适安逸的感觉,让我印象深刻。
读一读,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老师指导:
第一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个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我们要认真读一读,积累下来。
参考答案:
(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2)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查找并背诵有关月亮的成语、古诗。
走月亮
月亮升起——明亮柔和
照亮万物
走在溪边——溪水流香
水塘抱月
走在田埂——果香四溢
丰收在望
走着走着——秋夜奇妙
幸福温馨
家乡夜色美
亲情记心田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
1.我qiān(
)着妹妹的手,到河边七捡é(
)luǎn(
)石。
2秋天,zhuāng
jia(
)(
)成熟了,满地金黄;果园里的pú
tao(
)(
)像颗颗珍珠,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二、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1.洒满月光的小路。(
)
A满足;
B骄傲;
C全部,达到极点。
2.稻谷就要成熟了。(
)
A熟练;B植物果实长成;C清楚。
三、课文多次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课文反复出现,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
B.显得非常重复。
C.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
四、课内阅读。
细细的溪水,流着(
),流着(
)。灰白色的(
)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
作)小船,运(载
裁)许多(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
)。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2.把括号里不正确的汉字划去。
3.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
2
走月亮
答案
一、1.牵
鹅卵
2.庄稼
葡萄
二、1.C
2.B
三、B
四、1.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月光
鹅卵石
新鲜的花瓣
采过野花的地方
2.做
裁
3.水塘,溪水,鹅卵石
4.天上的月亮倒映在小水塘中,水中就有无数的月亮的倒影,就像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