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 醇 酚
一、乙醇的结构
乙醇
二.乙醇的物理性质:
颜
色
:
气
味
:
状
态:
挥发性:
密
度:
溶解性:
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能够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钠与水
钠与乙醇
钠是否浮在液面上
浮在水面
沉在液面下
钠的形状是否变化
熔成小球
仍是块状
有无声音
发出嘶嘶响声
没有声音
有无气泡
放出气泡
放出气泡
剧烈程度
剧烈
缓慢
化学方程式
2Na+2H2O=
2
NaOH
+H2↑
1.
乙醇和钠的反应
1、与金属Na反应
2CH3CH2OH
+
2Na
→
2CH3CH2ONa﹢H2↑
乙醇钠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旧的化学键的断裂的位置在哪里呢?
你知道吗?
脱去—OH和与—OH相邻的碳原子上的1个H
记住断键位置哦
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脱水剂
实验室制乙烯实验装置
为何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170℃,不能过高或高低?
酒精与浓硫酸混合液如何配置
放入几片碎瓷片作用是什么?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温度计的位置?
混合液颜色如何变化?为什么?
有何杂质气体?如何除去?
参考金榜夺冠P41
1、放入几片碎瓷片作用是什么?
防止暴沸
2、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催化剂和脱水剂
3、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为何要为1∶3?
因为浓硫酸是催化剂和脱水剂,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脱水性,硫酸要用98%的浓硫酸,酒精要用无水酒精,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以1∶3为宜。
4、温度计的位置?
温度计感温泡要置于反应物的
中央位置因为需要测量的是反应物的温度。
5、为何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170℃?
因为无水酒精和浓硫酸混合物在170℃的温度下主要生成乙烯和水,而在140℃时乙醇将以另一种方式脱水,即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
C—Br、C—H
C—O、C—H
C=C
C=C
CH2=CH2、HBr
CH2=CH2、H2O
浓硫酸、加热到170℃
学与问:
溴乙烷与乙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它们有什么异同?
开拓思考:
—
—
CH3
CH3
CCH3H3
(1)醇分子间脱水
3.取代反应:
(2)乙醇和HX的反应
4、氧化反应
乙醇在空气里能够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因此:
乙醇可用作内燃机的燃料,实验
室里也常用它作为燃料。
(1)、完全氧化
(2)催化氧化
由此可见,实际起氧化作用的是CuO而
Cu是催化剂
现象:Cu丝黑色又变为红色,产生特殊气味
(乙醛的气味)液体。
乙
醛
乙
醇
CH3-C-OH、
CH3CH2CH2OH、
CH3-CH-OH、都属于与乙醇同类的烃的衍生物,它们能否发生象乙醇那样的催化氧化反应?如能,得到什么产物?
思考:
CH3
CH3
CH3
乙醇能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或
重铬酸钾酸性溶液氧化,
先生成
,最后生成
.
乙醛
乙酸
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参考课本P52资料卡片)
(3)强氧化剂的氧化
身边的化学Ⅰ
酒精的快速检测:让驾车人呼出的气体接触载有经过硫酸酸化处理的氧化剂重铬酸钾的硅胶,可测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乙醇及乙醇含量的高低。
驾驶员正在接受酒精检查
分子间脱水
与HX反应
②④
②
①③
①②
与金属反应
消去反应
催化氧化
①
反应
断键位置
一、醇类
1.概念:
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
A.
C2H5OH
B.
C3H7OH
C.
练一练:
判断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醇类的是:
D.
E.
F.
C
分类的依据:1.所含羟基的数目
一元醇:只含一个羟基
饱和一元醇通式:CnH2n+1OH或CnH2n+2O
二元醇:含两个羟基
多元醇:多个羟基
2)根据羟基所连烃基的种类
饱和一元醇的命名
(2)编号
(1)选主链
(3)写名称
选与—OH相连的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称某醇
从离—OH最近的一端起编号
取代基位置—
取代基名称
—
羟基位置—
母体名称(羟基位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羟基的个数用“二”、“三”等表示。)
资料卡片
苯甲醇
乙二醇
1,2,3—丙三醇
(或甘油、丙三醇)
②
③
[练习]
写出下列醇的名称
①
2—甲基—1—丙醇
2—丁醇
2,3—二甲基—3—戊醇
醇的同分异构体
醇类的同分异构体可有:
(1)碳链异构、
(2)羟基的位置异构,
(3)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醇和醚是官能团异构
练习:
写出C4H10O
思考与交流:
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名称
结构简式
相对分子质量
沸点/℃
甲醇
CH3OH
32
64.7
乙烷
C2H6
30
-88.6
乙醇
C2H5OH
46
78.5
丙烷
C3H8
44
-42.1
丙醇
C3H7OH
60
97.2
丁烷
C4H10
58
-0.5
结论:
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醇的沸点远远高于烷烃
原因:由于醇分子中羟基的氧原子与另一醇分子羟基的氢原子间存在着相互吸引作用,这种吸引作用叫氢键。(分子间形成了氢键)
在有机化合物中,具有羟基(—OH)、氨基(—NH2)、醛基(—CHO)、羧基(—COOH)等官能团的分子之间,也能形成氢键。因此,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相比,醇具有较高的沸点;
P49学与问: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甲醇、乙醇、丙醇均可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这是因为甲醇、乙醇、丙醇与水形成了氢键。
随碳原子的数目增多,醇的溶解性减小(原因)
乙二醇的沸点高于乙醇,1,2,3—丙三醇的沸点高于1,2—丙二醇,
1,2—丙二醇的沸点高于1—丙醇,其原因是:由于羟基数目增多,使得分子间形成的氢键增多增强,熔沸点升高。
乙二醇和丙三醇都是无色、黏稠、有甜味的液体,都易溶于水和乙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饱和一元醇通式:CnH2n+1OH或CnH2n+2O
乙二醇可用于汽车作防冻剂,丙三醇可用于配制化妆品。
常见醇:
饱和二元醇通式和
饱和三元醇通式呢?
1、下列物质属于醇类且能发生
消去反应的是
A.CH3OH
B.C6H5—CH2OH
C.CH3CHOHCH3
D.HO—C6H4—CH3
(C)
课堂练习
2.下列各醇,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是(
)
CH3—C—CH2OH
CH3
CH3
CH3
∣
B.
CH3—C—OH
∣
CH3
C.CH3—CH—CH3
∣
OH
CH3
∣
D.C6H5—C—CH3
∣
OH
A.
A
C
1.类比乙醇写出2-丙醇的消去反应和催化氧化反应。
2.由原料乙烯来合成乙醛?
请你尝试
化学式
:
结构简式
C6H6O
一.苯酚的结构
探究一:苯酚的物理性质
(苯酚有毒,请小心操作)
溶液浑浊
溶液变的澄清,冷却变浑浊
实验一
取少量苯酚于试管一中,大家观察色态后加入2ml
蒸馏水
,振荡
实验二
取实验一完成后的试管一于酒精灯上加热
②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65℃以上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①无色晶体,有特殊的气味;熔点是43℃
露置在空气中因部分发生氧化而显粉红色。
③有毒,有腐蚀作用
分析苯酚的结构,联想C2H5OH和
的性质
,你预测苯酚可能有什么化学性质?
预测小结
—OH
11
探究二.对苯酚化学性质的探索
实验目的:苯酚能与金属钠反应吗?
加入金属Na
试管:苯酚(热)
↓
2
+2Na
→
2
+H2↑
探究二.对苯酚化学性质的探索
实验目的:苯酚有酸性吗?
滴加NaOH溶液
试管:苯酚与水的混合液
苯酚的酸性
CO2与苯酚钠反应
苯酚酸性比H2CO3还弱,其水溶液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1.苯酚具有弱酸性
(俗称石炭酸)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
CO2
+
H2O
+NaHCO3
苯环对羟基的影响
苯酚中苯环使O-H键极性变大,可以部分解离出氢离子而表现出酸性。
思考:有机物分子中的基团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那羟基对苯环的性质会有什么影响呢?
注意:溴水为饱和溴水。过量后才有沉淀
演示实验:
★是否苯环所有位置上的氢的活性均增强?
2.苯酚的取代反应
探究三:苯酚的显色反应
苯酚遇氯化铁(FeCl3)变紫色
向盛有苯酚稀溶液的试管一中滴加几滴FeCl3
苯酚的检验方法
也可用于检验FeCl3
若一工厂废水中含有苯酚,排放出去会对
环境造成污染.可用此法检验.
四.苯酚的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
酚醛树脂,染料,
医药,农药…
☆酚类物质是水污染物之一,排放前必须经过处理.
42
11.25
预习内容
1、金榜夺冠P44知识拓展
2、金榜夺冠P44尝试应用
3、金榜夺冠P44-45典例精析
4、金榜夺冠P44-45变式应用
小结:
官能团决定有机物性质
1.用哪种试剂,可以把苯酚、乙醇、NaOH、KSCN四种溶液鉴别开来?现象分别如何?
(FeCl3)
课堂练习
物质
苯酚
乙醇
NaOH
KSCN
现象
紫色溶液
无现象
红褐色沉淀
血红色溶液
2.下列属于酚类的物质是
(
)
课堂练习
3.怎样分离苯酚和苯的混合物?
A
2
、C
物质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有:___
①与Br2
水反应
②可燃性
③与H2发生加成反应
④能跟NaHCO3溶液反应
⑤与FeCl3溶液显色
1、其中属于酚类的同分异构体为
:___
A
B
C
D
F
CDF
4
苯酚与苯和溴取代反应的比较
溴
水与苯酚
液溴与苯
不用催化剂
催化剂
一次取代苯环上三个氢原子
一次取代苯环上一个氢原子
苯酚与溴取代反应比苯容易
酚羟基对苯环影响,使苯环上氢原子变得活泼
苯酚
苯
反应物
反应条件
取代苯环上氢原子数
结论
原因
推测苯酚的化学性质
1.可于金属钠反应
2.可被氧气氧化
3.具有酸性
4.可与Br2发生取代
5.
一定条件下可与H2加成.
乙醇
苯酚软膏
苯的性质
实验事实1:苯酚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
实验事实2:常温下苯酚的水溶液浑浊,但加NaOH
后溶液澄清
追思:1.含有羟基的乙醇没有酸性,苯酚为什么会有酸性?
2.苯酚的酸性强吗?
实验事实3:继续滴加盐酸,溶液重新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