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本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观潮》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目标 1.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2.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大潮的特点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重点 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听写。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查听写情况。课件出示: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霎时 余波 依旧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述这一“天下奇观”的?(板书:时间顺序) 复习生字词,听写。 设置这个环节,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讲授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文字描述来了解这一“天下奇观”。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师总结:第1自然段,一句话就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由来已久;“天下奇观”则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世间少有。(板书:天下奇观)赏析第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景象。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观潮的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师总结:这段文字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具体交代了观潮的最佳时间——八月十八,最佳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运用成语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若隐若现、人山人海。4.赏析第3~4自然段。(1)放录音,听范读第3~4自然段。(2)品析第3~4自然段的朗读方法。师总结:读第3自然段时,语速要略慢一些,声音要稍微平静一些,要把“平静”体现出来。读第4自然段时,语速要快,声音要高亢,要体现出紧张的气氛。师总结:作者详细描写了大潮的变化:从远处的白线到近处的白浪再到近前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山崩地裂”。这样的直接描写让我们对大潮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大潮的恢宏气势感受得更加深刻。 1. 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2. 预设1:从“自古以来”这个词语中,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存在了许多年。3. 预设2:从“天下奇观”一词可以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特的、世间少见的景观。4.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5.学生自读,思考问题。互动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及时进行补充。6.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指名读,全班同学进行评价。(1)默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潮来时的情景?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2)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纠正。(3)细读第4自然段,找出重点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大潮的。学生读第4自然段,找重点语句,并在全班交流。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读了这两段文字,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并描述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边读边想。在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在读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课堂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 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板书
潮去时 余波汹涌
潮来时 声音 颜色 形状 气势
潮来前 江面平静
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观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部编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
1.观潮
【第二课时】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述这一“天下奇观”的?
时间顺序
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
精读课文
“自古以来”这个词语,从时间上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由来已久。
“天下奇观”则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世间少有。
天下奇观
奇观
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美丽的奇观景象
极光
日食
雾凇
黄山云海
最佳时间——八月十八;
最佳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
潮来前的情景——若隐若现、人山人海。
读第3自然段时,语速要略慢一些,声音要稍微平静一些,要把“平静”体现出来。读第4自然段时,语速要快,声音要高亢,要体现出紧张的气氛。
1.听朗读,品析第3~4自然段的朗读方法。
赏析第3~4自然段
2.自读第3~4自然段,指名读,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3.默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潮来的情景?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
潮的声音:“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 )
人的活动:“人声鼎沸”“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
( )
潮的样子:“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
第3自然段
4.细读第4自然段,找出重点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大潮的。
潮由远及近的变化:“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潮水的气势:“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4自然段
潮水的声音:“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读了这两段文字,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例:大潮由远而近,逼近人们。一开始,大潮只是像一条白线,然后逐渐拉长、变粗,到后来白浪翻滚,浩浩荡荡,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读第3~4自然段,想象画面,并描述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潮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找出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霎时”表明时间很短,点明潮涌速度之快。
“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体现出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依旧”写出了“潮前静→潮来动→潮过静”的变化。
这段文字更加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表达出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美之情。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景物描写方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在描写景物时,我们可以使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我们可以运用直接描写来体现景物特点,用间接描写来进行烘托。这样双管齐下,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注意寻找关键词。
运用时间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从“早上”“午后”“过了好久”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古往今来,有很多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词。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篇。
十七日观潮
[宋]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
天下奇观
江面平静
盛赞钱塘潮
潮来时
潮去时
声音 颜色 形状 气势
余波汹涌
观潮
1.背诵第3~4自然段。
2.积累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或名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19张PPT)
部编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
1.观潮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了解钱塘江大潮吗?
钱塘江大潮:由于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几天海水所受引潮力特别大,再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从而形成特大涌潮。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赞咏不绝的“海宁潮”闻名天下。
一线潮
丁字潮
交叉潮
回头潮
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说一说你有哪些感受?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
那么,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景象表现出来的呢?
交流感受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
潮
堤
阔
据
盼
逐
滚
初读课文
渐
犹
崩
堵
震
余
霎
“阔”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活”字要写得略窄些。
书写指导
“盼”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左右同高。
“逐”是半包围结构,“豕”要写得略窄。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
读一读,交流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通读课文,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描述钱塘江大潮?
气势磅礴
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
再读课文
在读中思考: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通过下列词语可以看出来:
这一天早上
→午后一点左右
→过了好久
课堂总结
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观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本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观潮》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目标 1.认读“盐、薄”等生字,会写“潮、据”等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3.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好处。
重点 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 》(板书课题) 交流所搜集的图文资料及视频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 好奇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抓住这一特点,以生动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教师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课件出示:潮 据 堤 阔 盼 滚 逐渐 堵 犹 崩 震 霎 余2.引导学生注意:“阔”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活”字要写得略窄些;“盼”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左右同高;“逐”是半包围结构,“豕”要写得略窄。3.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如在理解“山崩地裂”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上文提到“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如同万马奔腾而来,其声势之浩大,有如天地崩裂一般,令人神往而敬畏。(4)通读课文,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描述钱塘江大潮?预设:气势磅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等。(板书:气势磅礴)4.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2)说说你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2.学生认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指导学生书写生字。3.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书写的生字,同步指导。4.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5.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在读中思考: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学生读课文,找关键词,并回答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字的结构、写法等来加强他们对字的记忆。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引导学生用成语来描述大潮给人的印象。
课堂小结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通过下列词语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能锻炼学生提炼重点的能力。这种训练是一种综合训练。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板书
潮去时
潮来时
潮来前
钱塘江大潮
观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象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http: / / www.wyrj.com / teacher /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 http: / / www.wyrj.com / teacher / )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 ( http: / / www.wyrj.com / teacher / )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 ( http: / / www.wyrj.com / teacher / )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像,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4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像,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像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像,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潮来时 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形: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 平静涨水《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主体参与。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而慢慢培养出来的,不是完全依赖老师教会的,所以,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环节中,我特意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同学们跟着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变化的句子,在老师和图画的引领下,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的蕴意。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在看到潮水的图片和听到潮水的声音时,发出阵阵惊叫声,从而学习注意力也相对集中了一点。
但这节课中的存在问题也很多,可能师生的磨合时间较短,相互还没能适应,所以教学节奏很慢,2个课时的内容上了4个课时还没有完成所有的练习;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很少,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这可能跟我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还不到位有关。总的来说,这课书的教学算是失败的了,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