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www.21cnjy.com/H/13/98/V16738.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73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81.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 ( http: / / baike. / view / 2852150.htm" \t "_blank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http: / / baike. / view / 1420881.htm" \t "_blank ),非淡(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③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 http: / / baike. / view / 928425.htm" \t "_blank )⑤,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⑥,险躁⑦则不能冶性⑧。年与时驰⑨,意与日⑩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
①行:操守、品德。②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名利。③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④致远:实现远大目标。⑤广才:增长才干。⑥励精:奋发向上。⑦险躁:冒险,暴躁。⑧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⑨驰:消失、逝去。⑩日:时间。?遂:于是。?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穷庐:破房子。?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简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训练】
1.对“非淡泊无以明志”一句中“淡泊”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漠不关心 B.冷淡麻木
C.清淡浅薄 D.恬静寡欲,不贪名利
2.本文多对偶句,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请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找出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主要讲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诸葛亮还有一篇《诫子书》,全文如下:
夫酒之设(安排),合理致情(合乎礼节,表达情意),适体归性(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这就达到了和谐的顶点了)。主意未殚(尽),宾有余倦(稍有倦怠),可以至(可以饮到酒醉)醉,无致迷乱(丧失理智胡来)。
这篇《诫子书》谈的是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D
2.文中的对偶句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http: / / baike. / view / 1420881.htm" \t "_blank )”“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 http: / / baike. / view / 928425.htm" \t "_blank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夫君子之行 ( http: / / baike. / view / 2852150.htm" \t "_blank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http: / / baike. / view / 1420881.htm" \t "_blank ),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作者在文中主要讲了如何对待学习和如何做人的问题。
【拓展】
在这篇《诫子书》中,作者谈了饮酒问题。待人接物,饮酒要控制酒量,适度而止,不可失礼。
【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82.调古战场文(节选)
李华
浩浩乎!平沙无垠②,敻不见人③。河水萦带④,群山纠纷⑤。黯兮惨悴⑥,风悲日曛⑦。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⑧。亭长告余曰⑨:“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⑩?
【注释】
①这篇骈赋以吊祭的形式,通过对古战场的描写,表现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叙写结合想象,惊心骇目;议论偕情韵以行,感慨深沉;语言以四言为主,整洁流畅。②垠(yín银):边际。③敻(xiòng):远。④萦带:像带子一样环绕。萦,环绕。⑤纠纷:杂乱貌。⑥惨悴:悲惨忧伤。悴,忧愁。⑦曛(xūn):日落时的馀光。这里指昏暗不明。⑧铤(tǐng):快跑的样子。原作"挺",据别本改。亡群:失群。⑨亭长:秦汉时每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掌治安警卫。唐时,亭长为地方上掌管治安、传达禁令的小官吏。⑩将:还是。
【简析】
本文回顾了历史上战争的悲惨场面,描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善良愿望,以及对人民尤其对战士的无限同情。
【训练】
给加点字注音。
垠( ) 敻( ) 曛 ( ) 铤( )
古战场的场面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文中划线句,并指出其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yín xiòng xūn tǐng
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3.真令人伤心啊!这是秦朝、汉朝,还是近代的事情呢? 承上启下
【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真令人伤心啊!这是秦朝、汉朝,还是近代的事情呢?
83.蝜蝂①传
柳宗元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②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③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④踬仆⑤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⑥其负⑦。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⑧上高⑨,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⑩,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释】①③④⑤⑥⑦⑧⑨⑨⑩????????????
①蝜蝂(fùbǎn),一种擅长背负东西的小虫。②辄:就。③困剧:疲乏已极。困,疲乏。剧,很,非常。④卒:终于。⑤踬仆(zhìpū):跌倒。⑥去:除去,拿掉。⑦负: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⑧好(hào):喜爱。⑨上高:爬高。⑩嗜取者:贪得无厌的人。嗜,贪,喜好。?货:钱财。?厚:动词,增加。?怠(dài):通“殆”,危险。?黜(chù)弃:罢免不用。?迁徙:这里指贬斥放逐。?病:辱。?不艾(yì):不改。艾,改过。?前之死亡:前人因贪财而死的。?魁然:高大的样子。?名人:名字叫做“人”。
【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虫蝜蝂事,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本文虽然短小,却像是一面明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文章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千载至今,仍能警戒世人。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善负小虫也( ) ②苟能行( )
③又持取如故( ) ④极其力不已( )
2. 下列各句中的“虽”字的含义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虽困剧不止也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C.虽人有百口,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D.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1.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还知道那些“戒贪”、“刺贪”的文章、成语或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训练】
1. ①背 ②如果 ③原来 ④停止
2. D
3. ①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②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4.
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物写人
【拓展】
①做事切忌贪得无厌,否则会葬送自己的性命。②做事要有一个度,不要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③讽刺了那些不顾一切向上爬的人。(那种贪得无厌自不量力的人)
如贪心不足蛇吞象等。
【译文】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蝜蝂传》的两个部分分别扣住蝜蝂和腐败官吏各自特点展开议论。第一部分抓住蝜蝂善负物,喜爬高两个特性;第二部分讽刺腐败官僚的贪得无厌。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简练而精警。
84.柳宗元治柳州
韩愈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①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②。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③?”因其土俗④,为设教禁⑤,州人顺赖⑥。其俗以男女质⑦钱,约不时赎⑧,子本相侔⑨,则没⑩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注释】
①偕出:元和十年(815),宗元等“八司马”同时被召回长安,但又同被迁往更远的地方。②柳州:唐置,属岭南道,即今广西柳州市。③是岂不足为政邪:意谓柳州地虽僻远,也可以做出政绩。是,指柳州。④因:顺着,按照。土俗:当地的风俗。⑤教禁:教谕和禁令。⑥顺赖:顺从信赖。⑦质:典当,抵押。⑧不时赎:不按时赎取。⑨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相侔(móu):相等。⑩没:没收。?与设方计:替债务人想方设法。?悉:全部。?书:写,记下。佣:当雇工。此指雇工劳动所值,即工资。?足相当:意谓佣工所值足以抵消借款本息。质:人质。?观察使:又称观察处置使,是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监察的官。下其法:推行赎回人质的办法。?比(bì):及,等到。?衡湘:衡山、湘水,泛指岭南地区。为:应试。
【简析】
本文节选自《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失败而两度被贬。本文写了柳宗元在被贬柳州期间的三个片段。一是“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属概写。二是写柳宗元关心贫苦百姓,让债主记下那些被抵押着的工钱,当工钱和债款相当时,就放回抵押者,不让他们沦为奴婢。这个办法在其他州得当推广,表现了柳宗元的政绩之一,属详述。而这一件善政,其宅心仁厚,爱民如子的良吏形象也已写足。三是写柳宗元亲自指导士子写文章,提高那里的文化水平。
【训练】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为”有几种意思?分别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详写、略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柳宗元为什么会贬至柳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墓志铭。包括“志”和“铭”两部分的文体。
2.二种。一种意思是“为”;另一种是“当作”的意思。
详写他帮助百姓;略写他亲自指导士子写文章。文题为《柳宗元治柳州》所以主要写他对老百姓的恩惠,紧扣文题。
【拓展】因为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也是该集团重要成员,被罢黜,被贬为永州市吗,十年后调回京城,有被贬为柳州刺史。
【译文】
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飞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
85.小人无朋
欧阳修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③,则同心而共济④。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注释】
①暂相党引:暂时结成私党,互相援引、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事国:为国效力。④济:成就事业。
【简析】
君子和小人之间有一道无形的界线,在人们的心目中“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西方世界有句谚语:看一个人,看他的朋友就行。此话有深刻的道理。小人无朋,这话是试金石。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1)其故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利尽而交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其兄弟亲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则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朋党”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特有名词,政治派别之间的争权夺利谓之“朋党之争”,志同道合的朝廷要员之间相互交往,也被诬为“朋党”,你知道我国历史上和几个有名的“朋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1.(1)原因 (2)有时 (3)即使 (4)这样
2.摆出论题范围内的一般认识,由此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对比论证
【拓展】
东汉末年“党锢之祸”;唐代王叔文党人、牛李党人;宋代元祐党人;明末东林党人。
【译文】
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