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挂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 探索领域。园林艺术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苏州园林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其中蕴涵了建筑、园艺、风俗以及“诗情画意”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苏州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 
教学中探求苏州园林的“精、巧、灵、雅、意、美”是课程的重心,建筑技巧和造园手法则是支撑园林精髓的基石。 
本课课时设计为2课时,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让学生体会江南园林中的再造自然和园林的诗情画意,了解造园理念和园林的构成要素,尝试照园林一景临摹和创作一副园林风景画。第二课时从江南园林中的中国绘画的审美再造谈起,将造园中的布局、营造和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情境相对应,建立对江南园林中审美元素的认知。以点及面展现园林中的“精、细、巧、雅”。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分析初步认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园林、理解园林达到喜爱与神往的境界。 
操作目标:能在造型创作中灵活运用一些园林艺术元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园林的造型要素。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园林的文化内涵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 
二、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苏园六记》的片段视频。苏州园林图片若干。 
学生:先上网了解一下苏州园林的概况,绘画工具、课本范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投影图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外观及内部苏州园林庭院“明轩”的图片。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的经验判断,这座建筑物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 
生:中国的建筑。 
师:很好,这是在美国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收藏着世界各地的艺术瑰宝。在它的二楼玻璃屋顶的展厅中有一座室内庭院,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似曾相识呀? 
学生(七嘴八舌):苏州园林建筑。 
师:不错,这是苏州园林的明轩。大都会博物馆展示苏州园林有两个目的,一是展示苏州园林艺术,二是用来陈列、摆放他们收藏的中式家具。 
2.教师说明:明轩是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造园工匠应邀千里迢迢带着我们这边的建筑材料,来到美国,在大都会博物馆建造的仿古园林庭院,她的母本是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 
3.学生思考:在大都会这样世界顶级的博物馆展示苏州园林,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学生甲:“苏州园林在世界享有盛誉”。 
学生乙:“具有艺术价值”。 
学生丙:······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棒! 
4.师归纳:课件展示,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苏州园林处处是画意,这节课老师先来带着大家,一起到园林探幽! 
板书课题:园林探幽——处处是画意 
(二)新课进行: 
1.讨论问题:据史料记载,苏州园林最多时有280多处,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园林?造一座园子需要哪些条件呢? 
课件展示:乾隆年间画家徐洋的《姑苏繁华图》 
师:请同学们结合这幅图来分析苏州当地的经济状况、文化工艺水平以及当地的物产为园林建造提供的有利条件。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说出来。 
第一小组:“需要材料,苏州有很多的太湖石”。 
第二小组:“建造园子还需要很多的钱。” 
第三小组:“能工巧匠少不了。” 
第四小组:文人墨客应该是园子的设计师。(老师提示) 
师归纳: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精彩,关于造园的条件老师也总结了几点(课件展示),综合这些条件,苏州才有了这么多精彩的园林! 
2.介绍苏州四大名园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园林?(举手不多,只有几个同学回答拙政园、狮子林等。) 
师:没去过的同学也没关系,机会多的是,我想我们学过了园林探幽这一课,等有机会去苏州园林旅游,是不是就更懂得观赏和感悟园林的美景呢? 
生(异口同声):是! 
师问:“苏州四大名园是?” 
生:“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 
师:四大名园个代表着不同时期园林的建筑风格。 
结合多媒体图片欣赏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始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始建于明代的拙政园、清代的留园。 
3.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了解古人造园理念。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流传下来的园林,想一想当时园主造园子有什么样的理念呢;他们想造一座什么样的园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你们可以运用视频中的词汇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媒体展示问:古人是按照什么理念来建造这些园林的呢? 
学生认真看视频,然后举手回答。 
学生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师:太好了!还有吗? 
学生乙:宅与园的有机结合。 
师:“宅与园的有机结合,人在园中犹如亲近自然,还有吗?” 
······· 
师:“园子富含文化信息和艺术信息,所以同学们的回答还归纳了造园理念的两个问题”。(板书归纳):营造具有自然情趣和艺术美感的城市山林。下面就从这两个理念来欣赏园林。 
4.展开解说。 
⑴ 多媒体展示对比拙政园平面图与凡尔赛宫苑的平面图。 
教师简介两种平面图,提出问题:大家能不能看出这两种平面图设计上的区别? 
生:“拙政园平面图设计的不规则,凡尔赛宫设计得很规则。” 
师:“回答得很好!看来东西方园林设计理念是不同的,正因为我们的园林这样看似随意的排布,才让人觉得亲近自然和再造自然。下面老师想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富有“自然野趣”的园林——环秀山庄,去感受一下再造自然的自然美景。” 
⑵ 通过环秀山庄的视频与自然山涧的比较体会城市山林的感觉。 
a老师随着视频的播放做解说,让学生感受园林的再造自然和模仿自然的理念。 
b多媒体展示“艺圃”。感受一下“立体的画卷”,再次感受园林的再造自然之美。 
⑶ 通过园景与绘画的比较感受园林如画的艺术美感。 
师:苏州园林处处是画意,让我们欣赏几幅苏州园林的绘画。 
a展示“窗中芭蕉”的园景,和齐白石的《芭蕉图》。 
师:这幅画面很普通,从窗中看到芭蕉,不就是齐白石的《芭蕉图》吗?,这种从窗外取景就叫做“窗中的画面”。 
b展示园中一景,对照一副园林画面。 
师:水岸边、小桥旁,仿佛还缺点什么?我们不妨从古画中邀请一位古代美女走进画面,大家觉得呢? 
生:太有意境了! 
c展示“别有洞天”的园景和张大千的《墨荷图》。 
师:在苏州园林中处处是画意,我们把园子里的这些叫“移步换景”在走下去,这是一个门洞,外面十亩荷塘,给门洞起个名字,叫?(教师提示) 
学生回答:别有洞天 
师:透过门洞,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不正是张大千笔下的《墨荷图》吗?借助一个建筑选景,我们叫做“门中的画面”。 
d讲解园林的构成要素。 
师: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园林,大家说园林中都有哪些风景呢? 
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假山、水、小桥、亭台轩榭、花、树······ 
师(做一个球场暂停的动作):大家观察得很细致,你们说得这些正是造园的重要元素。 
归纳:水、石、建筑和植物是园林的造园要素。 
(三)小结本课内容: 
苏州园林艺术高超,使众多画家不惜笔墨表现他,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走进园林写生,作为一个小画家,把发现的美景画出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学生:想!(异口同声) 
师:好的,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园林的图片和照片,请同学们参照描绘园林。 
四、创作尝试阶段 
(一) 画家笔下的园林与园林实景的比较,提出园林是立体画卷的概念。欣赏:文征明的《东园图》和范宽的《院里山水》。 
师:这些画面都是画家对照园林实景的再加工创作。 
(二) 请同学们用现场准备好的材料尝试参考照片描绘园林。可以用毛笔表现也可以用油性笔和铅笔。 
(学生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三) 作业展示、点评。 
 选出几幅好的作品,在前面展示,师生互评,老师指出作品的成功之处,并表扬、鼓励。(师生共同鼓掌) 
五、总结内容、课后拓展指导 
本课通过对园林的欣赏我们不仅感受了苏州园林的再造自然之美和艺术美感而且还领悟了园林中蕴涵的建筑、园艺、风俗以及“诗情画意”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下节课我们准备探究园林中的一些精巧细节,请大家课前上网收集一些苏州园林的漏窗、洞门以及铺地等图片,研究一下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便对园林作更深入、更细致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