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www.21cnjy.com/H/13/98/V16738.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73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第二十一辑
101.汉世老人
《笑林》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①。侵晨而起②,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③,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④,自堂而出,随步辄减⑤。比至于外,才馀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⑥,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老人俄死,田宅没官⑦,货财充于内帑矣⑧。
【注释】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②侵晨:天快亮时。侵:接近。③或人:有人。④钱十:十枚铜钱。⑤随步辄减:边走边往下扣减。⑥赡:资助。⑦没官:被官府没收。⑧内帑(tǎng):旧时指国库。帑:国库所藏金帛。
【赏析】这篇古文出自于《笑林》,它这志人体笑话以幽默传神的笔法,深刻讽刺了生活中那些家财万贯而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这篇故事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以强烈的对比来揭露这位吝啬鬼的悭吝。一面是他的万贯家财,对此文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交代,但从他从早到晚的忙于“营理产业,聚敛无厌”的投入精神和“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的声势上,足可以推想他的富有程度;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包括对自己在内的吝啬。对自己他是“恶衣蔬食”,虽然“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对人则更为严格,十钱已经是少得可怜了,可是这还是他“不得已”所做的痛苦决定,以致于几步之内,他又往下减了一半,而且唯恐他人再步其后尘,一再叮嘱不要外传。最精彩的妙笔是“倾家赡君”四字,把一个富有而吝啬的伪君子写到了极处。第二个长处是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尤其是后半部分对丐者乞讨老人表现的描写,“随步辄减”,字字千钧,把每一步中吝啬鬼的心理活动都囊括在内。其点睛之笔是“闭目以授丐者”一句,“闭目”二字把老人痛苦难舍的真实心理写得活灵活现。而且这一笔又与前面“随步辄减”遥相呼应,一气呵成,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训练】
辨析和积累下面表示时间的词,作出解释。
(1)寻复嘱云( ) (2)老人俄死(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表示称谓或指代的词。
(1)或人从之求丐者 ( )
(2)我倾家赡君 ( )
(3)慎勿他说 ( )
(4)复相效而来 ( )
3.辨析下列字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
敛( ) 辄( )赡( )帑( )
文章中对汉氏老人的描写有“闭目以授乞者”,体会“闭目”这一细节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这个汉氏老人无疑是吝啬鬼的典型,在我国古代其他文学作品和外国名著中也有这样的人,你能说出他们是哪部文学作品中的什么人物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1)不久,过了一会儿 (2)不久
(1)有的人 (2)说话的人自己 (3)别的人 (4)称代性副词,这里指代对方
敛(liǎn聚集) 辄(zhé总是,常常) 赡(shàn用财物帮助别人) 帑(tǎnɡ国库)
不忍心睁眼看到自己的钱物给了别人,形象地表现了汉氏老人吝啬的守财奴形象。
【拓展】
《儒林外史》 严监生 《欧也妮·葛朗台》 葛朗台
【译文】
汉朝的时候有个老头,没有儿子。家里非常有钱,生性朴素吝啬,衣食粗劣。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快到半夜才睡觉,细心经营自己的产业,积攒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费。如果有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然后往外走,边走边减少准备送人的钱的数目,等到走出门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反复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头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则上缴了国库。
102.卖羊
《启颜录》
梁时有一书生,性痴而微有词辩①,不曾识羊。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得价不多,频卖不售。市人知其痴钝,众乃以猕猴来换之。
书生既见猕猴,还谓是其旧羊,惟怪其无角,面目顿改。又见猕猴手脚不住,只言市人捩去其角,然为猕猴头上无疮痕,不可为验,遂隐忍不言。乃牵猕猴归家而咏曰:“吾有一奇兽,能肥亦能瘦。向者宁馨②膻③,今来尔许臭。数回牵入市,三朝卖不售。头上失却皂荚子④,面孔即作橘皮皱。”
【注释】
①词辩:辩论的言词。 ②宁馨:这样。 ③膻( shān):羊肉的气味。④ 皂荚子:皂荚树上结的果实,状如豆角。
【简析】《卖羊》是一则古代笑话,它写一个书生读书读到迂腐的程度,竟不认识羊和猴,当市人用猕猴调换了他的羊,他还以为是自己的羊,只是形状有些变化,读来令人捧腹。认真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子一头钻进故纸堆里,还要有一定的实践活动,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不然,为人处世难免要闹出笑话。
【训练】
文中形容这个书生的词语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性痴书生代表了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多次出现“其”字,都是代词,指出它的具体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1.性痴、痴钝。
2.代表了某些读书的人,一心只读书,不分五谷、牲畜,专钻牛角尖。
3.惟怪其无角:它。
4.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只钻进故纸堆里,还要有一定的实践活动,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译文】
南朝梁代的时候有一个书生,性情痴呆,略微有些辩论的口才,不认得羊。有人送给他一只公羊,就用绳子拴着它的脖子,牵到集市上去卖它。要的价钱不高,却多次去卖都没卖掉。市上的人知道他痴呆愚笨,有人就拿来一只猕猴来调换了公羊。
书生见到猕猴以后,还认为这就是他原来的羊,只是怪它没有了角,脸色立刻改变了。又见猕猴的手脚不停地活动,只道市上的人扭去了它的角,然而因为猕猴头上没有留下疮疤的痕迹,不能作为证明,就只好克制忍耐着不说话。于是牵着猕猴回家,并且吟咏着说:“我有一只奇怪的兽,它能肥来又能瘦。先前如此有膻气,现在竟是这样臭。多次牵着进市场,连续三天没卖走。它头上丢了皂荚般的角,面孔变得像橘皮一样皱。
103.子罕不受玉
《韩非子·喻老》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①,子罕不受,鄙人②曰:“此宝也,宜③为君子器④,不宜为细人⑤用。”
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注释】①子罕:宋国的大夫。②鄙人:小人。③宜:适合。④器:用具。⑤细人:地位卑下的人。
【简析】
这个宋人把这块玉视作宝贝,而子罕则把严以律己、不贪污受贿视作珍宝,这是由于他们的价值观不同所致。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璞玉是宝贵的,不贪图宝贵的璞玉则更是宝贵。这则寓言说明培养自己高尚廉洁的品质比获得一块璞玉要重要得多。
【训练】
1.根据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各写一个成语。
①小人怀璧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罕置诸其里 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加点的词的反义词。
①我以不贪为宝 __________ ②富而后使复其所 __________
③ 皆丧宝也 __________ ④若以与我 __________
3.根据句意解释加点的词。
① 之
使玉人为之攻之( )
故敢献之 ( )
② 若
若以与我 ( )
不若人有其宝 ( )
4.写出文言中相关的人称代词各两个。
①第一人称: ②第二人称:
文中的故事展示了两个人的价值观,献玉者和子罕,分别看重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文中通过两件事使子罕的形象十分完美,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完璧归赵” 或 “珠联璧合”等。 ② “置之度外”等。
①廉 ②往 ③得 ④取
①代献玉的人:代玉。 倘若,如果:如:比得上。
4.①我,吾,余。 ②汝,尔。
5.献玉者看重的是玉的经济价值,子罕则看重的是清正廉洁的品质。
【拓展】拒收财物 扶贫致富。
【译文】
宋国有个老百姓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子罕不要。献玉的人说:“这是一件宝贝啊,最适合给像您一样的君子做器具,我们老百姓用是不适合的。”
子罕说:“你把璞玉当成珍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璞玉当成珍宝啊!”
这就是说,老百姓爱好玉,而子罕不爱玉。所以说:“爱好那不爱好的,不看重那些难得的身外财务。”
晏子谏杀烛邹
《晏子春秋》
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主③鸟,而亡④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⑤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⑥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⑦矣。”
【注释】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②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是古代一种射鸟的方法。此处指捕鸟。③主:掌管,负责。④亡:丢失,逃跑。⑤数:责备。⑥轻:轻视,把……看轻。⑦闻命:接受教导。
【简析】
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短文揭露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机智、正直。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训练】
⒈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景公好弋( ) A.hǎo B.hào
②诏吏杀之( ) A.zhāo B.zhào
③使烛邹主鸟( )A.zhú zōu B.zhú zhòu
④寡人闻命矣( )A.yǐ B.ài
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使烛邹主鸟( ) 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
②而亡之( ) A 同“无”,没有 B丢失,逃掉 C灭亡
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 A查点 B计算 C 列举
⒊翻译下列句子。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重晏子只是数烛邹之罪而并未正式进谏,题目为什么却是“谏杀烛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启发?用3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B ②B ③A ④A
2. ①A ②B ③C
3.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听从您的指教了。”
4.表面上看是在数烛邹之罪,实际上是婉转迂回的进谏
【拓展】
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表面上看是在斥责烛邹,其实是在说齐景公只因为逃了鸟就杀人。 从维护齐王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不使齐景公在群臣面前失去面子,且非常不使齐景公在群臣面前失去面子,且非常婉转迂回,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正话反说,智之极。
【译文】
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负责养鸟而鸟逃掉了。齐景公发怒,命令官吏杀死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把罪行一条一条列举给他听然后再处死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叫烛邹来,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负责替我们国君养鸟却把鸟丢掉了,这是罪行之一;致使我们国君由于鸟的缘故处死人,这是罪行之二;致使各诸侯国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才,这是罪行之三。”晏子列举烛邹罪行完了,请齐景公处死他。景公说:“不要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鲁人身善织屦
《韩非子·说林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⑤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⑤被:同“披”。
【简析】这则寓言以鲁人身怀绝技却要去无用武之地的越地的故事,表明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客观的要求,只凭主观臆断,结果必定是失败的。这则寓言构思巧妙,以“善织屦”,与“跣行”相对,以“善织缟”与“被发”相对。这样“欲使无穷,其可得乎”的结论便水到渠成了,使读者在哑然失笑之余,对其所述之力心悦诚服。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欲徙于越( )(2)屦为履之也( )(3)而越人被发( )
2..根据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写出一个含有该字且意思相同的成语。
(1)而越人跣行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必穷矣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1)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你赞成文中“有的人”的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1.(1)迁移(2)穿鞋(3)通“披”
2.(1)例如:行尸走肉 三人行,必有我师
(2)例如:穷山僻壤 一穷二白
3.(1)你们凭着专长,迁徙到没有用途的国度,想要不受穷,这可能吗?
(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4.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拓展】
两种观点均可。(1)赞成有的人的说法,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迁移到越国,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生活肯定走投无路。(2)不赞成有的人的说法,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生活回越来越好。
【译文】
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怎么办得到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