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www.21cnjy.com/H/13/98/V16738.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73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第二十二辑
106.南辕北辙
《战国策》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④为北面 ”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⑤多!”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⑥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①大行:大路,宽阔的道路。 ②方:正。③驾:车。④奚:为何 ⑤用:资用,指路费。费用,这里指钱财,资产。⑥御者:车夫。⑦善:技术好,善于
【简析】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 ( http: / / baike. / view / 2067726.htm ),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2.选出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 )
A.我欲之楚 B.此非楚之路也 C.小大之狱 D.王之动愈数
3.“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本文内容_____________。
【拓展】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马良、用多、御者善
4.(1)马虽然跑得快,但是这条路并不是去楚国的。(2)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5.南辕北辙。
【译文】今天我在来此的路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告诉臣说:“我想要去楚国。”臣说:“楚国在南方,为什么要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说:“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跟他说:“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很会赶车。”赶路的这些条件越好,就离楚国越远。
石崇与王恺争豪
刘义庆《世说新语》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简析】西方人拥有了财富,会把他变为资本,不断增值。我们中国的富人比较缺少这种进取心,尤其是一些新贵,有一种暴发户心态,喜欢彼此攀比,讲排场,一掷千金。像“石崇与王恺争豪”这样的事,是一种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 生于锦绣丛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们的攀比和挥霍,更是青出于蓝。
【训练】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并穷( ) 绮丽 (2) 尝以( )一珊瑚树
(3)世罕其比( )
2.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① ②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都 用尽,用来 ②曾经把,左右 ③比得上
2. ①击珊瑚 ②展珊瑚
3.枝柯扶疏,铺垫
4.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
5.傲慢,又胸有成竹
6.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正是统治阶级、巨商富贾搜刮民脂的罪行体现。
【译文】
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马上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发怒,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108.九方皋相马
《列子·说符》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②。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③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④。”使人往取之,⑤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释】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②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③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 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菜,即打柴草。④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简析】人们不是不知道事物的本质应该予以重视,而是当外表华美得让人窒息时,人们便会在喟然叹息之际,误把那些华美的外表当内核的了。所以那些善于宣传、鼓动的人,都非常擅长渲染、夸大、强调事物的调某一方面,当人们惊叹其所渲染的方面时,逐渐地就把对某事物全面的认识被牵着走向片面,直至跟随他们走向谬误。比如邪教、传销的宣传者就是此类型。记得有个网友发给我的关于上帝的讨论的帖子,也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在相马过程中,忽视次要的因素,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去抓住千里马的根本特征。这篇故事启发我们:看问题时要有所舍弃才有所专注,同时要将获得的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训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子之年长矣。子: 年: B.伯乐对曰。 对: C.三日而反。 反:
D.穆公不说。 说: E.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尚: 弗:
F.伯乐喟然太息。 喟然: 太息: G.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遗:
H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至: 果:
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
A.臣之子皆下才也 〔 〕 B.穆公见之 〔 〕
C.已得之矣〔 〕 D.召伯乐而谓之曰 〔 〕
E.又何马之能知也.〔 〕
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A.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A你,年纪 B回答 C“返”回来 D“悦”高兴 E还,不 F长叹的样子,叹息 G忽略 H到,果真
A的 B九方皋 C千里马 D伯乐 E不译(主谓之间)
A我有一个同我一起扛东西打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对于马的认识不在我之下,大王可以召见他B.失败啊,你所推荐的寻求千里马的人,却连马的颜色都分不清楚,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的才能呢?
4.在相马过程中,忽视次要的因素,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去抓住千里马的根本特征。
看问题时要有所舍弃才有所专注,同时要将获得的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译文】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子孙中有可以派遣出去寻找千里马的人吗?”伯乐说:“良马,可以从它的形体、状貌和筋骨上看出来。千里马,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像这样的马奔驰起来,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马蹄的痕迹。我的儿子都是普通人,可以把良马告诉你,但不能把千里马告诉你。我有个和我一起扛东西打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请您召见他。”
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前行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返回,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
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
九方皋回答说:“是黄色的母马。”
派人去取马,(却)是纯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坏了!你推荐的找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尚且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叹气,长叹:“九方皋相马竟达到了这种境界,这就是千万个我加起来也无法及他的原因,像九方皋所看见的是内在的素质,发现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力在它的内在而忽略它的外表,关注他所应该关注的,不去注意他所不该注意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方法,是比千里马还要珍贵的。”
马到,果然是千里马。
109.训俭示康
司马光
参政鲁公①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②,奈何饮于酒肆 ”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③。”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④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⑤。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 身岂能常存 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注释】①参政鲁公: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②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③觞(sh6ng)之:备酒招待客人。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④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⑤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⑥公孙布被之讥:汉代的公孙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的被子是用布制的。
【简析】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他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以他深邃的政治眼光,敏感地洞察到了这个真理。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司马光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并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造成的奢靡的流俗中,无疑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的见解和主张,也是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的。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真宗遣使急召之。使:
(2)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既: 实: 对:
(3)故就酒家觞之。故: 就:
(4)上以无隐,益重之。上: 以: 益:
(5)所亲或规之。所亲: 或:
(6)公宜少从众。宜: 少: 从:
(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举: 患:
(8)不能顿俭,必致失所。顿: 致: 失所:
(9)岂庸人所及哉! 及:
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
例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
例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
A.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B.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D.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
E.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F.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G 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段话共15句,用“∣”表示大层次,用“‖”表示小层次,在下图中画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这段话的论点是( )。
A.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B.公宜少从众
C.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 D.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 属什么类型的论据 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各不超过七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使者②已经,实际(实情),回答③所以,靠近④皇上,认为,更加⑤亲近的人,有时⑥应该,少数,跟从⑦全,愁⑧习惯,导致,没有存生之道⑨达到
2.BDG,ACEF
3. ⑴ ⑵ ⑶ ⑷ ⑸ //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 ⒁ ⒂
4.C
5.事例
【译文】
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鲁公)入宫以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他)如实地回答(真宗)。皇上说:“你(担任的官职)属于清望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他)回答说:“小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食具、下酒菜、水果,所以就到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越发尊重他。张文节当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张文节)公叹息说:“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但是人们的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哪里比得上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110.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简析】公孙仪不受这小小的一条鱼,恰恰是防止了自己成为别人口中的大鱼,但凡腐败分子也并不是一开始便拉了大鱼往家拿的,也是会经过一步步的试探,才会一步步的沦陷,久而久之不是受不受鱼的问题,而成了不得不受鱼的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腐败分子也都是从小的违法违纪行为开始,日积月累,演变成犯罪的。信念迷失是真正的堕落之源,必须要防微杜渐,遵纪守法,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警钟长鸣,从身边小事做起,任何时候都不能心存侥幸,自作聪明,打法纪的“擦边球”,从而做到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在思想上永葆先进性。
告诉人们要知轻重,明得失,晓利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这个道理
【训练】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夫 子 嗜 鱼 而 不 受 者 何 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避免。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尽:都。
C.其弟子谏曰…… 谏:下对上规劝。
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 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篇短文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A
3.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4、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
5.道理:不要随意接受别人的恩惠,要思考清楚,该不该受,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译文】
公孙仪做了鲁国的宰相。他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却不接受。他学生劝谏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时候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