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 花影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诵读 花影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15 20: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花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借助图画了解诗文大意,感受诗中描述的美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和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读准“扫、拾”的音;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述的美景。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使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不要过多的讲解,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指导学生读古诗时,以学定教,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读出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
   古诗是汉文化的精髓,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读读背背,不断地积累;这样,将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不断地加深民族经典文化的积淀,提高他们综合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
   2、点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先读读双横线里的生字,再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如果在读诗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问问老师、同学、查字典……)
    (2)请读完的同学在四人小组里读一读。
    (3)教师拿出生字卡片“瑶”“扫”“拾”“教”,检查学生读生字的情况。
       (“扫”“拾”的读音是重点,用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然后抽查多音字“教”。)
    (4)去掉生字上的拼音,请学生读。
    (5)打乱生字的顺序请学生读。
    (6)读生词卡“瑶台”“扫不开”“收拾去”,注意词语连读。
    (7)请几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同学听一听是否读准了字音,读后评一评。
   2、读通句子。
    (1)请同学们再朗读古诗。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通句子。
    (2)读完的同学,读给同座听一听。
    (3)学生朗读古诗,评一评是否读通了句子。
  三、进入诗境,了解诗意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配乐诗朗诵,看看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说想象的画面。
   3、了解诗意(学生着课件,教师指着大屏幕说:“花园里的花开得多么茂盛,在阳光的照耀下,无数花影重重叠叠地映在美玉砌成的楼台上,几次叫男仆去打扫,扫呀,扫呀,怎么也扫不掉。太阳一落山,花影就不见了,可是当明月东升时,花影又映显出来了。”)
  四、品读古诗,读出略受
   1、整体朗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读。
    (3)师范读:“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2、指导逐句朗读。
    (1)出示“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的评价导向:谁跟他有不同的读法 (希望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当学生没有读出花影的多时,教师指图:“这么多的花一层摞一层,该怎么读呢 ”
      (先读词语“重重叠叠”,再读“重重叠叠上瑶台”。)
      预设:当学生没有读出花影的美丽时,教师指导:“美丽的花影映在雪白的玉石上,漂亮吗 再读一读。”
      (有的可能强调“重重叠叠”,有的可能强调“上瑶台”,不强求一样的感受,把学生的个人感受发挥到极至。)
      当学生读得不好时,教师适时地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范读。
      预设:当学生读不出书童扫不开影子的感受时,教师扮书童,做出疑惑的样子,说:“咦,怎么扫了半天扫不开呀?真奇怪!”再点学生读“几度呼童扫不开”。
      过渡:影子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 请看后面两行。
   (2)出示“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指名读。
     预设:当学生没有读出花影去与来的变化时,教师先请学生根据平常观察到的现象,想一想: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影子 然后请同学们看看太阳落山、明月升起的活动画面,说:“看,太阳一落山,花影就不见了。”读词语“收拾去”;“月亮出来于,影子又跑出来了。”读词语“送将来”;“多有趣的影子呀!谁能把白己的感受读出来呢 ”
     学生读后,教师的评价放在学生对读诗的感受上,如:”你读出了影子的有趣!”“你读出了影子来去的变化!”“你读出了影子的顽皮!”“老师看得出你很喜欢影子。
   (3)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把全诗读一读。
   (4)四人小组上台展示朗读。读完后,评一评。
   (5)边读边想象画面。
   (6)师生合作读。
   (7)全班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读)。
  五、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1、这首诗写得多好呀! 有的同学已经能够背下来了。其他同学想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2、自己试着背一背。
   3、用你喜欢的方式背给你的好朋友听(配乐),可以边背边做动作。
   4、指名上台背。
   5、齐背(配乐)。
  六、小结扩展
   1、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4个生字,还了解了诗意,读背了古诗,真棒!为自己鼓掌。”
   2、请同学们背诵在课外学过的苏轼的诗。
   3.把写有“瑶”“扫”“拾”“教”四个生字的梅花贴在梅树上,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板书设计】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过渡:梨花、红杏、桃花、白莲……这么多可爱的花儿,被诗人争相吟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也和花有关,想读吗?
 2.读文题:花影(板书:花影)
谁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简要介绍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3.自由读一读这首绝句。
 4.指名读,集体正音,读准几个多音字:重(chónɡ)、教(jiào)、将(jiānɡ)
 5.读出古诗节奏韵律: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6.理解古诗大意。
重重叠叠:指无数花影交叉叠映。
瑶台:指美玉砌成的台,言其华丽。
几度:几次。
教:让。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为什么扫不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7.带着自己的体会诵读这首古诗。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借助图画了解诗文大意,感受诗中描述的美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和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读准“扫、拾”的音;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述的美景。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使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不要过多的讲解,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指导学生读古诗时,以学定教,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读出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
  古诗是汉文化的精髓,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读读背背,不断地积累;这样,将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不断地加深民族经典文化的积淀,提高他们综合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
  2、点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先读读双横线里的生字,再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如果在读诗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问问老师、同学、查字典……)
  (2)请读完的同学在四人小组里读一读。
  (3)教师拿出生字卡片“瑶”“扫”“拾”“教”,检查学生读生字的情况。
  (“扫”“拾”的读音是重点,用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然后抽查多音字“教”。)
  (4)去掉生字上的拼音,请学生读。
  (5)打乱生字的顺序请学生读。
  (6)读生词卡“瑶台”“扫不开”“收拾去”,注意词语连读。
  (7)请几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同学听一听是否读准了字音,读后评一评。
  2、读通句子。
  (1)请同学们再朗读古诗。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通句子。
  (2)读完的同学,读给同座听一听。
  (3)学生朗读古诗,评一评是否读通了句子。
  三、进入诗境,了解诗意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配乐诗朗诵,看看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说想象的画面。
  3、了解诗意(学生着课件,教师指着大屏幕说:“花园里的花开得多么茂盛,在阳光的照耀下,无数花影重重叠叠地映在美玉砌成的楼台上,几次叫男仆去打扫,扫呀,扫呀,怎么也扫不掉。太阳一落山,花影就不见了,可是当明月东升时,花影又映显出来了。”)
  四、品读古诗,读出略受
  1、整体朗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读。
  (3)师范读:“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2、指导逐句朗读。
  (1)出示“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的评价导向:谁跟他有不同的读法 (希望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当学生没有读出花影的多时,教师指图:“这么多的花一层摞一层,该怎么读呢 ”
  (先读词语“重重叠叠”,再读“重重叠叠上瑶台”。)
  预设:当学生没有读出花影的美丽时,教师指导:“美丽的花影映在雪白的玉石上,漂亮吗 再读一读。”
  (有的可能强调“重重叠叠”,有的可能强调“上瑶台”,不强求一样的感受,把学生的个人感受发挥到极至。)
  当学生读得不好时,教师适时地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范读。
  预设:当学生读不出书童扫不开影子的感受时,教师扮书童,做出疑惑的样子,说:“咦,怎么扫了半天扫不开呀?真奇怪!”再点学生读“几度呼童扫不开”。
  过渡:影子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 请看后面两行。
  (2)出示“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指名读。
  预设:当学生没有读出花影去与来的变化时,教师先请学生根据平常观察到的现象,想一想: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影子 然后请同学们看看太阳落山、明月升起的活动画面,说:“看,太阳一落山,花影就不见了。”读词语“收拾去”;“月亮出来于,影子又跑出来了。”读词语“送将来”;“多有趣的影子呀!谁能把白己的感受读出来呢 ”
  学生读后,教师的评价放在学生对读诗的感受上,如:”你读出了影子的有趣!”“你读出了影子来去的变化!”“你读出了影子的顽皮!”“老师看得出你很喜欢影子。
  (3)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把全诗读一读。
  (4)四人小组上台展示朗读。读完后,评一评。
  (5)边读边想象画面。
  (6)师生合作读。
  (7)全班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读)。
  五、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1、这首诗写得多好呀! 有的同学已经能够背下来了。其他同学想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2、自己试着背一背。
  3、用你喜欢的方式背给你的好朋友听(配乐),可以边背边做动作。
  4、指名上台背。
  5、齐背(配乐)。
  六、小结扩展
  1、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4个生字,还了解了诗意,读背了古诗,真棒!为自己鼓掌。”
  2、请同学们背诵在课外学过的苏轼的诗。
  3.把写有“瑶”“扫”“拾”“教”四个生字的梅花贴在梅树上,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注释:
1.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古诗词鉴赏
  重重叠叠:指无数花影交叉叠映。瑶台:指美玉砌成的台,言其华丽。几度:几次。童:男仆。“收拾去”两句:太阳一落山,花影就不见了,明月东升,花影又映现出来了。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