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 小儿垂钓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诵读 小儿垂钓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15 20: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一 看图导入
  1 .师出示插图说:请小朋友看图说说有些什么人?在干什么?“引出课题:小儿垂钓.
  2. 学生齐读课题 ,
  3 .j借助插图学习生字“垂”, “钓”
  4. 简介作者 :胡令能
  二 初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师 :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啊,诗人胡令能也把这副美丽的图画变成了一首优美好听的诗呢,小朋友快来读读吧!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1)指名读生字,随机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指导读通顺,流利。
  3. 听老师范读:生划节奏,标重音
  4. 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诗歌。
  三 熟读诗歌,通过多种方法了解诗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懂的词句。
  2. 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1)学生反复读句子理解。
  (2)同桌互相讨论理解。
  (3)看插图理解。
  (4)一边表演一边读理解。
  3 自由读,同桌互相背诵。
  四 读,听,画结合, 体会诗的意境
  (1)轻声美读诗歌。
  (2)闭眼听录音,想画面理解
  (3)给诗歌配上美丽的图画。
  五 指导写字:
  1. 学生认读生字,观察找出难写的字。
  2 .指导学生写难字,扩词。
  3.学生自己写简单字。
  六.作业:
  1. 写生字
  2. 背诗歌
【教材解读】《小儿垂钓》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那天真烂漫、活泼机灵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淳朴的小孩儿形象。【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侧、稚”,理解“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在诗境里的意思。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的童真童趣,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意思。【教学难点】通过看图读诗,感受童真与童趣,体会作者文秘杂烩网向往孩童般淳朴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的写作意图。【教学
过程】 一、激趣入题,读题探究1.同学们,咱们先来欣赏一组画。2.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随便说说。3.对了,这些是历代名家的垂钓图,画中洋溢着悠闲自在,轻松快乐的垂钓情趣。注意图中那些钓鱼的人了吗?他们都是大人,有的甚至是老人了。4.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讲的也是垂钓的事,那么是谁垂钓呢?齐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儿呢?他垂钓又是怎样的一番情趣呢?5.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古诗《小儿垂钓》二、初读古诗,敲响韵律1.打开书,先自己读,轻轻地读上两三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字字正确,字正腔圆,注意几个字的读音)3.“稚”、“侧”是本课的生字,“稚”是翘舌音,“侧”是平舌音。谁来读好这两个字,指名读。 你能记住这两个字吗?“稚”禾字旁加一个隹字,“侧”单人旁加一则古诗的则字。 一起读读这两个字,打开语文书,描红。4.现在,谁再来读读古诗。 字都读正确了,小儿在悄悄地垂钓呢,轻轻地读,谁来。钓鱼时很静,读出幽静的意境。很静,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读出了诗中情境,自己有些体会了,齐读。5.读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听老师读,注意停顿。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6.知道怎么读了吗?自己试试,再文秘杂烩网读一次。指名读 。齐读。别着急,慢慢来,你一定能读好的。 好,进步了,你真棒!你不仅读正确、流利,还能读出诗的节奏来了。三、勾勒形象,体会小儿之小(可爱,天真……)1.孩子们,这首古诗写的是(指板书)——小儿垂钓。读读古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儿呢?预设:① 蓬头古时男孩子都是从小就开始留长发的,头发分两边在头顶扎成一个发髻,扎的松松的;而有的孩子呢,年龄小,头发还扎不到,这样的头发都叫——蓬头。② 稚子稚子,就是幼儿,小孩子五六岁的样子,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一年级的小弟弟可以称为稚子。看来小儿比我们小多了,你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这是一个小孩子?③ 读读“蓬头稚子”看看图,你有文秘杂烩网什么疑问吗?怎么图中的小孩头发一点都不乱啊 这个问题有点难,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叫过你“小毛孩”“黄毛丫头”?那是不是你的头发很黄呢?是呀因为你们可爱啊,爸爸妈妈才这样叫的。所以这里的“蓬头稚子”这样叫,小孩子就显得?显得很可爱!2.学垂纶现在来读读诗的第一行,“蓬头稚子学垂纶”——纶,是指什么?(钓鱼用的丝线。)是的,垂纶本来是指钓鱼时垂下来的丝线。诗句中的垂纶就是题目中——垂钓的意思。可是诗人这儿为什么不用垂钓,而用垂纶呢?古诗讲究押韵,这首诗一、二、四句是押韵的,师范读,再读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味。3.刚才我们读出了小儿很小,很稚气,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他很小呢?说说理由。④ 草映身是呀!因为身子很小,河边的小草都把他遮掩住了。映:在这里是遮,隐藏的意思。小儿好像躲在了草丛里一般,真是个有趣的孩子!4.孩子们,再读读一二两行,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天真、可爱(板书)……能说说他长得什么样吗?脸蛋,眼睛,头发…… 一个充满稚气的小男孩,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头发蓬松。 多可爱啊,来,读好这两行,读出你眼中的那个小男孩,指名读。 头发乱乱的小男孩。眼睛大大的小男孩。脸蛋圆圆的小男孩。四、品读画面,体验小儿之趣(认真,专注,有模有样……)1.指图:你们瞧,就是那个眼睛大大的、脸蛋圆圆的小男孩正在学钓鱼呢。不过呀,他可不是闹着玩的。再读读古诗,你发现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有模有样的、认真、专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哪儿读出来的?遥招手 为什么只做动作?因为他不能回答人家,只能做手势。 哦,原来是不应人呀!有人问路都不回答了,学得多认真啊!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⑤怕得鱼惊不应人你们是小儿,我是路人。正坐着?读读诗的一二行。⑥侧坐侧,斜着的意思,侧坐就是斜着(身子)坐着。做做侧坐的动作,谈谈你的感受。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怎么坐舒服就怎么坐,很随意,很轻松。别看他人小,也在学着大人的样子呢!把钓鱼时的惬意全表现出来了!从侧坐中我们能体会到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也很像模像样,特别认真。⑦莓苔侧坐在什么上?莓苔就是青苔。也许他正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或者砖块上呢!准备好了,开始表演了。 “小朋友,杏花村怎么走呀?”怎么没有人回答我呢?怎么只是冲我招手啊?我要去问问是什么意思了。唉,小朋友,你为什么不回答我啊?怕鱼被吓跑。是呀,大人钓鱼的时候也怕打扰,你学得很像。这位小朋友脸都憋得通红了,冲我摆摆手,你刚才为什么也不回答我呢?这个小儿钓鱼也像大人一样钓得很专注。你一个劲儿冲我使眼色,后来冲我招手是想和我说什么?这个小儿钓鱼可真够认真呀!你冲我摇摇手这是为何?学垂钓很投入呢!我冲你大声喊,你心里怎么想?看来你们此刻的感受就是诗中的一个字“怕”。怕什么?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看看这个小儿“不应人”只用手势动作来打发我,你觉得他学钓鱼学得怎样?有模有样、专心致志呢!(板书:专注……)5.表演得很有趣,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小儿“不应人”的认真劲读出来吗?读读诗的后两行。挺认真的。钓得很专注呢!专心致志,有小大人的样子了全神贯注,完全投入了。6.小儿,因为专心致志钓鱼而“不应人”的场面多么有意思啊!你就是那个小儿,拿起笔,写一写当时的情景。注意把刚才你心里的想法和你的表现写出来。老师给你一段开头:春风拂面,阳光明媚,我随意地坐在小河边长着青苔的小石块上,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我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河面,这时……7.指名读写作片段。8.多么可爱专注认真的孩子啊!此时诗人胡令能就站在不远处看见了小儿垂钓,他会想些什么? 小男孩真是天真可爱,专心致志啊!诗人多么喜欢这个小儿!诗人多么羡慕这样的生活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9.是呀,正是孩子的天真、活泼、专心致志打动了诗人,所以诗人欣然动笔,写下了这首诗。现在,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自己练一练,最好能背诵出来。呆会儿比一比谁最能把小孩的形象传神地表现出来。练一遍就好了吗?谁敢跟我比?10.指名读我有一点胆怯了,给他掌声。前三句钓鱼专心的样子读出来了,最后一句有点分神。胆子太小,放开一些就更好了。要是能背诵就更好了!我不敢比了,你们推荐一个帮我跟他比。11.让我们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起赞叹小儿自由自在的生活,一起感受他的天真可爱,认真专注。齐背。五、激发童心,回归生活1.儿童可爱天真的样子令人陶醉,其实古往今来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从唐朝一路走来到宋朝、清朝,不少诗人不约而同的写下了儿童有趣的形象,让我们走进那些熟悉的诗句,体会体会诗中的童趣吧!自己读。2.在这些诗句中,孩子们又带给你什么感觉?横牛背:横着骑牛多惬意、悠闲,请你读。挑促织:斗蛐蛐男生们肯定喜欢,一起读。追黄碟:黄碟追不到,自己倒满身菜花了,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放纸鸢:放风筝的孩子,无忧无虑……3.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些诗句。因为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勾起了诗人的向往,所以雷震描述: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宋·雷震即使在夜晚,孩子们也有无尽的生活乐趣,于是有了叶绍翁笔下斗蛐蛐的孩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宋·叶绍翁季节更替,孩子们永远有属于自己的乐趣,在菜花金黄的春天: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即使上学了,回家后也没有太多的烦恼,可以放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清· 高 鼎3.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搜集,查找。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认识了一个充满稚气得小儿,看到他学钓鱼的认真专注,特别喜欢,拿起笔,试着默一默这首古诗。让我们再次感受小儿垂钓的情趣,一起读古诗。
教学目标:
1、 学生会认2个生字“纶、莓”,会写2个生字“稚、侧”。
2、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中“稚函”的可爱。
3、 让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兴趣,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 古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唐诗由于节奏明快,韵感十足,意境幽远成为一颗璀灿的明珠。唐诗中有不少描写少年儿童的诗,请你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一些?
2、 《村居》:写了什么?季节呢?完整说。
《所见》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清明》牧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再写一首有关儿童生活诗
三、教学古诗
(一)读诗、解句
1、 板题:将学生注意“垂”的笔顺。“钓”的右部。
读题:知道了什么?猜猜诗所写内容。
2、 打开书,仔细读诗,该怎样读呢?
(1)读准确,读出节奏。
(2)读中了解诗句的意思,怎样理解诗句意思?引导运用工具书,看插图等方法学习古诗。
3、 生自读、师巡回了解与指导。
4、 反馈:(1)指导读准“稚、侧、纶、莓”的字音,教学“稚、侧”的写法,学生描红。(2)同桌交流诗句意思。(3)质疑问难。(4)指导把古诗读准、读好。
(二)品诗入境
1、只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不够,应把诗的韵味和意境读出来,这叫品诗。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因为这首诗诗中有画,诗中有声,诗中有事。
2、生自读,想像画面,体会一、二句意韵。
(1)人物特点:蓬头、学垂纶。
(2)人物动作:侧坐、草映身。
(3)周围景物:透过草映身想到了哪些景物?
(4)引导由景到人把图画说具体,说的有条理。
(5)质疑:你去钓鱼,你会选择这潮湿、阴暗的莓苔之地吗?讨论体会稚子人聪明之处。
3、表演、体会三、四句诗意韵。
(1)就在他专心致志钓鱼的时候“路人借向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听到了什么?怎样问?从哪个字看出来?“遥”。
(2)蓬头稚子是怎么回答的?
指生表演,为什么不回答?手的动作怎样的?有不同看法吗?板书“摇、摆”与“招”对比,学生讨论表演,体会“招”用字之精妙。
(3)引导把“招手”后的情景表现出来。
4、现在你对蓬头稚子有了什么印象?
(三)吟诵诗悟情
1、 请大家再来读诗,体会斟词酌句的妙处。
自读、指读、范读。
2、 全班齐诵。
3、 熟读成诵。
4、 默写古诗。
四、拓展延伸
胡令能简介,搜集其余三首诗一读。
五、作业
在补充练习上完成《小儿垂钓》的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