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平均分冀教版(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平均分冀教版(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10 12:28:40

文档简介

《平均分》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学情分析
平均分”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此,在这一课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践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未知,从未知探求新知。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分东西的活动过程,初步的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2、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具体操作平均分。
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课件出示准备春游食物的情境图
(师:小朋友们,二一班的小朋友们准备去科技园,咱们去看看他们做了哪些准备呢?)
2、看看他们准备的食物,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朋友在分食物时,每一份都是同样多的)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板书:“每份分的同样多”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的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平均分”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橘子吗?咱们一起来分一分吧!(出示课件---分橘子)
讨论公平分配的方案,得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①老师准备了一些糖果,(出示课件)看一看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呢?小组讨论,学生汇报结果。
②出示课件----火腿图
判断:将
8
根火腿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下面哪种分法对。
3、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1)同学们,把9块糖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
(2)小组合作动手分糖果,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与交流分糖果的方法
先每个盘子里放1块糖果,再放1块糖果,直至分完,每个盘子里分3块
先每个盘子里放2块糖果,再放1块糖果,直至分完,每个盘子里分3块
每个盘子里放3块糖果,每个盘子里分3块
(4)同学们,你们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5)师生小结:一个一个的分,仔细准确,几个几个的分节省时间
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到了好多种分法,不管怎么分,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得出结论:在平均分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按份数,几个几个的分,直至分完。只要保证“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出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主探究的心理过程。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掌握新知
1、教师:今天同学收获特别多,学会了平均分东西,那我们就来试一试。
2、出示课件----酸奶图
让同学们说一说图中有多少盒酸奶,把10盒酸奶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有几盒酸奶?小组交流,讨论分的过程和结果。
3、出示课件----枫叶图
让同学们说一说图中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4、课堂作业
作业:第十一页练习。
【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了平均分的含义,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1、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可以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还学会了平均分的方法,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按份数,几个几个的分,直至分完,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启钮。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我为学生创设了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实际操作中,经历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活动理解了平均分概念。整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对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并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使数学走向生活,更加情绪化。平均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2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出示幻灯片)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
(?http:?/??/?www.5ykj.com?/?Article?/?"
\t
"http:?/??/?www.5ykj.com?/?Health?/?er?/?_blank?)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
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
(2)、?火眼金睛
小朋友说说
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出示幻灯片)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2试一试。
  让学生说说题意。问: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每次拿出几根小棒,能看出怎样的结果?每3根、每4根一份地分呢?
  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记录:每()根一份,分成()份。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演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分成了几份。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小结: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第2题分萝卜
  学生读懂题意,明确题意,先圈一圈,再填空。
  问:这里的平均分都是怎样分的?
  强调: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
  2第3题
  学生看图,读懂题意,填空。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图里圈一圈,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继续学习平均分。
  板书设计
平均分(1)
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
每(
)个一份地分,分成了(

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平均分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6页、37页,认识平均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个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的结果,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1、
故事激趣,创设情境
师:(板书课题:平均分)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将认识平均分,在学习之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好不好?
生:好!
师:有一天,小松鼠“跳跳”来到了森林深处,看到两个巨人正吵作一团,在他们面前摆着6棵木头,他们正争吵着怎样把这些木头运回家,但是谁也不想多扛,蓝巨人说:“你分的不行,还是我来分配!”绿巨人丝毫不肯相让,它说:“你分的才不合理,还是按我说的办!”小朋友们,大家猜一猜,这两个巨人可能是怎么分的呢?
生1:蓝巨人可能会把这6棵木头分成2和4,自己扛2棵,让绿巨人扛4棵……
生2:蓝巨人可能会把这6棵木头分成1和5,自己扛1棵,让绿巨人扛5棵……
生3:绿巨人可能会把这6棵木头分成1和5,自己扛1棵,让蓝巨人扛5棵……
……
生4:绿巨人可能会把这6棵木头分成2和4,自己扛2棵,让绿巨人扛4棵……
师:你们的猜测都很有道理,两个巨人吵来吵去,也吵不出一个结果,“跳跳”走上前去,说:“你们别吵了,我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办法,我来帮你们分吧!”当它说完分配的方案后,两个巨人都很满意,高高兴兴的扛着木头回家了,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跳跳”是怎么分的吗?
生:跳跳把6棵木头分成3和3,每个巨人扛3棵,两个巨人扛的木头同样多了,他们就不吵了。
2、
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师:小松鼠帮了巨人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看到它的弟弟妹妹正在分10颗松果,它好奇地问弟弟妹妹:“你们是怎么分的呀?”弟弟妹妹回答说“……”
师:小朋友们,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吗,说一说“跳跳”的弟弟妹妹可能怎么分这10颗松果呢?
生1:弟弟说:“我要2颗,给妹妹8颗……”
生2:弟弟说:“我要3颗,给妹妹7颗……”
生3:弟弟说:“我要4颗,给妹妹6颗……”
生4:弟弟说:“我要2颗,给妹妹8颗……”
生5:妹妹说:“我要1颗,给哥哥9颗……”
生6:妹妹说:“我要2颗,给哥哥8颗……”
生7:妹妹说:“我要3颗,给哥哥7颗……”
生8:妹妹说:“我要4颗,给哥哥6颗……”
师:“跳跳”的弟弟妹妹和小朋友们一样都是懂事的好孩子,跳跳很高兴,对他们说:“我来帮你们分吧,一定让你俩分得同样多。”小朋友们,你知道“跳跳”是怎么分的吗?用你手中的“小棒”代替松果,在小组内一边摆一边讨论一下吧!
(学生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
生1:先给弟弟和妹妹各一颗,再给弟弟和妹妹各一颗……这样一颗一颗的分。
生2:先给每只小松鼠分2颗,再给每只分2颗,再给每只小松鼠分1颗。
生3:先给每只小松鼠分3颗,再给每只分2颗。
生4:先给每只小松鼠分4颗,再给每只分1颗。
生5:给每只小松鼠各分5颗,正好分完。
师:小朋友们分的真好,“跳跳”的目的就是让弟弟妹妹分得的松果同样多,所以不管怎么分,都要分成“同样多”的两份,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三、实践新知,巩固练习
1.
教材“练一练”第1题。
2.
把10个面包平均分2份,每份有(
)个。
3.
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
)个。
4.
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
)个。
四、达标反馈
1.
教材“练一练”第2题。
2、(1)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
)块。
(2)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
)块。
(3)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
)块。
3、圈一圈,填一填。
图中一共有(
)个
,平均分成9份,每份(
)个。
4.教材“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小结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和小松鼠跳跳一起学习了平均分,你们知道怎么进行平均分了吗??